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松峰说疫》用药规律探析
作者:孙敏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收集整理了《松峰说疫》中记载的一百八十余首治疫方剂,就其所用药物成分的功效、药性等方面进行了归类与统计分析,试探求此书在治疗瘟疫上的用药规律。
       【关键词】  《松峰说疫》; 用药规律
       《松峰说疫》为清朝医家刘奎的作品。书中记载了治疫方剂一百八十余首,其中大多采自前人之方,也有部分自己新创方剂,且附有方药证治。在传染病仍危害着人类健康的今天,整理分析治疫方药可以为临床治疗及防治现代传染病提供宝贵资料。笔者对《松峰说疫》中所载治疫方药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整理方法及项目
       1.1  整理方法
       收集书中记载完整的方药,剔除其中有明显迷信色彩者,对于同一药物按不同名称记载的如川芎、台芎、抚芎,根据其通用名称按一种药物计算,对于有些药名不知其真正所指或不明其功效的,只记载药物名称而不作功效归类。药物功效根据《中药学》七版教材和《中药大辞典》确定,甘草分生甘草和炙甘草分别按清热和补气两种功效归类。
       1.2  分析项目
       统计不同功效药物使用频次情况,同一功效不同药物使用频次高低情况,寒热温凉不同药性药物使用的情况,攻邪与补虚不同作用药物使用的情况。
       2  统计结果
        共得方 189 首,用药 226 味,892 味次。据药物功效可分为以下 23 类: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温里药、活血化淤药、平肝息风药、止咳化痰平喘药、补阴药、补血药、化湿药、利水药、泻下药、止血药、收涩药、消食药、安神药、涌吐药、驱虫药、祛风湿药、补气药、补阳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开窍药等。用药频次排在前 19 味的药物是:生甘草34,生姜24,白芍23,雄黄22,苍术20,大黄19,朱砂18,生地17,黄芩16,黄连14,玄参14,炙甘草14,麝香13,陈皮12,浮萍12,葛根12,石膏12,丹皮11,川芎11。
       2.1   不同功效药物使用频次情况见表1。表1  不同功效药物使用频次情况(略)
       2.2  清热药的使用情况见表2。表2  清热药的使用情况(略)
       2.3  解表药的构成情况根据统计,解表药中辛温解表药使用频次为 99次,占整个解表药的 67% ,辛凉解表药的使用频次为 48 次,占整个解表药的 33% 。见图 1~2。
       2.4  药物温热寒凉药性使用情况根据统计,寒性药物使用频次为355次,温性药物使用频次为331次,平性药物使用频次为145次,凉性药物使用频次为41次,热性药物使用频次为20次。温热性药物共使用351次,占39%,平性药物占16%,寒凉药物共使用396次,占45%。见图 3~4。
       2.5  攻邪药与补虚药使用情况本书中攻邪药使用785次,占88%,补虚药使用107次,占12%。
       3  分析
        《松峰说疫》既博采前贤有关瘟疫的论述,又广收民间及医书记载有效治疫验方,提出了瘟疫“统治八法”,且按避瘟和除瘟二门记述了治疫诸方,对于瘟疫的治疗有很大的价值。
        根据以上统计可知,清热药是刘氏当时治疗瘟疫使用最多的药物,占总用药频次的22.09%。说明热证是瘟疫病程中最典型的病症,刘奎指出:“夫瘟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始终属热症”。《内经》中就已阐述过热病的治疗原则为“热者寒之”,所以清法及清热药在瘟疫的治疗中尤为重要。从清热药使用的构成来看,主要为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及清热泻火药,其中以清热解毒药使用频次最高。刘氏在论述瘟统治八法中将解毒作为第一大法,认为疫病的流行“是皆有毒气以行乎间”。清热药的使用虽也不离栀、芩、连、柏、石膏、知母之类,但《松峰说疫》中大量使用了生甘草作为解毒之用,另有绿豆衣等药,如金豆解毒煎,就是刘奎自创方剂,用于解疫毒,颇有特色,值得进一步研究。
        解表药是使用第二位的药物,占总用药频次的16.48%。刘氏认为汗法是祛邪的重要方法,《松峰说疫》中指出:“古有汗吐下三法,而汗居其首者,以邪之中人,非汗莫解也。”从解表药的构成来看,辛温解表药占67%,辛凉解表药占33%。辛温解表的方法是仲景以来直至明清最主要的解表方法。尽管辛温解表法在里热明显的瘟疫病中使用逐渐受到质疑,且对麻黄、桂枝等较为猛烈的辛温药物的使用在明清时已大大减少了,但生姜、葱白等药物仍旧受到青睐,医家们希望通过发汗作用不强的药物达到助汗祛邪 的目的。从《松峰说疫》中解表药物的使用来看,生姜的使用频次最高,达24次,其次为浮萍、葛根,各12次。刘氏也强调对辛凉药物的使用,提出以浮萍代麻黄的思想,可谓独树一帜,给后人很大的启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攻毒杀虫止痒药物在本书中的使用频次也较高。其中雄黄使用达22次。这类药物大多自身有毒,在书中这些药物一般不用于口服,而较多地使用于佩带、焚香等方剂中,其作用往往是瘟疫的预防,这部分方剂与药物是值得今天继续研究开发的。
        按药物药性的寒热温凉归类统计可知,寒凉性质药物的使用频次较温热类高。辛凉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大多为寒凉药物,而这几类药物在瘟疫的治疗中使用率较高。但是温性药物的使用也达到331次之多,这是因为除了辛温解表药外,在瘟疫防治过程中也较常使用的化湿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活血化淤药等,此类药物多为温性。可见,瘟疫病中所使用的药物并非一派寒凉,而《松峰说疫》所记载方药中的一些温性药物也应受到重视,可进一步研究。
        根据统计,攻邪类药物的使用频次要远大于补虚类药物。刘氏对于瘟疫治法多崇吴又可之说,吴氏就曾指出“疫为客邪”,故在治疗中提倡以逐邪为“第一要义”。《松峰说疫》中的逐邪之法以“解表”“清中”“泻下”为主。而在补虚药的使用上,补气药所占比重最大,以炙甘草使用频次最高,人参次之。甘草与人参有补气生津之效,对于瘟疫病的中后期出现耗伤气阴的情况下使用颇为对症。补血药的使用频次仅次于补气药,值得注意的是补血药中白芍使用广泛,达 23 次,与大多数补血药物的温热性质不同,白芍偏于寒性,除有养血补血的功效外,又可敛阴潜阳,在热病伤津及津亏血少,阴虚阳亢甚或筋脉挛急等时使用,有良好的效果。补阴药是使用第三位的补虚药,以麦冬频次最高。此类药物大多甘寒,可养阴生津。因热邪易耗伤人体津液,故后世有“保一分阴液,就得一分生机”之说。养阴生津法的现代研究还证明此法不仅有补虚的作用,也对病原微生物有较好的灭杀作用。
       
       总之,笔者对《松峰说疫》一书的用药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还比较粗浅,希望通过以上的整理,能大致总结刘氏用药的基本规律;也希望刘氏的用药特点能对防治瘟疫的现代研究启发思路。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