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亚麻子等4种中药的鉴别及其应用区别
作者:陶淑娟, 徐宝国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亚麻
        关键词:亚麻子;  胡麻;  鉴别;  应用区别
        亚麻子、茺蔚子、火麻仁和黑芝麻在历代医术演变中都曾有胡麻别名之称。目前有些中医药人员不了解药名的演变,加上现代《方剂学》中沿袭古方或使用别名,使得使用时对这四种药材混淆不清,处方上常常模棱两可,只写“麻仁”“胡麻”等名称,以致配方时错拿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对四种药材的药名演变、性状鉴别及功用主治进行归纳[1,2]。
           1  来源区别
        1.1  亚麻子别名胡麻子、亚麻仁、壁虱胡麻、鸦麻、大胡麻、胡麻仁,为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
        1.2  茺蔚子别名苦草子、小胡麻、六角天麻、小胡麻,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成熟果实。
        1.3  火麻仁别名麻子仁、大麻仁、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1.4  黑芝麻别名胡麻、巨胜、狗虱、油麻、小胡麻、胡麻仁、黑脂麻,为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
           2  形状区别
        2.1  亚麻子呈扁平卵圆形,一端钝圆,另一端尖而略偏斜,长4~6 mm,宽2~3 mm。厚约1.5 mm,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平滑有光泽,放大镜下可见微小的凹点,种脐位于尖端的凹入处;种脊浅棕色,位于一侧边缘。种皮薄,除去后可见棕色薄膜状胚乳; 内有2片一面平、一面突起的大形子叶,黄白色,富油性,胚根朝向种子的尖端,浸在水中,表皮中的黏液膨胀而成一黏液套,包围整个种子,无臭,嚼之有豆腥味。
        2.2  茺蔚子本品呈三棱形,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长2~3 mm,宽约1.5 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无光泽或微粗糙。横切面三角形,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外皮棕黑色,胚乳极薄,灰色,附着于种皮上。子叶类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
        2.3  火麻仁呈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 mm。表面光滑,呈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各有深浅色棱线一条,一端钝尖,另一端有一果柄脱落的圆形凹点,外果皮菲薄,内果皮坚脆,绿色种皮常黏附在内果皮,不易分离,胚乳灰白色,菲薄,子叶两片肥厚,富油性。气微,味淡。
        2.4  黑芝麻呈扁卵圆形,一端钝圆,另一端尖,长约3 mm,宽约2 mm。厚约1 mm,表面黑色,平滑或有网状皱纹。尖端有棕色点状种脐。种皮薄,子叶2片,白色,富油性。气微,味甘,有油香气。
           3  功用及主治区别
        3.1  亚麻子《本草图经》曰“治大风疮癣”。《中草药手册》录“通大肠,解毒止痛,治肠热丹毒”。《本经逢原》载“亚麻性润,专于解散风热温毒,为大麻风必用之药,故‘醉仙散’用之”。“胡麻散”为驱风、散毒、止痒之方,故其中的胡麻应为亚麻子。现代中医认为亚麻子散风、解毒、润肠,主治麻风、皮肤痒疹、脱发、大便干燥。
        3.2  茺蔚子《别录》曰“风疹初起,以此点之”。《盖部方物略记》曰“善治风肿”。《本草疏经》载“茺蔚子,为妇人胎产调经之要药,此药补而能行,辛散而兼润者也”。现代认为茺蔚子有活血、调经、平肝作用,主治风湿疼痛、产后抽风、小儿惊风、荨麻疹。
        3.3  火麻仁《本经》曰“补中益气”。《别录》载“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药品化义》曰“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闭,凡老年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顺,病后元气未复,或禀弱不能运行皆治”。“清燥救肺汤”为治肺燥咳嗽之方,方中火麻仁润肠泻下,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方中应为火麻仁起釜底抽薪之效。“大定风珠”为滋阴息风之方,方中胡仁润燥滋阴,应为火麻仁,也有人认为是黑芝麻起滋补肝肾、滋阴之效。专治肠燥便秘的“麻仁丸”中的麻仁应为火麻仁。
        3.4  黑芝麻《本经》曰“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别录》载“坚筋骨,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明耳目”。清《医醇塍义》中的“桑麻丸”主治肝肾不足而致视物昏花,头目眩晕,其中的胡麻应为黑芝麻方合方义。《圣济总录》载“胡麻涂敷方”治疔肿,方中的胡麻也应为黑芝麻,因黑芝麻有“疗金疮、止痛、长肌肉”之效。现代中医认为黑芝麻补肝肾、润五脏,主治肝肾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须发早白、妇人乳少。上所述,这四种药材不仅药名有相同之处,其功用也有交叉之处,因此临床医生应在了解原方本义、弄清方解基础上使用药材正名,使之规范化。从事中药人员还要掌握各类药材的形状及其特征,善于辨别应用,避免应用时出差错。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97,194,60,283.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53,1609,498,2388.
        (1.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2.江苏省宝应县中医医院  2258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