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冬岩, 韩春姬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睡眠
       关键词:老年睡眠; 精神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可以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1]。由于全球人口的老龄化,1993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提到议事日程上,国内外学者针对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现综述如下。
       1 老年睡眠的研究现状
       1.1 老年睡眠的特点健康的睡眠,是指能完全解除身心疲劳并能使身心恢复到次日所需能量的睡眠。老年人相对青年时期而言,由于身体生理病理等原因睡眠质量会有所下降,其特点为:①睡眠时间缩短。有资料表明[2], 65岁以上的老人,就寝时间虽平均为9 h,但实际睡眠时间平均约7 h;② 夜间易受内外因素的干扰,睡眠变得断断续续;③浅睡眠期增多,而深睡眠期减少,65岁左右的老年人深睡眠期约占睡眠时间的10%以下,75岁左右的老年人深睡眠基本消失。年龄越大,睡眠越浅;④容易早醒,睡眠趋向早睡早起。
       1.2 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纪芳等[3]
       系统地阐述了睡眠和睡眠障碍的有关知识,首先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总量的减少及质量下降而言,并非仅失眠,还包括睡眠过程中的异常体验或行为,并指出造成睡眠障碍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精神或心理因素,又称内因性失眠或心理生理性失眠,如惧怕失眠、期待、自责等等均可使情绪一直处于慢性唤醒状态而致睡眠障碍。第二、环境因素:又称外因性失眠或环境性失眠。如搬家、出差、住院、光线过强等。第三、年龄因素:老年人因白天活动减少,打瞌睡,精神紧张度下降,致正相睡眠也称慢波睡眠或非眼快动睡眠(NREM-No Rapid Eye Sleep)及异相睡眠也称快波睡眠或快动眼睡眠(REM-Rapid Eye Movements)均减少,使睡眠-觉醒周期缩短。睡眠位相提前,容易早睡早起,易患位相综合征。第四、疾病因素:机体重要脏器疾患及精神疾病均可引起睡眠障碍。第五、药源性睡眠障碍:凡能影响中枢递质,使睡眠-觉醒节律发生改变的药物,均可引起药源性睡眠障碍。第六、夜班引起的睡眠障碍、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以及乘飞机旅行引起的时差性睡眠障碍等等。关于老年人睡眠质量的调查,有学者[4]采用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家庭关系、身体状况等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AQI)调查被试的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日间功能等。结果显示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主要生理因素是夜间如厕、夜间易醒早醒、再入睡困难打鼾等。其次疼痛不适、发冷、发热、做恶梦等生理不适也影响其睡眠质量。Ersser S等[5]调查了在普通医院和家庭病房的老年人的睡眠情况后指出在这两种居住环境条件下主要影响睡眠的原因是:夜间频繁去卫生间、嘈杂的噪音、身体的疼痛及不适等,并且强调指出干扰睡眠不仅能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妨碍老年人疾病的恢复。
       1.3  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dney,SAS)是一组于睡眠期间反复发作的低氧、高碳酸血症、酸血症,可引起心脑等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SAS是具有一定潜在危害的老年人常见疾病,患病率高,合并症多,易发生夜间病情恶化及夜间猝死。有资料表明[6,7] ,65岁以上的老人半数以上的人有睡眠障碍,SAS的发病率高达20%以上,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 老年人精神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的研究现状
       2.1 老年精神健康认识得到提高近年来,随着心理卫生工作发展迅速,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质量提高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老年精神健康方面的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8]。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老年人可以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而不能接受“精神障碍”的诊断,误以为前者较轻。实际上“心理”与“精神”是同义语,“心理健康”就是“精神健康”是指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包括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正常,其涵义为[9]:①个体心理活动内部一致,知情意心理过程协调;②个体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统一,表现一致,即主观反映与客观现实相符;③个体与环境协调,人际关系和谐;④人格健全,个性心理特征相对稳定。
       2.2 老年精神健康状况的调查范围逐渐扩大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调查的范围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群年龄分布扩大。据统计[10] ,长寿老年人会越来越多,男性平均寿命75.2岁,女性则为79.8岁,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探讨高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加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②人群地域分布扩大。自从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后,各国老年学家均为此目标而努力。我国老年精神健康调查从以往的城市老年人群逐渐扩展到农村老年人群,这也是由于我国3/4老年人在农村的现状决定的,邱莲[11]随机抽取广东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5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城市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且心理问题突出;③人群区域分布广泛。傅素芬等[12]随机选取杭州市居民区60岁以上的老人440名,采用纽芬兰主观幸福度量表,SCL-90及生活事件评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影响老年人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吴振云等[13]采用自编老年心理健康问卷,评定441例年龄55~106岁集中养老者和1 010例年龄55~96岁北京城区居家养老者,结果显示居家养老者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集中养老者;④特殊人群调查增多。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变革,老年人群中分化出许多特殊的群体,比如高学历老人、“空巢”老人、富商家庭的老人等等,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也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也为我国老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全面的科学的依据。
       2.3 影响老年精神状况的因素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3.1 老年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和健康状况、患病数、生活事件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蒋伯均等[14]在上海黄浦区某社区北片、南片分别抽取1 448名和1 267名老年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老年人心身健康调查表心理状况有关因素分析结果城市老年人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和性别、婚姻状态、居住情况、心情不好时是否有人或找人倾诉无关,而和年龄增长、文化程度低、医疗费用占收入比率高、月人均收入低、对经济情况感觉不满意有关。邱莲[11]随机抽取广东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5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城市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调查中SCL-90各症状因子的问题检出率分别为躯体化13.14%,强迫11.11%,人际敏感9.14%,抑郁15.42%,焦虑敌意8.33%,恐怖5.56%,偏执6.85%,精神病性5.71%,其他3.12%。至少在一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的农村老人83人,占样本总数的47.42%,而城市离退休老年人仅占32.14%,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差,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偏低、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方式缺乏科学性、对健康缺乏正确的认识随儿不随女的传统养老观念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2.3.2 老年人的自我评估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自我评估主要包括各种满意度有生活满意度、经济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满意度。这些满意度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有时由于情绪、心境等影响,会产生认知偏差,使满意度降低,对此应给予客观的分析。陈天勇等[15]以老年心理健康问卷为评定工具,对424名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与各种满意度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健康、睡眠、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人际关系和文体活动的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各项因子分和总分相关更为密切。
 
  2.3.3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邢翠珍[16]
       使用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了53例长期进行健康锻炼的老年人心理状态,并与59例不参加健康锻炼的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健康锻炼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性等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调查结果显示有规律的健身锻炼可显著地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 老年人睡眠与精神健康相关性研究
       目前关于老年人睡眠与精神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不多,代表性的研究有徐继梅[17]使用睡眠状态自量表(SRS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社区老年人41例。结果与SCL-90间具有正相关的因子有SRSS总分与强迫、抑郁、焦虑、敌对、阳性项目、SCL-90总分;失眠后反刍与抑郁、焦虑、敌对、偏执、SCL-90总分;睡眠不稳与阳性均分;早醒与强迫、抑郁与焦虑;药物与抑郁、焦虑、SCL-90总分。其结论为老年人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与睡眠障碍互相影响,提示对抑郁焦虑伴随的睡眠障碍可使用抗抑郁、焦虑药及认知治疗。注意睡眠卫生可以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增进心理健康也会改善睡眠。
       在日本也有老年人睡眠与精神健康相关性研究。Tanaka H等[18]针对日本国内1/5的日本人、1/3的日本老人正忍受失眠的现状开展了关于日本老年人睡眠健康、生活方式及精神健康的研究,结果表明睡眠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同时精神健康及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4 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研究的展望
       21世纪是老年人的世纪,老年健康的研究工作必然会加强,许多学者势必在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求理论知识的完善、探索老年人健康之路。①进一步开展老年人睡眠及精神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健康睡眠进社区”,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健康睡眠”“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的良好氛围;② 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法,因人而宜地开展健康调查,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问卷或量表;③进一步拓展老年人睡眠及精神健康状况研究的空间。如不同生活方式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老年人睡眠及精神健康状况的比较;不同民族、不同行为方式对老年人睡眠及精神健康状况的影响等等;④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调查研究,逐步形成知识理论体系;⑤进一步扩展被研究对象,例如对已调查的对象的连续纵向的跟踪研究;对青年人群的心理发展的随访探讨及其老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等,开展前瞻性研究。
       总之,保证老年人的睡眠及精神健康,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拥有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钱慧忠,陈树林,王义强,等.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 ,8(1):76.
       [3]纪芳,张立亮.  睡眠及睡眠障碍[J].山东精神医学,1998,11(4):57.
       [4]刘贤臣.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
       [5]Ersser S ,Wiles A ,Taylor H,et al. The sleep of older people in hospital and nuring homes[J].J Clin Nurs,1999, Jul:8(4):360.
       [6]Arakawa M,Tanaka H,Toguchi H,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sleep health and lifestyle of the elderly in the urban areas and suburbs of Okinawa.Psychiatry Clin[J].Neurosci,2002, Jun:56(3):245.
       [7]Tanaka H,Taira K,Arakawa M ,et al. Short nap and exercise improve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elderly[J].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2,Jun;56(3):233.
       [8]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
       [9]吴振云.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评估和研究概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2):799.
       [10]梅锦荣.老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4):193.
       [11]邱莲.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8):517.
       [12]傅素芬,陈树林,骆宏,等.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69.
       [13]吴振云,李娟,许淑莲. 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1):713.
       [14]蒋伯均,周建军,宿飞,等. 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2):26.
       [15]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 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42.
       [16]邢翠珍.健身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229.
       [17]徐继梅.社区老年人睡眠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3):248.
       [18]Tanaka H,Shirakawa S. Sleep health,lifestyle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Japanese elderly:ensuring sleep to promote a healthy brain and mind[J].J Psychosom Res.2004 May,56(5):465.
       作者简介:林冬岩(1972),女(汉族),吉林农安人,现在读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活方式病预防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韩春姬(1960),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现任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活方式病预防教学与研究工作.
       (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 延吉133000)
       收稿日期:2005091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