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精动态循环理论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关系
作者:代 渊, 徐世军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气血
摘要:气血精系统是人体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体系”,它们在生理上互化,病理上互约,以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气血精动态循环理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特征是累积气道、肺实质以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通过探讨COPD发病及病程中气、血、精及其病理产物的相互关系,阐明了COPD与气血精动态循环理论的关系,从而为科研及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气血精系统; 平衡系统; 慢性阻塞性肺病
气血精动态循环理论[1]认为,气血精系统是人体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体系”,它们在生理上互相化生,病理上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它们的病理产物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参与致病。生理情况下,气、血、精三者在某个固有水平上维持着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关系,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平衡被打破,由于它们的动态转化,必然要在某一新的水平达到新的平衡并暂时维持恒定。固有平衡被打破到新的平衡建立的过程中首先是该平衡内部一个量的调整和适应过程,若影响因素不足以引起平衡系统发生质的变化,此时机体便处于亚健康;若影响因素导致该平衡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在新的水平建立新的平衡,此时机体处于疾病状态。因此平衡重建的过程就是疾病产生的过程,平衡不断地向固有水平发展便导致疾病恶化,高水平的平衡便是实证的病理基础,低水平的平衡便是虚证的病理基础,在转换过程中若由于病邪侵袭或气、血、精自身病理产物的出现,便形成虚实相夹的病机。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病理产物:“气”的病理结果(或病理产物)包括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闭、气脱、病气和火[2];“血”的病理结果(或病理产物)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方面;“精”的病理结果(或病理产物)包括水、饮、湿、痰、精瘀、精亏等。这些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也是疾病缠绵难愈的关键所在,并且由于多种病理产物胶结难解且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临床治疗中恶性循环的环节不易被打破,从而使病情复杂多变,增加了辨证和治疗的难度[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通常是渐进性的,并且伴有肺部对有毒颗粒或气体有异常反应。COPD的特征是累积气道、肺实质以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肺部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粘液过度分泌、纤毛功能异常、气流受限、肺胀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因肺长期受多种外邪侵袭或内源性病理产物影响,致肺失宣肃,日久损伤正气,从而导致气血精平衡系统在低水平重建的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宣肃失职,水液代谢失调,水痰停积于肺,导致炎性渗出。若代谢功能得不到快速恢复,随着病程进展,水痰停积增多,影响纤毛运动,从而形成粘液过度分泌、纤毛功能异常的状态,清气不能运送濡养周身,而浊气难于排出,滞于胸中,肺为之胀满;肺络受阻,肺气宣肃受限,代谢后的废气不能畅快的排出,肺部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的宣肃功能失调,难行“肺朝百脉”之功,导致“百脉朝肺”和“肺朝百脉”功能失常,影响“心主血”,肺心相互影响,从而导致肺动脉压升高,最终导致肺心病发生;病久致虚,子盗母气,致脾失健运,脾不能“运化水谷”,反酿痰湿,深伏于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病势深入,由肺及肾,肾气必虚;肺脾两虚,宗气生化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久病必瘀”,瘀血内生,阻于血脉;肺脾肾虚,则“通调水道”“运化水湿”“蒸腾气化”之功失职,水饮内停不化;由虚致实,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作崇,产生咳、痰、喘诸证;在气血精平衡破坏并重建新的平衡的过程中,肺不足则水液不得宣散,水积成饮,饮变为痰,痰积日久化热,又可炼液成痰,痰饮阻肺,肺失“朝百脉”之能使血行受阻,运动缓慢而成瘀,痰瘀互结,致病情缠绵难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不足,运化水湿功能受影响,水湿不运,聚湿成痰,上贮于肺,痰又化火生热,热又炼液变痰,形成恶性循环;肾主水,元阳蒸腾,水液方运,元阳不足,肾失蒸腾,水液代谢受到影响,亦可成饮变痰,化火生热致瘀,又可形成恶性循环;痰、饮、火、瘀互结,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由于痰瘀胶结不解,水湿停滞不化,气血运行不畅,痰瘀水湿互结,损伤肺气,气不行血行水而致血瘀水停,瘀血水饮阻碍气机而致气滞气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水积日久化湿变痰,血瘀积久成瘀血,痰瘀水湿互结日久化热,煎熬津液,耗伤肺气肺阴,从而形成肺气耗伤,顽痰血瘀互结的局面。总之,COPD病理形成的过程是气、血、精这个动态循环被打破并重建新平衡的结果。该病的“本”是低水平的气血精平衡重建,病“标”是水、痰、瘀、火等病理产物的堆积和相互影响,病理实质是气血精平衡系统低水平重建并随病程不断单方向在建的本虚标实证,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促进和调节患者气血精动态平衡系统向生理水平恢复,并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针对病理产物和病理状态施治,以打断病理产物之间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徐世军,冯业琼,余成浩,等.中医动态循环理论初谈[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26.
[2] 储全根,失常之气当为病因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7):12.
(1.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 6210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