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摇肩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总结
作者:张 军, 周 恒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点穴
摘要:目的观察点穴摇肩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点揉肩穴等并配合摇肩关节的方法来达到剥离肩关节粘连,促使肩关节功能的恢复。结果点穴摇肩法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中药熏洗组、封闭组及推拿组(点穴摇肩法与其他三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点穴摇肩法治疗后使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点穴镇痛,为摇肩剥离粘连的特殊治疗方法。
关键词:点穴摇肩法; 肩周炎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群,故又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它是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我科1984年以来,应用“点穴摇肩法”及其它疗法治疗肩周炎15 000例病人,并将点穴摇肩法治疗组、推拿组与封闭组、中药熏洗组进行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1984~2004年共治疗肩周炎15 000例,男6 450例,女8 550例,男女之比为1∶1.32,30岁以下50例,31~40岁550例,41~55岁,9 900例,56岁以上4 500例,其中41~55岁发病较多(66%),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为多,病程短者12 d,长者达35 d。
2 治疗方法
2.1 点穴摇肩法治疗组手法治疗。以疼痛为主的疼痛期治则是疏筋活血,通络止痛,手法轻柔,点穴为主。以功能活动受限为主的功能障碍期治则是剥离粘连,滑利关节为主,手法用点穴摇肩法为主,以促使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2.1.1 预备手法患者坐位,医者站欲患侧,用揉法、拿法、捏法、施于患者肩臂部,返往数次,以松解肌肉、关节。
2.1.2 治疗手法患者坐位,医者先点合谷、列缺、曲池、肩井、肩 、肩 和缺盆等穴后,一手点掐肩贞穴,另一手将患侧肩臂部进行摇、扳、尽量使肩关节的抬高、外展、内收和旋后达到功能位。此法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力量不能过重,以免发生意外。
2.1.3 放松手法患者仍坐位,医者搓、捏、拿、按、揉等手法使患肩放松,然后拨络、摇肩、抖肩。
2.1.4 功能锻炼让患者双手抬高爬墙,用标线来衡量功能的恢复情况。此法1次/d,疗程为3周。
2.2 推拿组用普通的推拿手法治疗为主。
2.3 封闭组药物用2%利多卡因2m1加强地松龙2 m1,混合注射肩贞或阿是穴1次/d,21 d为1个疗程。
2.4 中药熏洗用舒筋汤加减,2次/d,20 d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3.1.1 痊愈肩关节恢复功能活动,疼痛完全消失。
3.1.2 显效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稍受限。
3.1.3 无效与治疗前无变化。
3.2 结果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χ2=3 772,χ2=3 772>χ20.01(16.81), 故P<0.01。以上显示有非常显著差异。即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有显著不同,故可以认为点穴摇肩法治疗组,推拿组治疗效果较其它治疗效果好。
表1 点穴摇肩法治疗组与其它治疗组疗效统计对比表统计项(略)
3.3 典型病案男,52岁,右肩疼痛 3个月,近1个月来功能活动障碍,门诊以“右肩周炎”收入院,入院时患者右肩疼痛,抬高上举50°,外展、内收及旋后均受限,呈典型的“抬肩”症,牵拉或碰撞时疼痛剧烈,右肩周广泛性压痛。诊断右肩周炎(功能障碍期),经上述点穴摇肩法治疗21 d后,右肩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上举达165°,可从事正常工作。
4 讨论
肩周炎多是在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劳损,外伤或感受风寒的基础上造成韧带、肌腱、关节囊充加。水肿,渗出,增生等炎性改变,如得不到有效地治疗,久之可发生粘连,腱袖钙化导致肩关节活动丧失。我们通过分期施法,特别是运用“点穴摇肩法”后使肩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点穴镇痛,认为此方法为摇肩剥离粘连的特殊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病人亦容易接受,配合中药则缩短了病程。本文分4组治疗观察了临床15 000例病人,以统计学处理分析,在过去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法上,加上“点穴摇肩法”后疗效显著,点穴点穴摇肩法治疗组和推拿组效果明显好于其它两组(P<0.01)。
(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 4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