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肺癌病发病的病因及藏象经络机制
作者:王雄文, 周岱翰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7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肺为“娇藏”,易被邪侵,耗损正气;肺位最高,最易受外邪侵犯;肺主气,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与宗气生成密切相关,故易出现本脏气滞与血淤;肺为贮痰之器;肺朝百脉,五脏之中肺脏与经脉、络脉及经筋联系最为密切,易代它藏受过;肺合皮毛,与十二皮部联系紧密,故十二皮部的病变均可传入肺脏。肺脏藏象及经络特征是肺本脏癌病发病率居高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肺癌 病因 藏象 经络
       癌瘤发生与正气亏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起居不节、情志所伤、自然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古代医家对此已有精辟的论述。《景岳全书·积聚》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外证医编》指出:“正气虚则成岩。”《妇人良方大全》亦指出:“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了:“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指出积病的开始,是受寒邪的侵犯而产生的。饮食不节及饮食不洁也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恣食生冷,饮食过饱,肥甘厚味等会伤及脾胃,会使痰湿内生,毒邪蕴结,络脉受阻,结而成积。张子和曰:“积之始成也,……伤酸苦甘辛咸之味,或停温凉寒热之饮”。宋《济生方》曰:“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起居不节与癌肿的发病相关,《灵枢·百病始生》曰:“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博,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情志所伤也是癌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张子和曰:“积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症谟》谓:“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嗝噎……。”自然环境与肿瘤发病密切,《灵枢·岁露篇》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说:蛊病的形成是“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
       
       现代学者对癌瘤的病因及病机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扬,王志学等[1]分析癌瘤发病及转移的特点,提出风邪是癌瘤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王文萍等[2]分析癌瘤痰湿的特点,指出其有别于内伤杂病的痰湿,提出痰毒致癌的观点。周岱翰系统分析总结前人的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系统地提出癌毒致瘤理论,指出正虚、淤血、痰湿日久变生癌毒,癌毒有迁延难愈、易传变转移等特征。
       
       肺癌病(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多数发达国家列于癌症死因第一位[3],在我国肺癌也已经发展成为城市肿瘤病死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结合对癌瘤的病因及病机的认识,肺癌病发病率高于其他脏腑的原因正是基于肺脏有别于其他脏腑的藏象经络特点。
       1  肺癌病高发的藏象理论与病因分析
       
   
       肺主气、司呼吸,其具体体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及宗气的生成方面。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气通于肺。”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及烟毒首先侵害肺本脏,是导致肺癌病的原因之一。
       
       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最易受外邪侵犯,外感六淫致病,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尤其风邪最易犯肺。《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常影响及肺,导致肺脏气机逆乱,宣发肃降等脏腑生理功能失常。
       2  肺癌病高发藏象理论与病机分析
       
   
       从藏象理论来分析,肺位于胸腔,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 “娇藏”。又因肺朝百脉,故易代它脏受过,导致肺本脏正气虚损。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故肺气易于郁滞。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经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助心治理调节全身。即肺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流均须流于肺。说明肺和经脉中血液运行有密切的关系。肺朝百脉,行气血的功能有赖于宗气的作用,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因此肺本脏的病变容易导致气滞和血淤,气滞和血瘀日久是肺本脏癌瘤发生及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肃降运动对体内的津液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湿留驻日久,变生痰毒,是导致肺本脏癌瘤发生及转移的重要因素。
       3  肺癌病高发经络理论分析
       
   
       经络系统分为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而在发生病变时,就成为传递病邪及反映病变的途径。
       3.1  经脉与络脉起源于各脏腑,分布于肺脏的经络较多,主要有经脉八条,别络一条,共计10条经络加强了肺与心、肝、脾、肾、心包、胃、大肠等脏腑间的联系,此外还有手少阳三焦经络脉、别络、足太阴脾经大络均散布于胸中与肺脏相联。具体循行如下: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上隔属肺。”(《灵枢·经脉》);手太阴肺经别络,“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灵枢·经别》);足厥阴肝经,“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灵枢·经脉》);足阳明胃经,“谓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素问·平人气象论》);足少阴肾经,“少阴脉,贯肾络肺。”(《素问·病能论》);手阳明大肠经,“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灵枢·经脉》);手阳明大肠经别络,“手阳明之正……入柱骨 ,下走大肠,属于肺。”(《灵枢·经别》);手少阴心经,“心手少阴之脉……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灵枢·经脉》);手厥阴心包经,“心主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灵枢·经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阴……此脉上下入腹络胸,结心肺。”(《针灸甲乙经·卷之二》)。 
       3.2  经筋足太阳经筋:“……,从额部下,结于鼻”;足少阳经筋:“……,上走腋前缘,系于胸部及乳部,结于缺盆”;足阳明经筋:“……,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挟口旁,回合于鼻旁,下方结于鼻部,……”;手阳明经筋:“……,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挟口旁,回合于鼻旁,下方结于鼻部,……”;手太阴经筋:“……,上面结于缺盆,下面结于胸里,……。”
       3.3  皮部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所在。《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皮部论》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脏腑也。” 因为肺在体合毛,其华在皮,故十二皮部的病变均可传入肺脏。
       
       肺癌病发生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多因正气先虚,邪毒乘虚而入,致肺气膹郁,肃降无权,痰浊瘀血内生而成,因虚得病,因虚致实。虚以气虚、阴虚多见,实则以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为主,是一种为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分析肺脏藏象及经络特点及肺癌病发生的病因和病机特征,在脏腑之中,肺为“娇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耗损正气;肺位最高,最易受外邪侵犯,尤其是风邪侵犯;肺主气,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与宗气生成密切相关,故易出现本脏气滞与血瘀;肺主通调水道,主宣发与肃降,故“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留驻日久,变生痰毒;肺朝百脉,五脏之中肺脏与经脉、络脉及经筋联系最为密切,因肺为“娇藏”,易代它藏受过;肺合皮毛,与十二皮部联系紧密,故十二皮部的病变均可传入肺脏。肺脏有别于其他脏腑的藏象经络特点是肺癌病发病率高于其他脏腑的根本原因。
       
       理解掌握肺癌病高发的中医病因及藏象经络机制有助于了解肺癌病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对预防及干预肺癌病的发生、辨证治疗及预防肺癌病的转移、指导肺癌病患者的食疗及养生保健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学.癌症转移的中医药预防思路[J].国医论坛,2000,15(2):22.
       
       [2]王文萍,王垂杰.肿瘤转移的“痰毒流注”理论形成的基础及实践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4.
       
       [3]Parkin DM, Bray F, Ferlay J, et al. Estimating the world cancer burden: Globocan 2000[J]. Int J Cancer, 2001, 94:15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