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为主治疗急喉痹180例
作者:张 华 , 杨晓梅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云南
关键词:急喉痹;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是驰名中外的中成药。它具有止血愈伤,活血化瘀、消炎、消肿、排毒去毒之功[1]。笔者于2000年开始采用该药治疗了180例急性咽炎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来自内科及耳鼻喉科门诊,其中男76例,女104例;年龄12~68岁;病程1~5 d;伴恶寒、发热56例,其余均以单纯咽痛为主。
诊断依据[2]:(1)咽痛,病情重者有吞咽困难,及恶寒发热等症;(2)咽部检查:粘膜充血肿胀,咽侧索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3)起病较急,病程较短;(4)应与乳蛾、急喉风鉴别。
2 治疗方法
单纯咽痛患者均单一服用云南白药胶囊0.5 g/次,3次/d,睡觉前加服1粒(0.25 g);伴吞咽困难或恶寒发热者除服上述云南白药以外,根据血常规及症状另外加服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常规用量,5 d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3]咽痛,发热等症状消失,咽部检查恢复正常,为治愈;咽痛及咽部肿胀明显减轻,为好转;咽部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为未愈。
3.2 治疗结果治愈98例;显效71例;无效11例,其中无效11例均为恶寒发热病人,且症状加重改为输液治疗后治愈。
4 讨论
急喉痹是因外邪客于咽部所致,外邪不外风寒与风热二邪,风热邪毒或风寒之邪化火传里,使风、热、痰三者搏结于咽喉而发,是以咽痛、咽粘膜肿胀为特征的急性咽病,其病变部位在咽,为实证,“瘀”为其主要病机。西医认为本病为细菌及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咽部造成的急性炎症,其病理为咽粘膜充血,血管扩张及浆液渗出,使粘膜下血管及粘液腺周围有粒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粘膜肿胀增厚[4]。云南白药是我国云南省特有的老字号中成药,其成分复杂且保密,是一种复方制剂。其功能主要为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临床中一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皮肤感染以及各种血证,笔者认真分析云南白药的功能,认为急喉痹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符合其主治,因急喉痹有风寒之邪和风热邪毒在治疗上须解毒,因其咽粘膜充血,血管扩张所以须活血化瘀、止血,因其咽痛、咽粘膜肿胀所以须消肿止痛,这样云南白药的功能尽被其用,笔者在应用于临床中也屡试屡验,这也符合中医“急则治其标”的理论。但因云南白药成分复杂且不详,药理不明,笔者认为不可久服,应中病即止。
参考文献:
[1] 朱保华,邓来送.云南白药临床应用概况[J].中医杂志,2005,46(增刊):157.
[2] 戴 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2.
[3] 戴 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5.
[4] 田勇泉.耳鼻喉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
(1.山东省威海市职工医院 264200; 2.山东省威海市佛顶山医院 26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