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黄帝内经中的扶阳法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笔者读《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及扶阳三法,颇有所体会:
           第一法是灼艾,用艾条熏小腹关元穴,因为关元穴是男性藏精、女性藏血之处。点燃艾条熏关元穴15分钟,至皮肤表层映现红晕即可,每日1次。这是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最佳窍门,也是道家的养命心法之一。
           第二法是用丹药,以硫磺为主,这点《扁鹊心书》亦有记载,可用硫磺回阳祛湿。民国初年的名医张锡纯对西医药有一定的认识,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大力推荐服用生硫磺来回阳,他说:“生硫磺的回阳效果,比人参还好。”不要以为连蛇都望之生畏的硫磺就是毒物,硫磺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用于阳痿足冷,虚喘,虚寒便秘,外用可解毒杀虫疗疮,多入丸散。而金、银、铜、铁都有安神、镇静的疗效,用于小儿抽筋、癫痫、急惊风。
           第三法是巧用附子。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提及以附子扶阳的方剂颇多。附子毒性甚强,其毒性在煮煎一个小时后可水解至千分之一。附子能强心,乃大热之药,这味热药配合另一热药干姜(生姜利于发散去寒)便能驱风散寒,回阳救逆。对于真寒假热,寒热交进、阴阳两虚、上热下寒的复杂病情,附子能直攻要害,迅速“引火归元”。名医张景岳认为药中有四稚,它们分别是附子大黄人参、熟地;另一名医师陆懋修认为有四种起死回生药,它们是人参附子大黄石膏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