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0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黄智莉
作者单位: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03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生大黄、煅牡蛎、蒲公英、丹参各30 g组成基本方保留灌肠,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情况。结果自拟中药方保留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GRF)可降低患者血中BUN,Cr水平,延缓CRF进程。结论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可稳定肾功、延缓CRF进程。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药; 灌肠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最终结局,常因各种并发症如心衰、高血压病、酸中毒等导致死亡。笔者近两年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延缓肾功能衰竭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肾脏病学》第2版诊断分期标准。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8岁,平均(45.5±13.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年,平均(6.8±3.4)年。原发病中,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9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狼疮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2例,多囊肾1例。其中氮质血症期18例,尿毒症早期12例,尿毒症晚期10例。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由生大黄、煅牡蛎、蒲公英、丹参各30g组成。方法:将上述药物浓煎200 ml后取汁装入灌肠袋中灌肠,其温度控制在38~39℃,灌肠深度为30cm,保留30~60 min, 每晚1次,临睡前进行,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两个疗程中间休息5 d。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见1989年全国肾衰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和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的标准进行评定。症状减轻或消失,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增加≥30%,血肌酐(Scr)下降≥30%为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Ccr)≥20%,血肌酐(Scr)下降≥20%为有效。治疗后自觉症状和体征不减轻或加重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氮质血症期18例中,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尿毒症早期12例中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尿毒症晚期10例中显效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25%。治疗前后BUN,Cr比较。结果见表1。表1 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略)
4 体会
慢性肾衰(CRF)属中医“关格”“虚劳”“癃闭”等范畴。大多数学者认为治疗原则为补益脾肾,祛湿降浊,活血解毒。遵循以上原则,笔者本着“治客当急”(《证治汇补·关格》),“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认为瘀浊毒邪壅塞三焦,气化不行,当降浊化瘀解毒为先,浊是阴邪,易伤阳气,浊去,阳则易复,“邪去正乃安”。主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CRF。
灌肠方中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本草经》);蒲公英化热毒,泄湿热,以苦泄不伤正,消热不伤阴见长;丹参通血脉,化淤滞,具有行而不烈,破而不峻,去淤生新之作用;牡蛎平肝益阴,收敛固涩,软坚散结,可制约大黄泻下太过。四味药配伍灌肠,减少了胃肠吸收,减弱了药物毒性,在不耗损真气的前提下发挥其善除水湿,淤浊之邪的作用,使湿热、淤浊之邪从肠道而下,恢复三焦气化功能,正气得复。
实验研究表明中药灌肠是仿腹透原理, 借助肠道,通过弥散、超滤作用,使血中中分子物质清除掉,从而减轻肾脏负担,促进肾脏修复。本方中大黄可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煅牡蛎能使药物附着于肠黏膜,便于吸收,含有多种钙质,可使灌肠液成为高涨液, 有利于周围组织向肠腔内分泌毒素,达到结肠透析的目的[1,2];丹参可改善血流动力学, 增加肾和肠壁血流量,提高肠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尿中Cr,BUN排泄[2]。蒲公英抗菌消炎,且能促进肠蠕动。全方保留灌肠能促进代谢产物向肠腔分泌,排出体外,延缓CRF的进程。
本组病例观察表明,中药灌肠对CRF尿毒症晚期疗效较差,故认为越早期应用疗效愈好,起到稳定肾功能,延缓CRF进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富英,吴卫红.自拟大黄附子龙牡汤灌肠治疗尿毒症3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6):254.
[2]刘恒玮.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12(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