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绍宏, 张怡, 肖玮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采用随机、盲法、对照、平行试验方法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为制定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优化方案奠定基础。方法以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痰浊蕴肺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医辨证论治,分别给予协定处方1,2,3号;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并同时服用安慰剂。 结果治疗组在咳嗽、咯痰、胸闷、紫绀、水肿及血气分析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优于西医单纯治疗,能明显改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综合疗效。
       关键词:肺心病急性发作期;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OPH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其死亡率在我国农村居首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肺心病诊断标准采用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以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为其诊断标准,采用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标准,中医痰湿蕴肺,肺气不宣证辨证标准采用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喘证》制定标准。本临床研究共纳入56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全部来自200403~20060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急诊科病房住院病人。根据入院顺序分层随机,分为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共脱落2例,死亡2例,对照组共脱落2例,死亡3例。两组病人治疗前在性别(治疗组男17例,女11例;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治疗组平均(67.74±12.76)岁;对照组平均(69.94±8.17)岁〕、病情严重程度(治疗组轻型6例,中型14例,重型8例;对照组轻型7例,中型15例,重型6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低流量吸氧,积极有效的抗感染,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电解质紊乱,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等治疗,并进行综合护理,出院后指导。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基本证型为痰湿蕴肺,肺气不宣,给予协定处方1号(麻黄、杏仁、法半夏、桔梗、甘草等)。兼有肺脾两虚者给予协定处方2号(麻黄、杏仁、桔梗、木香、陈皮、党参、炒白术等),兼有阳虚水泛者给予协定处方3号(麻黄、杏仁、法半夏、茯苓、桂枝、泽泻等)。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14 d。
         3  治疗结果
       3.1  观察指标①中医症状积分:分别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咳嗽(轻3分,中6分,重9分)、咯痰(轻3分,中6分,重9分)、气喘(轻3分,中6分,重9分)、胸闷(轻3分,中6分,重9分)症状积分变化;②体征积分:分别计算患者肺部湿音(肺低2分,散在4分,满肺6分)、哮鸣音(肺低2分,散在4分,满肺6分)、神志(兴奋2分,烦躁4分,嗜睡6分)、紫绀(轻2分,中4分,重6分)、水肿(轻3分,中6分,重9分)治疗前后积分变化,⑶实验室指标:血气分析变化情况。
       3.2  疗效评定治疗14 d后综合疗效评定:按尼莫地平评分法(治疗前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治疗后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治疗前主要症状与体征总积分×100%)拟定。分为:疗效指数减少在85%~100%,为临床控制;疗效指数减少在67 %~84%;有效:疗效减少在33%~66%,为显效;疗效指数减少<33%,为无效。
       3.3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3.4  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积分变化比较结果见2。
       表2  治疗前后体征变化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情况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气体分析变化(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3显示,治疗14 d后治疗组在咳嗽、咯痰、胸闷、紫绀、水肿及血气分析改善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3.4.4  不良反应观察治疗过程中共有8例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微恶心(共3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大便次数增多(共5例,其中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皮疹(共1例,为对照组),未见其余不良反应。上述不良反应治疗组连续服药2~3 d后可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对照组皮疹患者在换用抗生素后,皮疹消失,其余不良反应在3~4 d后消失。两组治疗前后Hb,RBC,Plt,肝,肾功等主要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
        4  讨论
       肺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常因受凉、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加重,急性发作。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属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可从外感内伤,本虚标实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痰饮、水湿、淤血为标,再加之外感之邪乘袭,三者相互作用,使肺心病虚实夹杂、反复发作。我们认为,肺心病常因天气转凉或受凉而发,急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咳嗽咯痰,胸闷气促,爪甲青紫,甚至喘息不能平卧,属外寒引动内饮,寒邪闭肺,故采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治疗;麻黄辛温气薄,肺家专药,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杏仁苦甘,能散寒而降气;甘草甘平,发散而和中。三药合用共行开宣肺气、散风寒、平喘之功。肺心病急性发作时常兼见双下肢水肿,故加用温阳化饮治疗;桂枝、泽泻、茯苓三药合用能温阳化气,补中渗湿。肺心病急性发作时常食欲减退,腹胀明显,加用健脾化湿,培土生金治疗。党参、白术能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辛温而燥,能燥湿化痰,与陈皮、木香配伍补而不滞。肺为水之上源,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闭郁则排便困难,肺气宣通则大便通畅,治疗过程中因肺气得以宣通,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肺心病是在慢性肺胸疾患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病变复杂的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治疗难度增大,中、西医治疗该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使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不失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一条新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蔡柏蔷,徐  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7):48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S].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2002,25(8):453.
       [3]  钟南山,府  军,朱元珏.现代呼吸病进展,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320.
       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No.2003A157)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