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推拿与推桥弓辅助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娄晓峰,廖品东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比较头面部推拿与推桥弓对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在服用一定量西药适当控制血压的前提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7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为头面部推拿组与推桥弓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压,心率。结果两组部分临床症状改善头面部推拿好于推桥弓(P<0.05)。血压降幅第一天推桥弓略大于头面部推拿(但P>0.05),15 d后头面部推拿略大于推桥弓(但P>0.05)。心率下降效果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推桥弓法具有更好的暂时降压效应,但阶段性或长期施行头面部推拿具有更明显的降血压及缓解临床症状之功效。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头面部推拿 推桥弓 临床对比研究
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超过正常范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性疾病[1]。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例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高血压病病因尚未明确,发病及维持机制呈多重性,目前,对高血压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运用西药。并认为运动,减重,合理膳食,减轻精神压力等非药物疗法,是轻、中度高血压病的基础疗法[3]。
但考察目前有关推拿防治高血压病的文献报道[4~6],我们发现大多为临床个案,缺乏科学的设计,几乎没有随机与对照,故其疗效的可信度不高;其报道的手法种类太多,又交互运用,因而无法弄清楚不同手法之间在降压效应方面孰优孰劣,或有无疗效。本研究在使用一定量降压药物适当控制血压的前提下采用临床较为常用的头面部推拿与推桥弓这两种方法进行随机平行对照,选取临床症状,血压,心率等为观察指标,以期比较两种手法在降压及缓解症状方面孰优孰劣,为临床选择治疗高血压病手法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病例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且患者同意参加本试验者。按病例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随即分为头面部推拿组与推桥弓组,每组各36例。
1.1 纳入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符合以下条件:
①高血压病1,2级标准,危险分层为低危、中危,已服西药控制者;
②根据高血压病的发病特点,确定受试年龄范围在年龄35~70岁;
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②合并严重心脑肾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压视网膜病变Ⅲ级以上;③神经官能症;④妊娠或哺乳期;⑤严重嗜酒者。
2 治疗方法
2.1 降压药物用量两组根据血压情况于推拿前1周开始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SBP≥160 mmHg或DBP≥100 mmHg,药量为10 mg Bid;SBP<160 mmHg或DBP<100 mmHg,药量为5 mg。Bid,每日早晚8时各服1次,至试验结束。
2.2 推拿治疗方案在使用降压药物的前提下两组分别使用各自的推拿方法,上午服用降压药前由医师操作1次,另嘱患者于下午自我按摩1次。
推拿手法参俞大方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
2.2.1 头面部推拿组推法从印堂至神庭24次,分推法从攒竹至太阳24次,头顶五指拿法由前向后10次,扫散头颞部每侧30次。
2.2.2 推桥弓组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20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观测方法
3.1.1 临床症状
包括头痛,头晕,心悸,胸闷,乏力,烦躁易怒。
3.1.2 血压在每天上午推拿结束后患者服用降压药之前测量。
3.1.3 心率在每天上午推拿结束后患者服用降压药之前测量。
3.1.4 安全性指标主要观察对正常生理状态的干扰指标,包括神经系统:意识、感觉、运动、睡眠;心血管系统:脉搏、心律、血压、心电图;呼吸系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等。
3.2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证的记分法中的降压疗效评定标准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进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基本情况的比较本次试验共72人进入随机,8人主动中止,故最后头面部推拿组共31人,推桥弓组共33人。
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基础血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治疗前两组基本情况比较(略)
3.3.2 两组血压变化比较见表2,表3。表2 收缩压变化比较,表3 舒张压变化比较(略)。
由表2,表3可以看出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推拿第1天与推拿前相比血压下降(头面部推拿组P<0.05,推桥弓组P<0.01),第15天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其中头面部推拿组第15天与第1天相比下降(P<0.05),推桥弓组第15天与第一天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推拿第1天血压降幅对比推桥弓组略大于头面部推拿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15天血压降幅对比头面部推拿组略大于推桥弓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
3.3.3 两组心率变化的比较见表4。表4 心率变化比较(略)
由表4可以看出两组推拿第15天心率与推拿前相比有所下降(P<0.05),但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3.3.4 临床单个症状比较见表5。表5 临床单个症状比较(略)
由表5可以看出头面部推拿组治疗头晕,头痛,烦躁易怒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推桥弓组(P<0.01),在治疗心悸,胸闷,乏力的有效率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
3.3.5 安全性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硝苯地平的不良反应心悸,头痛,面红有所出现,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其他问题,提示头面部推拿及推桥弓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是安全的。
3.3.6 随访结果由于主客观原因,本观察3个月后失访例数较多,两组通过服用西药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均较为理想。但两组中仍坚持自我按摩者仅占40%到50%。仍坚持头面部按摩者临床症状缓解较为明显。
4 讨论
4.1 推拿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的意义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一劳永逸的彻底治愈高血压病,目前所开发与运用的各种药物对高血压病的治疗都只是权宜之计,只是治标之法。且降压药物种类繁多,方案复杂,患者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用,病人常难以坚持;不少药物还具有副作用,患者对药物所产生的耐药性问题也日渐突出。推拿相对安全,作为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具有良性,双向调节、患者乐于接受和无毒副作用等优点[5],是重要的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的手段。所以,积极探讨非药物疗法(包括推拿疗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必由之路。
4.2 头面部推拿对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机理高血压病主要病机是肝肾的阴阳偏盛偏衰,中医辨证分型一般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及阴阳两虚4型[4]。轻中度高血压多为肝阳上亢及阴虚阳亢型,以上部症状为主要表现中医推拿治疗高血压病,头面部手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运用拿五经,扫散,开天门,推坎宫,循经按摩等手
法,可起到疏通经络,平肝潜阳,清利头目之功效。此外,推拿要求入静,推拿过程舒适,推拿具有明显的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消除焦虑、心情紧张和工作与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的作用。而高血压的发生大多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有关。推拿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为在患者头面颈部进行操作。故头面部推拿可起到很好的降血压及缓解临床症状之功效。
4.3 推桥弓对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机理早在《灵枢·刺节真邪篇》就记载有如下操作“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桥弓穴即由此“卷而切推”颈动脉演化而来,是泻火潜阳与降逆的代表操作方法。考其近代用法,约72%的文献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都配合有桥弓推法。关于其降压机理,推桥弓即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其冲动颈动脉窦神经传入延髓孤束核,使血管运动神经元得到抑制,迷走神经活动得到加强,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4.4 头面部推拿及推桥弓比较结果及临床意义从上述试验可以看出头面部推拿及推桥弓都具有很好的辅助降血压及缓解症状的疗效,阶段性或长期施行头面部推拿具有明显的降血压及缓解临床症状之功效,推桥弓法则具有更好的暂时降压效应,在临床上可根据其各自特点选用或联用。
【参考文献】
[1]叶郁葱.高血压病的自我推拿[J].按摩与导引,1997,13(1):38.
[2]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7.
[3]薛卫国,廖品东.推拿配合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3,19(3):8.
[4]薛卫国,廖品东,温艳翠,等.推拿治疗高血压病概况(上)[J].按摩与导引,2001,17(6):59.
[5]刘元华,洪明星,刘明雪,等.传统手法治疗高血压病的机理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2):32.
[6]薛卫国,廖品东,温艳翠,等.推拿治疗高血压病概况(下)[J].按摩与导引,2002,18(2):57.
[7]中华人名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