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济阳纲目
卷三三:三消   论
明 · 武之望
下载:济阳纲目.txt
本书全文检索:
       东垣曰: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瘅谓湿热也,热积于中,故变为消中也)。夫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液,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慓悍,能助燥热也。越人云,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合,阳脉不合,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阳脉大盛,则阴气不得营也,故皮肤肌肉消削是也。经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岐伯曰,脉实病久可治,脉弦小病久不可治。后分为三消,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于膈消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黄丸治之。总录所谓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为不治之证。洁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加白虎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治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