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痰瘀互结证治
作者:金明玉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痰瘀
关键词:疑难重症; 痰瘀互结; 痰瘀并治法则
津变成痰,血滞生瘀,痰瘀本是两个不同的病理产物,治疗措施迥然有异。但临床实际所见,痰与瘀在许多疾病特别是疑难重证中,又常互结相兼为患,常须痰瘀并治才能收效。如咳喘、中风、噎膈、痹证、胸痹、癫、狂、痫 积等,痰瘀互结常是其主要病机,特别是当这些疾病久治不效,缠绵难愈时,化痰祛瘀并用多可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且某些似乎只是痰或只是瘀为患的病证,痰瘀并治也往往比单纯的化痰或化瘀疗效要好。所以,探讨痰瘀之间的关系,掌握痰瘀并治的临床运用,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 痰瘀可同源相生而互结
痰瘀同源,谓痰瘀皆可因气的改变而生成。痰瘀乃津血之变。津血的生成和运行,必须依靠气的生化布达。由于气的生化作用,源源不断地将水谷精微转化成津血,并且靠着气的推动,保持运行不息的状态。气行则津布,气运则血行。津血不足,气亦亏虚;津液停聚,则会阻碍气的运行。可见气血津液相互依存,彼此影响。
1.1 气滞人体气机,贵乎流通畅达。若气滞不行,则津液停聚,聚则为痰。气有郁滞,则血亦随之停积,变为瘀血,致成痰瘀互结。如噎膈之成,常因其人情怀少畅,肝气郁结,血脉瘀滞,加之酒食无节,脾胃受损,聚湿生痰,久则滞气痰浊瘀血搏结,阻塞胃口,使得饮食咽下滞涩不利,甚至不得下。常用方是程钟龄的启膈散,以丹参、贝母、郁金等以行气化痰祛瘀。
1.2 气虚气欲生化布达,须充足不虚。气有亏虚,一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成津液,津液运行无力,变生痰涎。如“肥白人多痰”,确属经验之论,别一方面,血运行脉中,赖气之推动,气若不足,则血无力运行,停而为痰。如胸痹之作,为胸中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心脉不通,变生瘀血。然胸阳不振,又使水不化气,气布而津,痰饮之邪内生,因而胸痹病机,多是痰瘀并存的,胸痹近乎于西医学之冠心病,近人岳美中亦谓其病机多为“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易成痰浊瘀血”。
2 痰瘀能互为因果以相兼
痰瘀互为因果,谓由痰生瘀,由瘀生痰,此为痰瘀互结的又一途径。
2.1 因痰致瘀气滞生痰,是为常理。但痰浊为患,亦最易阻滞气机。《医碥,痰饮》有论:“痰能滞气,勿谓不能作胀”。所以痰阻气滞与气结生痰同样重要,不可偏废。气既被痰阻,则势必影响其帅血之能,血行为之瘀滞,致成痰瘀相杂。再者痰浊为有形实邪,本身就能阻络成瘀。痰阻气血不畅日久,大多夹有瘀血。
2.2 因瘀致痰瘀血阻滞,脉络为之不畅,致使津液不布,聚为痰涎,与瘀血相并。津血同源,能互相转化,这就为瘀血化痰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容川云:“瘀血积久,亦能化为痰水”。如脑外伤后,出现失语,癫痫,是为外伤所致瘀,进而瘀血停积,气机逆乱,津液不运生痰,或瘀积日久,转化为痰水,瘀血与痰浊互结,阻闭窍络而致。
3 痰瘀并治法则的临床运用
痰瘀并治法可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由于不同的病证,痰瘀互结的病机及轻重程度等不尽一致,痰瘀并治法的具体运用也就各有特殊。
3.1 中风中风的病因病机,很为复杂,涉及到气、血、风、火、痰、瘀诸方面,临床表现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的不同。但无论那一种情况,无论是病之初期或恢复期,都有风痰阻络,痰浊瘀血并存之病机,所以祛风痰化瘀血始终是其重要治法。如朱丹溪指出:“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夹死血瘀血”。治疗中风的常用处方有大、小活络丹,这两种药的主要功能即为祛顽痰瘀血。如其中小活络丹除用川乌、草乌散风逐寒外,用胆南星祛风豁痰,乳香没药蚯蚓活血行瘀。
3.2 癫、狂、痫癫、狂、痫皆表现为神志异常,主要病机皆为痰迷心窍,血脉必受其害,害则逆乱生瘀,所以痰瘀并见的。其实瘀血同样能造成神志失常,王清任认为癫狂乃血瘀阻滞脉络,使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顺接而造成的灵机混乱,因此癫狂痫的治疗还需配合活血化瘀。
3.2.1 癫证多因思虑太过,情志抑郁,烦恼闷于心中,肝气被郁,痰气郁结,阻蔽神明,应行气开郁,化痰开窍,但痰气郁结,气机不畅,很容易产生瘀血,所以化瘀之法也是很重要的,可用逍遥散合涤痰汤为基础方,或用王清任的癫狂梦醒汤,或用血府逐瘀汤加胆星半夏石菖蒲白矾等。
3.2.2 狂证多因痰火扰乱神明所致,治疗以清泻痰火为主,适当用通腑法,早期应用桃核承气汤冲服礞石滚痰丸。如瘀血证明显,并可较长时期服用大黄蛰虫丸,以加强化瘀作用。
3.2.3 痫证的病机,历来多是归于痰,唯赵秉臣谈到:“此病多因惊忧,痰血塞心所致”至于活血化瘀法治疗,前人论述不多见,但在临床实际中,活血化瘀法对癫痫确有肯定之效果。治疗以定痫丸加川芎丹参琥珀等,痰瘀并治。
3.3 症积肿块中医认为,人体腹内症积及体表肿块,主要为痰浊瘀血裹结之物。《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行,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朱丹溪又曰:“块乃有形之物,痰于食积死血而成也”。因此,化痰散积,化瘀软坚为症积肿块的基本治法。
3.3.1 如生于腹内的症积,以行气活血,软坚消积为大法,病初积块不坚,应以行气活血为主:病久积块坚硬,则宣破血消症化积为主。而且症积所生的部位不同,选方用药亦稍有变化。脘腹之积宜用三棱汤合二陈汤加减,右胁腹之积(肝肿大)宜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左胁腹之积(脾肿大)宜鳖甲煎丸。腹内症积如为肿瘤,应结合现代医学之诊断及研究,适当加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及抗癌药物。
3.3.2 生于体表之肿块,以行气化痰散结为主,如瘿瘤以痰气郁结,日久瘀血阻滞,气痰瘀三者结于颈前为基本病机,治疗原则为行气化痰,活血消瘿,《外科正宗》之海藻玉壶汤可视为代表方。
3.4 痹证痹者闭也,因风寒湿邪杂至,气血经脉痹阻,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所以凡治痹,必用活血通络药。但仅此还不够,还须配合化痰之品,由于痹证日久不愈,气血经脉长期不得畅通,湿凝成痰,造成痰浊瘀血并存,故叶天士说“凡痹经年累月,外邪留注关节,阻滞络脉,更加重了痹阻,使气血失荣,筋节的疼痛肿胀等更趋严重和顽固。由于病邪深入骨骱,往往非一般的祛风散寒除湿之剂所能凑效,必须配合化痰祛瘀以消除顽痰恶血。临床上,如见关节肿胀僵硬变形,或有紫斑,疼痛较剧,停著不移,或伴有局总麻木,冰冷或热灼,则为痰瘀互结之特征,应当以化痰消瘀为主治之,痰郁血瘀有热者,可用朱丹溪的上中下通用痛风汤方:兼气血虚有寒者,可用五积散:寒热不显,疼痛麻木较甚者,用大活络丹:痹证日久,常内舍肝肾,因肝主筋,肾主骨,故当注意补益肝肾。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久关节肿硬变形,肌肉瘦削,活动不利者,就常用熟地、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等以养血活血,蜈蚣、地龙等搜剔脉络,胆南星、白芥子、二陈汤等化痰祛风通络,淫羊霍、骨碎补、补骨脂、川断等补肝肾之法,常可使患者病情缓解,关节功能有所恢复。
4 结论
痰瘀并治可用于多种病证治疗,尤其是久治不愈或久痛不愈的疑难重病证。常运用痰瘀并治法,疗效颇为满意,也可说明痰瘀并治的临床价值。
(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