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减外欲与守内心谈《道德经》的养生
作者:何清平,王红玉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对《道德经》中提到的五色、五音、五味、多言以及激烈的户外活动和难得之货等外欲在养生中的作用利弊进行了论述,认为养生应以少、静、素为主,而守内心、倡虚静为《道德经》的重要养生法则。
【关键词】 道德经 养生
少、静、素为《道德经》重点强调的养生法则。《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1]可谓静养生之总纲,静而后可定,定而后智慧生,定则气血运行自如,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2]。减少欲望,保持心神清静,就是养生指要。本论文则从收摄视、听、味、言、意的角度进行阐发,强调清静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道德经》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2];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2]等,就对相关的外欲于养生的利弊进行了阐述,分述如下。
1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引申为各种色彩。《道德经》中即言“五色,令人目盲”,清·黄元吉释之曰:“五彩之章,其色光华,其文灿烂,谁不见之而色喜,望之而神惊。讵知目之所注,神即炫焉。未有不气阻神消,胸怀缭乱,而目反为之盲矣”[3]。此论五彩令气阻神消,情意迷乱而眼伤,使视力减退,为五色于养生之害也。
鲜艳的色彩,容易损伤视力;目视过久过累,对眼睛的伤害也很大。现在近视的很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眼过度,而古时候就已经提出目不久视、不欲极目远望的保健方法。《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4],故远视、久视、或艳采之色、或极吸引视力者,均可能使精气过聚留阻于目或通过双目外散而不收。“闭目养神”的涵义正是通过闭目的方法,避免过视外界五色之华,使精神内守,而养其神。
2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指角、徵、宫、商、羽,在此泛指各种声音。《道德经》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聋”,其缘由可从黄元吉的注解窥知:“丝桐之韵,箫管之声,古圣亦所不废。琳琅仙乐,道经禅韵,金声玉韵通于神明,使人有飘然欲仙之感。究曲调未终,铿锵犹在,而耳灵之内蕴者,尽驰于外,而耳反为之聋矣。”[3]对此“耳灵之内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有论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4],耳内所藏为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之别气。又心主血脉,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音声对人的吸引都是通过引起心的注意而起作用的,因此五音通过引起心的注意,使神气从耳而外散。五音之害,其意同五色,过听可以造成听力的下降,这是老子之所以强调减少外界欲望的原因。
3 五味令人口爽
《道德经》十二章“五味,令人口爽”,“爽”在此为损害之意,河上公注为“亡”,指口味消失,注曰“人嗜五味于口则口亡,言失于道味也”[5],嗜五味则口味消失,反而不能辨别五味。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又泛指各种味道。五味各有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偏食,各有所害。这一点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五藏生成篇》有详细论述。《抱朴子内篇·极言》亦云:“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6]。意皆同。
因此,五味不宜过偏,肥甘厚腻之味,多食易壅塞气机,阻碍运化,清淡之物,反能有利气机的运行,故宜以淡素为主,但也须据个体差异而有所偏重。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五味各有所补,各有所泻,养生、治疗都是通过调和五味,使之以偏救偏,以偏补偏,达到骨正筋柔,长有天命的目的。
4 多言耗气伤身
《道德经》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参《老子河上公章句》“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害”及“守中”为“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5],能知此章之意:言语不要过多,一则言多必失,容易遭致他人的不悦,而且有损自己的品行;二则多言成习,易使人产生思辨之心,落于文字语言巧辩上,而不注重实践体验;三则言必耗气,多言则气伤,气伤身必伤。如《抱朴子内篇》所说“久谈言笑,伤也”[6],“多言则气海虚脱”[6],“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谓久则寿损耳”[6]。再者,多言不如多行,言语教育不如身教。故《道德经》二章赞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并在四十三章称赞不言之教的益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1]这点在现代的教育中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身教比言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5 驰骋畋猎珍货令心狂行妨
《道德经》十二章“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河上公注解为“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5]驰骋畋猎,意为在野外竞相驰骋,猎杀生物,这是极其耗散体力、极乱心神的活动,故令人心狂乱。且猎杀生物,亦非古圣所提倡,因猎杀不能培养慈悯之心,徒生竞杀暴戾之性。难得之货,喻为贵重稀有之物,因可使人获利,而不惜埋没良心,使尽手段以得之,故说使身辱,道德受损;另一方面,贪心不足,反成拖累。况难得之货,未有不使心神摇动者,心神摇动而五脏六腑皆动,邪得虚而入。
二者的含义可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竞争、钱财名禄,种种诱惑,岂有不动人心者,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物质追求,适可而止,而怎样把握尺度,则全在个人。
6 结语
由上可知,眼耳舌口意等为之太过则伤身,故应通过减少色声味物欲诸过度刺激,以保持内心清净,使渐近虚无而达道,从而有效养生。如《道德经》三十五章描述道的品质:“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1]。五十三章:“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1] 等,正是从非道言道。老子崇尚的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在现今已经不适用了,我们只是从中吸取它少、静、素于养生有意义的一面。之所以要少私寡欲,除妄灭佞,皆因外在之物易扰心神。但若心神寂然不动,则身处闹市而犹居幽庭,视若未视,闻若未闻,食而不知其味,恍惚不知其象,则近得道。
但一般人,难守心神,内修不足,故减外欲,使干扰减少,尽量达到少、静、素,也同样可以使神不致耗散过快过多。道教要求修行须减去俗务之烦扰,深居简出,使外界的各种诱惑不能轻易动其心,因而无论何时何地,均处定中。精神内守,则病无从来矣。
【参考文献】
[1]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10,28,38,84,104,124,180.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2.
[3]震阳子.道德经注解[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35.
[4]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53.
[5]浙江省气功科学研究会.中国气功四大经典讲解[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3,14.
[6]何少初.抱朴子妙言论养生[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