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东海,王小强,王海燕,李红英,马友合,李明,柳红芳,王欣琦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 1014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1007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不同体质的特点与中医证候学的关系,探索中医辨证的客观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搜集少阳气郁体质者、少阴阴虚体质者及平和体质者样本231例,比较3种体质在一般情况、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中医证候、合并症等方面不同特点。结果与结论 2型糖尿病少阳气郁体质男女性别比为1∶1.48,女性占的比例较其他两型多,吸烟的比例较少;2型糖尿病平和体质体型偏胖,血脂CHO,TG,LDL也较其他两型高;少阳气郁体质人群发生气郁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阴虚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痰湿证的比例明显少于平和体质人群(P<0.05)。平和体质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动脉闭塞证、糖尿病足等发生频次较少阳气郁和少阴阴虚体质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体质 中医证候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 1.25亿,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4 000万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因此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意义重大。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中医体质学说也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关注。越来越多资料显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演变与患者的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我们以少阳气郁和少阴阴虚体质为切入点,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候、合并症的相关性,探求其分布特点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可能倾向性。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2006-01~2008-06就诊于北京市怀柔区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病房的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不限,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搜集少阳气郁体质者、少阴阴虚体质者及平和体质样本231例(北京怀柔区中医医院完成119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完成112例),少阳气郁体质77例,少阴阴虚体质82例,平和体质72例。
1.1 纳入病例及排除病例标准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清葡萄糖水平≥11.1mmol/L,或空腹血清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或OGTT实验中,2hPG水平≥11.1mmol/L】并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特点者(经OGTT试验确定);②年龄18~75周岁。
排除病例标准:①1型和其它类型糖尿病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年龄小于18周岁或高于75周岁者;④近一周来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生或患者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或文化水平有限等客观情况无法接受调查者;⑤ 明确诊断有精神疾患者。
剔除病例标准:①患者依从性差,未能按照要求填写者;②采集项目资料不全者;③资料采集人员未严格按规定采集者。
1.2 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的判定[1]中医体质判定分型:体质类型的判定采用问卷形式(依据既往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论证并结合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制定),选少阳气郁体质、少阴阴虚体质、平和体质3类。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候评定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参考标准(1992年)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订。
1.3 观察内容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否、联系方式、生活习惯等)。2型糖尿病有关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等,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c-肽胰岛素释放试验等)和并发症类型及其有关实验室资料,并评定中医症状、分型等。
1.4 统计方法采用频数对3种体质类型的中医证候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Chi-Square Test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纳入人群均为2006-01~2008-06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发放调查问卷238份,收回238份(患者依从性差2例),应答率为99.1%,剔除资料不完整5例,实际用于分析资料231例,有效应答率为97.1%,符合统计学要求。
根据表1,少阳气郁体质男女性别比为1∶1.48,少阴阴虚体质男女性别比为1∶0.91,平和体质男女性别比为1∶0.89,少阳气郁体质女性较多,但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与平和体质、少阴阴虚体质比较,少阳气郁体质中吸烟的比例较少,统计学处理P<0.01,与少阳气郁体质中女性较多有一定关系。其他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表1 一般情况比较(略)
2.2 临床资料结果
2.2.1 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见表2。表2 3组间体重指数、血脂水平等因素(略)
依据表2,与平和体质比较,少阳气郁体质和阴虚体质体重和体重指数均小于平和体质,说明2型糖尿病平和体质体型偏胖。少阳气郁体质的CHO,TG, LDL和少阴阴虚体质的CHO,LDL较平和体质低,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平和体质种肥胖者较多有关。
依据2004中国糖尿病指南之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本课题把观察人群依次分为:体重过低(BMI<18.5 kg /m2 )、正常(18.5 kg /m2 ≤BMI≤23.9 kg/m2 )、超重(24 kg/m2 ≤BMI≤27.9kg/m2 )、肥胖(28 kg/m2 ≤BMI)4个等级组别。结果显示:少阳气郁体质、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出现超重和肥胖的情况显著低于平和质体质2型糖尿病人群(P<0.01)。见表3。表3 3组间体形特点比较(略)
2.2.2 3组间中医证候比较及相关性分析见表4。表4 3组间中医证候出现频率分布 Chi-Square Tests 检验(略)
依据表4,3组的各证型发生频次、百分比对比显示:少阳气郁体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按照百分比值由大到小的出现次序为:气郁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郁热证>血虚证>痰湿证>阳虚证>湿热证>结热证。少阴阴虚体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按照百分比值由大到小的出现次序为: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气郁证>血虚证>郁热证>阳虚证>痰湿证>湿热证>结热证。少阳气郁体质人群发生气郁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阴虚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痰湿证的比例明显少于平和体质人群(P<0.05)。
2.2.3 两组间并发症比较及相关性分析见表5。表5 两组间并发症发生频次比较(略)
依据表5,平和体质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动脉闭塞证、糖尿病足等发生频次较少阳气郁和少阴阴虚体质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平和体质中肥胖病人较多有关。另外,少阳气郁体质女性较多,其饮食一般无特殊饮食嗜好、少饮酒和油腻食品,从而减少了发生高脂血症可能性,进而影响其大血管和微血管损害发生发展。少阴阴虚体质合并酮症的明显高于其他两型,出现率达19.5%,统计学处理:与平和体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少阳气郁体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内经》中曾反复强调体质的重要。 有阴阳五行人之分类;《伤寒论》亦言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处的阴阳也具有体质的内涵。它是人体在同样致病因素情况下发病与否及证候演变的关键。依据中医证候可随体质而 “从化”的理论,可以使人们更加明晰中医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理论本质所在。因此,在相同体质类型的不同疾病患者中寻求出其证候发生的共性或趋同性,在同一疾病中患者出现的复杂证候与各自不同体质类型的大致归属性的整体特征,将会在纷繁芜杂的中医证候研究中明确方向,分清标本缓急,凸显中医个体化治疗特色。
我们研究2 型糖尿病少阳气郁体质、少阴阴虚体质、平和体质患者在临床中也有不同特点。
3.1 一般情况阳气郁体质 2 型糖尿病中少阳气郁体质男女性别比为1∶1.48,比例较其它两型高;特殊饮食、烟酒嗜好,也较其它两型少。这主要与女性易出现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的体质状态有关。
3.2 临床相关资料3组2型糖尿病人群的身高无明显差异(P>0.05),体重和体重指数却有差别显著(P<0.01),少阳气郁体质、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出现超重和肥胖的情况显著低于平和质体质人群(P<0.01)。提示:2型糖尿病平和体质体型偏胖。少阳气郁体质的CHO,TG,LDL和少阴阴虚体质的CHO,LDL明显低于平和体质,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平和体质中肥胖者较多有关。
3.3 中医证候学特征3组的各证型发生频次、百分比对比显示:少阳气郁体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按照百分比值由大到小的出现次序为:气郁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郁热证>血虚证>痰湿证>阳虚证>湿热证>结热证。少阴阴虚体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按照百分比值由大到小的出现次序为: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气郁证>血虚证>郁热证>阳虚证>痰湿证>湿热证>结热证。少阳气郁体质人群发生气郁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阴虚证者显著多于平和体质人群(P<0.01),少阴阴虚体质人群发生痰湿证的比例明显少于平和体质人群(P<0.05)。结果符合各型体质的特点。
3.4 并发症平和体质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动脉闭塞证、糖尿病足等发生频次较少阳气郁体质和少阴阴虚体质高,其中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平和体质种肥胖病人较多有关。另外,少阳气郁体质女性较多,其饮食一般无特殊饮食嗜好、少饮酒和油腻食品,从而减少了发生高脂血症可能性,进而影响其大血管和微血管损害发生发展。少阴阴虚体质合并酮症的明显高于其他两型,出现率达19.5%,统计学处理:与平和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少阳气郁体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阴虚体质“阴虚生内热”有关。
体质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基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体质,才易患这种疾病,有是病,故有是证。因此,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辨病是辨证紧密联系的环节,辨证是决定选方用药的关键 ,辨体质与辨病、辨证 “三位一体”,认清其根本病机并预测其可能发生并发症类型,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琦.体质诊断 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