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倒经所致牙龈出血的中西医结合疗法――附1例临床病例报道
作者:刘光俊, 郑金红,奂忠平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牙龈出血;,,倒经;,,中西医结合疗法
       关键词:牙龈出血;  倒经;  中西医结合疗法
       牙龈出血病因很多,最常见者为局部刺激,如:牙结石及菌斑刺激,可引起龈沟内上皮溃疡、血管壁破裂出血;牙龈缘处龋洞不整齐锋利边缘可导致牙龈破溃引起出血;牙周病变时,牙龈水肿、渗出、新生血管增生扩张,咀嚼或刷牙时,易出现出血症状。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牙龈出血,如血液病,包括各型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粒性白细胞减少症等;一些可引起凝血机能低下的疾病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肾炎后期等,或因缺乏维生素C引起严重贫血者,也可导致牙龈出血。部分牙龈上的原发及继发肿瘤亦易发生出血现象。临床上尚可遇到比较罕见的出血现象,如一些妇女在青春期或妊娠期,由于内分泌调节的变化,出现不明原因的牙龈出血。比较典型的情形是“倒经”,即在月经期,于子宫以外部位如牙龈、鼻黏膜、胃、肠、肺、乳腺等部位发生出血,亦称“代偿性月经”“周期性子宫外出血”,此时月经量少,甚至无月经。子宫外部位出血量可多可少;常伴有全身不适,精神不畅,烦躁不安,下腹部胀痛等症状。目前对倒经尚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上遇到1例伴发牙龈出血症状的典型倒经患者,采用中药清热、凉血、止血治疗配合局部治疗,效果十分理想,现报道如下。
       2  病例
       女,17岁,高一学生。因左上颌第2磨牙腭侧缘龈及黏骨膜溃烂,节律性出血两个月就诊。患者于两个月前开始,每天下午17~19时患处自发性出血,出血量约2~3 ml/次,无需处理自动停止,时间约3 min。自检发现左上腭边缘处溃烂,进食刺激性食物时轻微疼痛。曾在多家医院口腔科经止血剂、抗生素治疗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封闭,效果均不理想,仅出血量稍有减小。已停经3个月。专科检查见左上第2磨牙腭侧牙龈及黏骨膜有1.5 cm×1.5 cm溃疡面,表面覆盖一层黄色假膜,不易拭去, 触痛,基底无硬结浸润;病变处无明显牙体、牙周疾患,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无明显龈上、龈下结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及血凝各项指标均无异常。溃疡面组织病理切片检查报告:慢性溃疡。临床诊断:左上腭及牙龈黏膜溃烂伴出血。中医诊断:倒经。根据中医辨证,施以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治疗,配合局部病变刮治及氧化锌丁香油膏外敷。中药方:旱莲草15 g,丹皮10 g,玄参10 g,生地25 g,当归10 g,赤芍10 g,柴胡10 g,茅根15 g,仙鹤草15 g,黄芩8 g[1], 板蓝根 15 g,1剂/d,水煎服。服用3剂后口腔黏膜出血停止, 腭部溃疡面愈合2/3,月经来潮,但量少呈黑色块状。治疗至10 d时复诊,黏膜溃疡面完全愈合。随访6个月,口腔溃疡及出血症状无复发,月经周期及性状恢复正常。
       2  讨论
       倒经多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病因可能和各脏层上皮分化异常相关。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的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遗传学说及良性转移学说[2]。从西医观点来讲,为环境改变及精神压力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造成生物节律发生改变及出血症状;在环境及内因(子宫内膜异位)共同作用下,可导致女性激素分泌水平失调而产生闭经。女性内分泌紊乱可导致口腔溃疡,同时可造成身体多脏器疾患影响生物平衡,产生许多症状,如:经前紧张综合征、失眠、头痛、胃痛、消化不良及腔肠黏膜充血等证候。对于特殊部位的黏膜溃烂及出血症状,笔者认为可能罹患部位为子宫内膜异位部位,受卵巢激素的影响,产生类似于子宫内膜周期性出血的症状。由此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伴有纤维细胞增生[2]。目前对于倒经尚缺乏有效的根治疗法。一般治疗原则是,对局部病变对症处理,如电灼出血点及子宫内膜异位灶;对无明显局部病变的异位周期性出血,采用单纯孕激素假孕疗法或雄激素治疗,也有人主张长期应用雌激素-孕激素周期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且有副作用如:多毛症、痤疮等,尚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对于未婚少女尤不适宜。传统医学根据辨证施治。本例患者中医认为是血热上行导致腭部黏膜溃烂出血,故采用清热、凉血、止血调经疗法,使体内紊乱状况恢复正常。局部刮治可清除异位子宫内膜细胞,配合消炎防腐剂外敷,可有效保护创面,并产生消炎、镇痛作用,促进溃烂面愈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1.
       [2]  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4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