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医古籍
济阳纲目
卷三:中暑   论中暑宜补真气
明 · 武之望
下载:济阳纲目.txt
本书全文检索:
       东垣曰:夫脾胃虚弱,遇六七月间,河涨霖雨,诸物皆润,人汗沾衣,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行步不正,脚攲眼黑,此肾水与膀胱俱竭之状也,当急救之。滋肺气以补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肠不受邪热,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则津液亡,神无所依。经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之义,为庚金受囚也。若亡津液,汗大泄,湿令亢甚,则清肃之气亡。燥金受囚,风木无制,故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一身尽痛。亢则害,承乃制也。五月常服五味子,是泻丙火,补庚金大肠,益五脏之元气。壬膀胱之寒,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绝矣。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元真气,非补热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
       丹溪曰:夏月阳气尽出于地,人之腹属地,气于此时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之阳虚矣。经曰: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者里必虚,世言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误 ......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前500字,更多内容,请 注册或付费

本站图书检索

本书目录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