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葶胶囊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6的影响
作者:蒲春霞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012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支撑项目(No.2006z08-002);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参葶胶囊抗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Wistar大鼠72只,采用盐酸阿霉素损伤大鼠心肌导致心力衰竭为模型,动物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参葶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地高辛对照组。测定大鼠血清TNF,IL-6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动物TNF,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参葶胶囊及地高辛能明显降低TNF,IL-6水平(P<0.01)。结论参葶胶囊对慢性心衰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 参葶胶囊; 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是许多心脏病的最终阶段。它是以心脏功能异常、运动耐力下降及神经内分泌激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可影响多种生理途径。由于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循环灌注不足,在慢性心衰的发展各个阶段可发生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变化的特点,包括初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以及一系列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心肌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细胞因子、内皮素的改变以及后期心肌细胞基因表达的异常,细胞凋亡和心室重构的发生[1]。
炎性细胞因子是一类主要由免疫系统细胞生成的具有许多强大生物学效应的内源性多肽,可介导多种免疫反应。有研究表明炎性细胞在体内高度表达可引起多种类似心衰症状的所谓心衰表型,因此研究炎性细胞因子在心衰中的作用后,炎性细胞因子对心衰患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对心衰病程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集中研究参葶胶囊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参葶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机理。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健康Wistar大鼠7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20 g,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提供。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参葶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地高辛对照组。
1.2 药品和试剂参葶胶囊,由金效医药研究所提供;盐酸阿霉素10mg/支,由山西普德药业提供;地高辛,由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提供;TNF-α,IL-6测定放免试剂盒由北京邦定生物制品公司提供。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依据文献所述,选用盐酸阿霉素,按2 mg/kg的剂量溶于1 ml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每周1次,共6周。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6周。造模结束后,大鼠每日按以下剂量灌胃给药,1次/d,连续28 d。参葶胶囊高剂量组(7.5 g/kg)、参葶胶囊中剂量组(4.5 g/kg)、参葶胶囊低剂量组(2 g/kg),地高辛对照组给药剂量为0.02 mg/kg[2]。
2.2 观测指标及方法TNF-α,IL-6:造模6周后,在5%戊巴比妥钠(2~3ml/kg)腹腔注射麻醉下开胸取左心室腔血2ml。注入试管中。摇匀。4℃下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置于-20℃保存备用。严格按照TNF-α,IL-6试剂盒说明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各项指标结果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60只大鼠造模过程中死亡5只,治疗前重新分组,各造模组均为11只,治疗过程中继续死亡4只,故实际观察只数为51只。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他各组大鼠在造模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毛,消瘦,不喜活动,食欲下降,其中模型对照组情况最差,各治疗组在经过治疗后情况有所改善,其中参葶胶囊高、中剂量组情况最好,参葶胶囊低剂量组以及地高辛组情况有所好转,但不如前两组改善情况明显。
参葶胶囊对心衰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葶胶囊高、中剂量组与高辛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1);参葶胶囊高剂量组和地高辛对照组比较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1 参葶胶囊对大鼠血清TNF-α及IL-6的影响(略)
4 讨论
炎性细胞因子对心衰的有害生物学效应的临床表现有左心室功能不全、肺水肿、骨骼肌血流减少、厌食和恶病质,分子生物学研究可见内皮功能失调、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脱耦联、胚胎基因表达激活及心肌细胞凋亡等。炎性细胞因子在心衰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虽然针对TNF的临床试验没有得到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免疫调节途径却显示了潜在的治疗能力,还需进一步探明炎症在心衰中的作用,为有效治疗心衰奠定基础[3]。
【参考文献】
[1]戴闺柱.慢性心衰治疗的现代概念[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75.
[2]郭豫涛.充血性心衰的动物模型[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21(2):122.
[3]杨侃.心衰病人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的变化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