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法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
作者:李种泰, 杨文波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滋补肝肾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法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口服结合头体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美多巴治疗,两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法治疗帕金森病有较好的疗效,并能减少西药用量。
关键词:帕金森病; 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法; 中药; 头体针; 穴位埋线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于1817年由英国医生帕金森首次描述,是一种以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的锥体外系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平衡障碍。本病是目前公认的一种难治的、缓慢进展的原因不明的脑病,西药不能根本上阻止本病的自然进展,而且随着长期使用药物和药物量的增大,疗效越来越差,出现严重副作用的问题。我们自2000年起,采用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法(中药内服、头体针、穴位埋线)治疗该病,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根据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治疗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0岁,平均60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2年。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8岁,平均60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10年。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10月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确定的《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
1.2.2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在40~80岁之间;(3)中医诊断为颤震,证属肝肾亏虚,髓海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或健忘、头摇肢颤、溲便不利、寤寐颠倒、神疲痴呆、迟钝少欲、腰酸腿软、不耐疲劳、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多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
1.2.3 排除标准(1)各种帕金森综合症;(2)有严重的心、脑、肝、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中药六味地黄汤合左归丸加减:鹿角胶10 g,龟版胶10 g,熟地15 g,山茱萸10 g,枸杞子10 g,菟丝子10 g,牛膝9 g,山药10 g,泽泻8 g,白茯苓8 g,丹皮8 g,川芎10 g,白芍10 g,天麻9 g。1剂/d水煎早晚服,20 d为1个疗程。
2.1.2 头体针(1)选穴:舞蹈震颤控制区、风池、风府、百会、四神聪、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冲、太溪。(2)操作方法:选用0.35×40 mm毫针,首先患者取坐位,针刺风池、风府行平补平泻法起针,然后针刺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百会、四神聪,行平补平泻法。患者仰卧法,针刺其余穴,采用补法。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接通G6805 2型电针治疗仪,选连续波,频率高于30 Hz,留针30 min,1次/d,20次为1个疗程。
2.1.3 穴位埋线(1)选穴:肝俞、肾俞、脾俞,均双侧。(2)操作方法:选用0/3羊肠线,剪成1.0~1.5 cm长的线段,用备用的生理盐水浸洗(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羊肠线将软化,很难埋入穴内),用消毒8号注射针头,将羊肠线段通过镊子穿入针头注射通道。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手持针快速刺入穴内,并用25 mm针灸针(尖应剪去),穿过针头注射通道里推,另一手将8号针头向外抽,即可把羊肠线留在穴内,外用创可贴覆盖,3 d后支掉创可贴即可。穴位埋线1次/10d,2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选用西药美多巴,剂量为常规剂量,服用2个月。以上治疗组与对照组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临床上以《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表》[3]及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制定的10项评分标准,作为病情及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定指标,1~10分为轻度,11~20为中度,21~30为重度,以进度率(%)作为治疗标准。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1.1 特别显效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75%。
3.1.2 显效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51%~75%。
3.1.3 有效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26%~50%。
3.1.4 无效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25%。
3.2 治疗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见表1;(2)治疗组与对照治疗前后积分对比见表2;(3)治疗组与对照患者治疗前后10项症状变化比较见表3。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组别 (略)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对比(略)
表3 两组治疗前后10项症状变化比较主要症状 (略)
4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帕金森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发病约500万人次,在我国5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02%。现代医学认为,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变性,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分泌减少。引起黑质变性的原因至今不明,衰老、工农业毒素、遗传是比较肯定的发病因素,氧自由基堆积在黑质纹状体中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也是导致黑质纹状体受损而变性的重要原因[4]。帕金森属于中医“颤震”“颤振”“振掉”的范畴,大多发于中老年,肝肾亏虚,髓海不足是其发病本源。本病病位在脑,与脑髓有关,以肾为根,脾为本,肝为标。关键在于年迈肝肾亏虚,髓海不足,气虚痰结,血瘀动风而致。故治以填精补髓以熄风止痉,健脾益气以化瘀散结为其大法[5]。中药六味地黄汤合左归丸加减正符合上述治疗大法。其中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偏于补阳,龟版胶偏于滋阴,两胶合用,沟通任督二脉,益精填髓,有补阴中包涵“阳中求阴”之一;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茱萸、枸杞子滋肾益肝;菟丝子配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山药滋肾健脾;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清虚火;白茯苓配山药健脾益气;川芎上行巅顶,行气活血;白芍养血揉筋,补脾阴,泻肝火,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天麻熄风舒筋,化瘀散结。头体针治疗中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选之消颤通络;百会、四神聪居于巅顶之上,开窍通络止颤,又补下元虚损,疏泻肝风;风池、风府为治风要穴,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可清泻内风;足三里健脾益气,扶正培元;阳陵泉为筋会,主治筋病,舒筋活络,能解全身之颤动,绝骨为髓会,益精填髓,补肾壮骨,平肝熄风;外关熄风活络除颤;太冲、太溪为肝经肾经之原穴,育阴潜阳,熄风止痉。诸穴合用共奏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熄风,开窍止颤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帕金森患者的全脑血流量都有下降,针刺可以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头穴对脑血流的作用迅速而持久,这可否防止或缓慢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穴位埋线是集多种方法(如针刺、放血、埋针、穴位注射)、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不少专家认为,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后,能提高机体营养代谢和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同时穴位埋线后可使大脑皮层建立新的兴奋灶,从而对病灶产生良性诱导,缓解病灶放电,达到治愈病灶的目的[6]。埋线所选穴位肝俞、脾俞、肾俞为肝脾肾经的背俞穴,肝藏血,脾统血,脑为髓之海,髓生于肾,取之有很好的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健脾益气功效。我们采用的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法治疗帕金森病,经治疗前后Webster积分证实有较好的疗效,且与运用常规西药对照无明显差异,但本法无明显副作用,可长期使用,因而可作为帕金森病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能减少西药的用量,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但能否替代西药及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隆呈祥.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39.
[2] 王新得.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J].中华神经精神病杂志,1985,28(4):256.
[3] 孙 斌.帕金森病诊治12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71.
[4] 王佩珍.帕金森病血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3):158.
[5]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69.
[6] 林 军,邓倩萍,张家维.穴位埋线治疗癫痫16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1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