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真武汤治眩晕临证体会
作者:李传岐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真武汤
       关键词:眩晕;  真武汤
        仲景之教人,多以证示病机,以药明治法,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真武汤亦是如此。真武汤为阳虚水泛而设,非为伤寒,内伤杂病中凡阳虚或阳虚水泛的病证均可酌用真武汤。本文就内伤疾病中以眩晕为主症的诸如上消化道出血、肺心病、美尼尔综合征等运用真武汤治验体会作了详细的介绍。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是一首治疗外感病发汗太过而致少阴阳虚水气内动的方剂。如84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弦,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笔者运用真武汤治疗以眩晕为主症的内伤疾病亦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其临床验例及体会介绍于后,冀就正于同道。
           1  虚阳外浮水气上乘案
        男,67岁,住南阳防爆电机厂家属院,19881210初诊。主诉:眩晕10余天。现病史:于20 d前因上消化道出血住入某县医院,经治疗血止而眩晕日甚,中西医治疗不见好转而出院(中药用的是杞菊地黄汤、四物汤加味之类)。现在证:眩晕,以上午为重,步如履棉,不能自持,时时欲擗地,伴有心悸气喘,体倦嗜卧等,面浮颧红,舌淡苔薄白,脉虚浮而数,沉取涩而不行。既往史:患肺气肿病20余年。辨证:真阳衰微,虚阳外浮,水气上乘之证。治则:温阳化气行水,引浮火以归元阴。方药以真武汤加味:茯苓15 g,白芍10 g,白术10 g,附子3 g,生姜10 g,1剂/d,水煎服。一诊后,眩晕明显减轻,已无欲擗地之感,心悸气喘有所好转,精神稍振。遵原方附子加至6 g,再加肉桂3 g,引浮阳以归元。共服6剂愈。继服生脉散调气阴以善其后。按:本病证与《伤寒论》84条之病机同,彼为发汗太过,此乃亡血,血汗同源,均可致少阴阳虚水气内动。气随血行,阳在其中,今脱血阳微,只补其阴,未顾其阳,欲愈何待?余始用真武汤亦有三分之虚,恐新病血证,投附子有沸血之患,故慎嘱患者,服而观之,有变速告余,不期覆杯而效。
           2  心肾阳衰,水邪上泛案
        女,83岁,住南阳防爆电机厂家属院。19970413初诊。主诉:眩晕已4 d。现在证:眩晕擗地日数次,每感前额发紧,觉气自涌泉上窜巅顶即眩晕擗地,失去知觉,移时(约1 min)而醒,一如常人。伴有心悸、便秘。检查:血压150~70 mmHg(1 mmHg≈0.133 kPa)汞柱,心率不整,舌光润无苔,脉沉细数而结代。辨证:心阳不足,肾阳亦为之不振,阳衰阴盛水气为事,水邪上泛,清窍被蒙而眩晕擗地无知;幸阳尚能与阴争,正胜邪却则移时而醒;心阳不足而脉现结代。治则:温阳运脾,化气行水。方药以真武汤加味:茯苓12 g,白芍6 g,附子6 g,白术9 g,生姜9 g,太子参9 g。1剂/d,水煎服。服上方两剂后,两天来仅眩晕擗地1次,方已对证。遵上方加红枣3枚。共服5剂愈。1997年7月、9月两次追访未复发。按:本病例原拟以证施治,疑似间忽悟《伤寒论》有云:“……头眩……振振欲僻地……。”今已擗于地下,当否用真武?征得脉证,舌光润为水湿之象,眩晕心悸为水邪为患无疑,便秘乃阳虚不运所致,故用真武汤而诸证除,便秘亦转润而下。
           3  肾气不足,阳虚水泛案
        女,43岁,住南阳市糕点厂,20031109日初诊。主诉:患眩晕已8 d。现病史:原患美尼尔综合征已5年,每年复发2~3次,此次复发已8 d。现头晕目眩,畏光惧声,恶心呕吐清水,重则天旋地转欲倒。伴有腰膝酸软,耳鸣如蝉,形寒心怯等症状。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细。辨证:肾气不足,阳虚水泛之眩晕证。治则:温肾益阳,化气行水。方药以真武汤加减:茯苓15 g,附子6 g,白术12 g,桂枝6 g,泽泻9 g,生姜6 g。上方共服6剂后,眩晕、恶心呕吐、形寒心悸均愈。仍腰膝酸软耳鸣,嘱服杞菊地黄丸以善其后。体会:真武汤乃是一首温阳运脾,化气行水的方剂,而以温运为主,其中附子温肾阳益脾阳助气化,术苓健脾行湿以从中运,凡阳虚水邪为患诸证,均可加减运用之。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病证,其病理类型也较多,病机也较复杂。笔者认为:临床上但见眩晕证候,只要无热象,非实证,而以阳虚或阳虚水泛为主要病机者,均可首选真武汤加减治之。对于已兼现擗地者更宜急投,毋贻误病机,待病情稍愈后,再据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虚,选方加减,以善其后。
        (张仲景国医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