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谈谈大学生违法原因与对策
作者:陈坚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大学生; 违法原因; 对策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教育大学生的成长是我们老师的职责。现在这个社会,对年轻人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教育应以政治思想教育为先。现在学校很多,但有的学校教育偏了。它不是全面发展,它偏了,偏在科技,偏在经贸,偏在这上面。伦理道德、法制教育、人文疏忽了,这个东西不常教了,像鸟的两个翅膀只有一个,那个翅膀没有了,飞几下就掉下来了,就这么回事。
        教育的根本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教你做人,在接受科学技术的教育,能够为社会大众造福。如果伦理道德失掉了,自私自利,把知识和智慧用于损人利己,干坏事,后果更加可怕。由于放松道德教育,有少数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也有少数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漠,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与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目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并不尽人意,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不关心集体与他人,不爱劳动,道德观念模糊。某大学对100名大学生调查表明,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等方面,选择判断总体错误的达37%,其中错误率50%以上的竟占33%;某市在针对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中,有近60%的学生表示在社会生活中要首先考虑自己;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行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智能化和侵财型的趋势比较明显。大学生的违法问题已经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为什么还违法呢?笔者通过与违法者交谈,认为造成大学生违法的主要原因有。
       1  违法原因
       1.1  世界观、人生观不健康,盲目追求高消费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消费层将多元化,有的年轻人经受不住高消费的诱惑,当前绝大多数青年犯罪系出于非法占有公共或他人财物的犯罪动机,其中相当一部分犯罪人是为了追求享乐、满足膨胀的物欲而实施犯罪行为。
       1.2  媒体不健康宣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新事物,但暴力、色情文化也相伴而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处在青春期过程中的青年们。
       1.3  高消费娱乐、吃喝玩乐,管理不善,易于诱发违法根据心理学研究,行为动机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在刺激。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时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男女青年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出现,性发育成熟。生理上的变化,致使青年萌发了朦胧的性意识和性冲动。而各种黄色传媒对青年的性冲动具有明显的激发作用。由于青年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漠,自控力较差,在黄色传媒的刺激下,抑制不住生理躁动,便可能冲破法律的约束,实施性犯罪和欺诈盗窃行骗等不良行为。再者青年模仿能力强,易受外界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被感知的对象,有着“内模仿”本能。根据大众传播学理论,传媒密度与频次决定着传播效果。
       1.4  家庭不良影响家庭被称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兄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良家庭往往埋下了青年犯罪的种子。美国法学家瑟兰认为,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行为或者有明显违法表现,是影响子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犯罪心理学家在研究青年,特别是危险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时,提出了许多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是盲目论、冒险论、试验论、浅薄论、轻率论、急躁论、狂热论以及潜意识论、激素论等等。这些心理特征,通常是就某一情形而言。后进学生有一个共同心理基础,即愚昧无知,思想空虚,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没有正确的思想,一般表现为懒惰、自私、厌恶学习、不爱劳动、无责任心、无同情心、盲目模仿、缺乏集体荣誉感、好斗等。事物到一定的极限便会突变,组成一定的犯罪心理结构。
       2  对策
        大学生青年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能力有限,又热衷于表现自己的独立与强悍,容易冲动,故易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但并不具备犯罪人格,如对其加以正确、适当的引导,较易去除其人身危险性,使其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因此,笔者认为,要遏制青少年犯罪,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确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执行当前要重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心理犯罪法”教育。
       2.2  加强法制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普遍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教育程度。在守法上,道德是守法意识的主观条件。一般地说,思想觉悟道德水准越高,守法意识就越强。反之亦然。守法是一种道德义务。法律规范之所以能够树立权威,能够较好地贯彻执行,不完全依赖于它的强制性,还依赖于守法自身的合乎道德性。大多数成员并不完全因为有强制才守法,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他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例如,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不去盗奸,主要不是因为害怕其法律后果,而是他们本来就认为这有助于自己的道德追求,要认识法律与道德是相通促进的。
       2.3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是法律内容的源泉,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体主义的原则,社会主义的理想,爱国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无不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法律之中。任何法律规范都包含着立法者关于什么是善与恶、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的价值取向。目前,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比较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薄弱,对思想道德情感、信念和行为的引导有不同程度的忽视,使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这种不涉及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德育结果是,他们一方面可以大谈“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另一方面又大把大把地挥霍父母的辛苦钱而不心痛。做到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2.4  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提倡身教学校教师要把思想道德和为人师表放在突出位置,师德不合格者决不能做教师。同时要支持教师用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教育学生,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信念、科学精神、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2.5  继续抓好青年自愿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突出意义不仅在于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提供社会救助创造了一个与政府行为并行和补充的有效途径,而且在于为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和对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模式。
        大学生违法已成为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整个社会都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产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应当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的诸关系,建立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交际体系,把改造个性纳入新的联系系统中去,以改造犯罪心理结构,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每一违法犯罪因素出现,都将改变原有的心理结构,继之产生各种违法犯罪心理因素,必须把违法犯罪心理因素夭折在萌芽状态中,以免其发展和泛化。整个社会对受教育者都要真心实意的关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是最根本的方法。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