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治痛经要穴 次髎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资料来源:张景岳中医药研究中心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间,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时,以食指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间,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黄豆大小的圆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卧位,取准双侧次髎穴,常规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3寸深,当病人小腹内有沈胀或酸麻感时,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一30,留针期间行针l一2次。对寒凝型痛经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之痛经。
       
        〔释义〕次髎穴,髎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于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髎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别称为上、次、中、下髎,合称八髎穴。《素问?骨空论》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载:“八髎总治腰痛”,说明八髎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谢文志氏说:“目前对于腰痛牵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窜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丛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髎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郑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经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挟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贯脊属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贮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诗钞》说:“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诸症,无不包罗”,而《经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髎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是主治腰痛、妇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腰脊痛、带下、痛经、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淋证、遗尿、癃闭以及下肢麻痹等病症。
       
        痛经一症,多因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所致,次髎穴位于腰骶部,与痛经部位很近,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与督脉、足少阴经和肾脏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宫,“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调理冲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可使冲任之脉通畅,气血旺盛,通行无滞,经血吸引下流,通则不痛。故近代针灸医家已把次髎穴作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了。
       
        〔备注〕关于八髎穴取穴定位,历代医家皆本于《甲乙经》。《甲乙经》所载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挟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挟脊陷者中;中部在第三空挟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挟脊陷中。考腰髁空即今之四对骶后孔。但对其所指的具体位置有异。
        (1)有说上髎在16椎下,则次髎在17、中髎在18、下髎在19椎下。
        (2)有说上髎在18椎下,则次髎在19、中髎在20、下髎在21椎下。
        (3)有说距离中线旁开2分、1寸、1.5寸,有说挟脊相去4寸。
       
        综上所述,定位差异较大,诸说不一,究其原因,不外各人先天禀赋不同,腰骶骨发育生长也有多种因素变异,故骶骨后孔之横竖间度亦不同,一般说来是上宽下窄,故此无法用分寸计算。《医学入门》载:“上髎作腰下第一空,挟脊两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狭是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近代取穴大都以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别取上、次、中、下髎。但是由于不易于体表上摸寻到骶后孔,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手指尖所到达之处,食指为上髎,中指为次髎,无名指为中髎,小指为下髎
       
        关于八髎穴的针刺深度。《针灸甲乙经》载:“上髎刺入三分,次髎中髎下髎皆刺入二寸。”由于这个记载,上髎与其余三银针刺深度差异较大,所以后世医家对针刺八髎穴的深度也就莫衷一是。有从三分,也有针刺二寸者。近代医家都主张针刺深度在0.5—1.5寸,或1—2寸之间,这是比较适宜的。而且针刺深度不同,针感和治疗的范围也不同。
        (1)针刺深度在3—5分时,仅刺激能神经丛,针感多在局部,适用于治疗局部的风湿痹痛。
        (2)针刺深度在l-1.5寸深,其针感向上可达腰部,向下可循足太阳、少阳经至腘、胫、腨等部,适用于治疗腰骶部或下肢疾患。
        (3)针刺深度在2寸以上时,其针感可向少腹、前阴及肛门、直肠等部位扩散,适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及直肠、肛门的疾患。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