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康复45例观察
作者:周勇军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合高压氧治疗中风(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76例病例随机分2组,针对治疗组均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与对照组在治疗上的不同,对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斜等症进行评分,分析比较。结果经14~30 d治疗,评分结果经t检验(P<0.05),治疗组康复期短、病理症状消失快,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疗效满意,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 补阳还五汤加味; 康复治疗
中风,指急性脑血管病(中脏腑),急性发病,神志恍惚迷蒙或昏愦,半身不遂,言蹇或不语,符合中风的诊断标准[1]。经过救治,神志清醒、生命征趋稳后,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斜等症。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尤其重要。应把握好黄金期(发病3个月内,最迟半年)则疗效显著,若早期失治,造成经络闭塞,肌肉神经变性,则疗程较长。笔者治疗此证,收集本证病例共76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本人共治疗收集的76例中风患者,均符合1994 06 2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1],年龄45~85岁;临床表现以神志清楚,已停用脱水剂后,血压、心率稳定开始计入康复期。
1.2 一般资料76例患者中,治疗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5~85岁,平均63岁,病程短者0.5~7.5 h收治,长者4个月收治,其中,语言不清15例,口眼斜21例;肢体肌力无法达到(Ⅳ级以上)9例,二次复发2例;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49~76岁,平均62岁,病程1h~12d,其中,语言不清16例;口眼斜13例;肢体肌力无法达到(Ⅳ级以上)2例。两组患者均有疲倦,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伴言语不利,口眼斜,大便秘结,小便调,睡眠欠佳,口干,胃纳可,舌质暗淡,苔燥黄,脉沉弱等症。两组病情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诊断方法主要靠临床症状,体征,颅脑CT检查诊断。其中14例颅脑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31例为脑梗塞,均符合1994 06 28国家中医药管理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疗效标准。
2.2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拟药方为,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改为:当归18 g,川芎15 g,桃仁12 g,地龙15 g,赤药15 g,白芍15 g,生地18 g,玄参15 g,麦冬15 g,黄芪60 g,太子参25 g,牛膝15 g,桑枝20 g,随症加减:伴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僵蚕;伴风痰者,加菖蒲,白附子,胆南星;伴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煎服法:三碗水煎至大半碗(约200 ml),分两次温服,1剂/d。
3 治疗结果
对照组在进行扩管抗凝、高压氧及穴位针刺治疗后,无后遗症者3例,有后遗症但生活能自理者14例,不能生活自理者20例;治疗组,无后遗症者34例,有后遗症但生活能自理者11例,不能生活自理者0例,两组治疗效果相比较,治疗组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下表为两组患者在病后(180±15)d时间内治疗情况对照。见表1。
表1 发病后(180±15)d患者症状体征对照例组别 (略)
从上表分析,语言的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口眼 斜病例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肌力的恢复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起直接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笔者用总体评价例数和肌力恢复例数作为统计对比,经过t检验,得出P<0.01,有显著临床价值。
4 讨论
经多年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食失调,或劳累,房劳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因引发中风,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阴液有赖于气血的化生,气虚日久则必致阴虚,气虚血瘀阴亏乃是主要病机,历来医者治疗中风后遗症都强调补气培本兼活血通络,多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但笔者认为补气不养阴,则气之推动之功失于阴液的滋润,正如枯流行舟,则功效大减。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增加麦冬、生地、玄参等养阴药的成分,以加强养阴之功效,从而达到补气活血养阴,起到更好地治疗本病的目的。从临证病机分析,本病有瘀血特点已被公认,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麦冬、生地等大都有扩张血管,加速血流,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3],此乃治疗本病的药理学基础。 脑梗塞、脑出血其实质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病机是由于部分脑血流供应受阻,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最后导致部分脑组织坏死,对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病灶的周边有一能量代谢降低及神经机能低下或抑制的部分,称为“缺血半影区”。针对这个特点,利用高压氧具有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弥散,促进侧肢循环的生成等作用,通过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可使该部位的神经细胞恢复功能,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是中风康复治疗不可忽视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
[3]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9,300,206,207.
(湖北省荆门市石化医院 4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