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的从气论治
作者:白家温,杜雪方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县人民医院 453731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引起慢性胃病的原因有:六淫所伤、饮食失调、精神因素等。胃气失于通降、“不通则痛”是其该病的主要病机。胃脘胀痛是其主要症状。治疗关键是使胃气通降。文章所述调气和胃、理气活血、补气温中、益气养阴等种种治法,从气论治,统领诸法,“气”贯始终,都是不同的通法,符合胃气主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的原则,达“通则不痛”之治疗目的。
【关键词】 慢性胃病; 肝胃气郁; 气滞血淤; 脾胃虚寒; 气阴两虚
慢性胃病是一种常见病,临床症状主要有胃脘胀痛,纳差,呃逆,恶心呕吐,泛酸等,包括胃痛、嘈杂、胃痞等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各种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引起慢性胃病的原因很多,如气候易变,寒湿入侵;饮食不节,浓茶烈酒,损伤胃膜;精神因素的影响等。本病病位在胃,脾胃同居中州,肝、胆、肠及其它脏腑与脾胃关系密切。上述各种原因均可造成胃膜受损,胃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淤,胃腑纳腐乏力,通降失和,遂成慢性胃病。慢性胃病是一个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久病多表现为脾胃虚寒、气阴两虚,或虚中夹实、寒热错杂等。慢性胃病的治法很多,但可归纳在《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的气、血、痰、火、湿、食之中,临床观察,气为六郁之首,其他五郁因气所致或和气有密切关系,现主要论述慢性胃病从“气”论治如下。
1 肝胃气郁证,治宜调气和胃
本证系木郁土壅,纳腐不力而表现为胃脘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作,得矢气而稍适,或恶心欲吐,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爽,舌边尖红,脉弦。此证多见于慢性胃炎活动期,糜烂性胃炎。病因大致有两种:一是由胃本身引起的,诸如饮食冷热不节,饥饱失常;二是由于忧思恼怒,情志失调,肝气犯胃,影响胃气的通降。因此有进食加重或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治宜调气(包括理气、行气)达和胃之目的。药用香苏散加味,香苏散只有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四味,以苏梗易苏叶,去苏叶之辛散,取苏梗之理气宽中,不燥不腻,不寒不热,既能理气导滞,又能疏肝解郁。但药少量轻,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作为治疗肝胃气郁型胃病的主方,疗效较好。本方具有调气和胃、通降止痛的作用,伴胁肋胀痛,口苦泛恶,可加柴胡、青皮、郁金等以疏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胀,可入酒大黄或瓜蒌、萝卜子以导滞通腑;若伤食生冷,可入良姜、荜澄茄以行气散寒止痛。对于这类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发病之因而解之,给以必要的心理学指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气滞血淤证,治宜理气活血
本证为气滞日久,必然引起血淤,出现又痛又胀而以痛为主的症状。继续发展,淤久入络,胃只痛不胀或刺痛难忍,有的伴有大便潜血阳性。从临床观察疼痛的部位来看,大凡痛有定处多为溃疡痛,痛无定处以慢性胃炎为多。此证关键虽然在血,但它的发生是由气滞引起的,血滞气亦滞,血行气亦行。所以治疗上采用理气活血,达化淤止痛的目的,药用金铃香虫汤;金铃子、延胡索、香附、枳壳、制乳没、炒五灵脂、炒九香虫、炙刺猬皮。如郁久化火,伴烧心吐酸,加黄连、吴茱萸清火解郁行气,人煅瓦楞化淤止酸;如胃痛喜暖畏寒,可入高良姜、甘松以行气散寒止痛;若心烦喜呕,舌红苔黄有热象者,可入栀子、竹茹;若出血多者,加蒲黄炭、三七粉、阿胶珠等以化淤止血。一般而言,气滞血淤型胃病痛势减轻或基本控制后,常有食少乏力等虚象,可用和胃健脾补法治之,以枳术丸或香砂六君子汤之类收功,切忌早补或峻补,因胃腑以通为补,如补之不当,又会引起气滞血淤,而使老病复发。
3 脾胃虚寒证,治宜补气温中
本证系胃病久延不愈,由胃及脾,必然由实转虚,证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肢冷便溏,或见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沉迟。此系久病耗气伤阳的脾胃虚寒证,治宜补气温中,我们用黄芪健中汤为主方,其中生姜辛辣,刺激性大,可改用炮姜炭,取其温中不燥并止虚寒出血;饴糖本为主药,对反酸有影响,有痰湿症状更不相宜,可少用或暂不用,宜加姜半夏、陈皮、苍术等;甘草补中亦能壅气,如遇胀满饱嗳,亦可少用或暂停用。血虚加当归,出血加阿胶,亦能补血;气短疲乏明显可加党参;足冷或怕冷加熟附片;因感寒或食生冷引起复发,可加重桂枝用量或加苏梗、乌药、良姜;因恼怒痛剧或胁痛,可加青皮、郁金、金铃子、延胡索;多食伤食加神曲等。俾使脾胃阴阳平衡,营卫协和,气血得通,达脾运胃健之目的。本证多见于一些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若患者胃胀反复不愈或有内脏下垂等脾气下陷的表现,此时就应该选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取其升补之中又有通降之意。
4 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
本证系胃病日久不解,证见胃痛隐隐,喜按,不能进食,头昏乏力,甚则晕倒,形体消瘦,口燥咽干,舌淡红或光红,苔少或花剥,脉沉细数的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可用益胃汤加减主之:沙参、麦冬、石斛、太子参、白芍、乌梅、苏梗、白花蛇舌草、徐长卿、公英、丹参。本证多见于一些慢性疾病伴发胃炎者,如糖尿病致胃轻瘫,或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等。表现为胃部饱胀,其饱胀感与是否进食关系不大,食量减少。往往伴有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体倦乏力,头晕心悸,口干,舌红脉细数等脾气虚弱,胃阴不足之证,临证时常用上方加白术、山药等益气阴治疗。若胃镜检查发现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加半枝莲、莪术等。
慢性胃病是一个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初起或发作期以肝胃气郁或气滞血淤为多见,久病则多为虚中夹实或致脾胃虚寒、气阴两虚,临证时必须明辨而恰当用药。慢性胃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往往会对自己病情不了解而产生种种顾虑,医者在诊治病人时除要辨证外,尚须作一些相关检查,让病人明白自己的病情,还应尽量找出起病的原因。如属情绪不宁、精神紧张者,应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属饮食不当者,应嘱病人调节饮食,慎食生冷固硬,忌浓茶烈酒及损胃药物;如患慢性咽炎、鼻炎,不耐天气变化,易引外邪入侵,而致胃病发作者,应鼓励病人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减少外邪入侵。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淤滞也。慢性胃病患者的胃脘胀痛,归根结底也是气血不通造成的。上面讲的调气和胃、理气活血、补气温中,益气养阴等种种方法,“气”贯始终,实际上都是一种通法。诚如清人高士宗《医学真传》中说的“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治疗慢性胃病采取多种通法,目的是为了使胃气通降,这完全符合胃气主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的原则的。总之,慢性胃病病程长,病变复杂,治愈不易,临床上应根据胃病的性质及临床表现,辨清虚实,并密切注意其虚实转化及虚实夹杂等复杂情况。上面讲的四种治“气”方法,不能截然分开,应在积极治疗主证或在治疗主证的基础上兼顾治疗它症,必要时应用急则治标的方法,灵活运用,解除患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