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补血法理论及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展照双,王加锋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补血法 血虚证
       补血法为治疗血虚证的方法。中医血虚证不单纯属某一疾病,而是表现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疾病过程中。因此,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深入研究、探讨补血法,可为临床运用补血成方,创制补血新方提供理论依据。
       1  补血法的适应证-血虚证及其诊断标准
       
       
  补血法的适应病证为血虚证,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不同的医者结合各自的不同看法及各临床学科的特点,有着不同的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血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认为,血虚证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而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中医血虚证不单纯属某一疾病,而是表现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见于现代医学的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各种失血等多种疾病。血虚证的中医诊断标准:主症有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唇舌色淡,脉细;次症有心悸失眠,月经愆期,量少色淡或闭经,手足麻木。
       2  补血法的临床应用
       2.1  养血补血法 该法为直接补血法,适于营血亏虚证。血虚机体失养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萎黄无华,唇爪色淡,心悸失眠,妇人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等。治以养血补血为要,临床常以养血补血药熟地、当归、白芍、阿胶、何首乌、鸡血藤、龙眼肉等为主组方。因“气血贵在流通”,且补血之品多阴柔滋腻,易阻碍气血运行,故养血补血法处方常须配伍活血理气之品,如川芎、元胡之类,既能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又可顺其血性,达到更好的补血之效。方如四物汤,芍药六合汤等。四物汤首见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干地黄(酒蒸)组成,乃补血养血之良方。芍药六和汤见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乃四物汤内倍加芍药而成,具有养血补血、缓急止痛之功;临床用于妇女阴血不足之痛经,症见行经时脐下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者。
       2.2  化淤补血法化淤补血法适用于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所致血虚证,症见形体羸瘦,肌肤甲错如鳞,两目黯黑,腹满不能食,舌淡有淤斑,脉沉细或细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淤蓄于内,使人面黄唇白”;《血证论》亦云:“淤血不去,新血且无生机,况是干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此时诸虚毕见。”据此表明淤血阻滞,往往影响新血的生成,而新血不生,瘀血亦不能祛,故立化瘀补血法。常选用丹参、当归、鸡血藤、何首乌、黄芪、刺五加等活血补血药为主配伍川芎、牛膝、乳香、没药等化瘀之品组方。如《医宗金鉴》卷四之桃红四物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之大黄虫丸。
       2.3  益气补血法该法适用于由于劳力太过,或久病正气亏虚,气不生血而致的血虚证,面色萎黄或淡白,唇甲色淡,手足发麻,头晕,舌淡,脉弱者。中医认为血之与气,相互维系,互为化生,血为气母,气能生血,因此,气的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的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亦致血虚病变。临床以此而立益气补血法。对于补气药的选用,常用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大枣为宜,临证组方酌配补血药当归、生地、白芍、阿胶之类。需要指出的是,益气补血法的组方应在重用补气药的前提下,配伍补血之品,方能达到益气补血的作用。方如《内外伤辨惑论》之当归补血汤。
       2.4  生津补血法此法适用于津亏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口唇燥裂,舌上无津,口渴咽燥,目涩鼻干,或大便秘结干燥。津血同源互根,生理病理相互影响,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有调节血液浓度的作用,故对调节营血的盈亏有重要意义。 由于津血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因而久病津耗,热病伤津而致津亏血虚,故立生津补血法。临床常以养阴补血之品龟版、麦冬、生地、桑椹、墨旱莲、黑芝麻等为主,配伍养阴或补血药,如玄参、花粉、当归、首乌、阿胶之类。生津补血法多重用生津药物和补血药物,因二者多为甘寒阴柔之品,寒性凝敛,阴柔滋腻,易阻气血运行,因此在制方之时,多配伍一些温阳药或行气药,使补阴而不碍阳,养血而不滞血。方如炙甘草汤、补水益元汤(《慎斋遗书》卷七)。
       2.5  填精补血法填精补血法适于精亏血虚证,症见面色淡黄,唇爪色淡,头晕目眩,男子精液清稀、不育,女子月经不调,久不受孕等。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同源互生。《景岳全书》谓:“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由此可见,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故《类经》提出:“精足则血足。”临床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久病等而致精耗血虚,应以填精补血法为治。常以填精生血之品,如鹿茸、熟地、紫河车、蛤蚧等为主,配伍当归、白芍补血养血之品组方。如《医宗金鉴》卷三十九之生脉补精汤。
       2.6  安神补血法该法用于神伤血虚证,症见心悸健忘,失眠,烦躁,心神不安,神怯恍惚,面色萎黄。神主宰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与神二者相互影响,《证治准绳·杂病·诸见血症》云:“血者神气也,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是知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阳亢则阴必衰。”可见神志不安或狂乱则耗伤阴血,而成神伤血虚证,以立安神补血法。临床常以养血安神药酸枣仁、丹参、夜交藤、柏子仁等为主,配伍白芍、首乌、阿胶等补血之品组方,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之酸枣仁汤为安神养血之良剂。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