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特点
作者:孙理军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奇经理论广泛地运用于药物、针灸、推拿、气功诸疗法,指导着临床各科病证的诊治以及养生保健活动,其临床应用特点有四:一是依据奇经病证的基本特点和奇经所统率、联络的特定经络脏腑群的病证特点辨治;二是根据奇经八脉统属多经多脏的特点加以辨析;三是奇经病变的治疗先资其源,以培补阴阳气血为基础,但八脉各有所主,禀性功用各有不同,治疗组方用药又有一定的规律;四是奇经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任督经穴主治范围广泛;运用八脉交会穴,可扩大正经的主治范围,丰富针灸临床的辨证手段。
       【关键词】  奇经理论 临床应用 辨治思路 特点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的重要经脉,对于十二经及其功能,发挥着统率、联系、调节的作用,在生命结构与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奇经理论广泛地运用于药物、针灸、推拿、气功诸疗法,指导着临床各科病证的诊治以及养生保健活动,其临床辨治有其独有的特点。
       1  辨治思路与方法
       
   
       奇经理论所涉病候范围广泛,病证复杂。如何辨治奇经病候,从目前的临床应用来看,有如下两种思路。
       1.1  依据奇经病证的基本特点和奇经所统率、联络的特定经络脏腑群的病证特点辨治奇经八脉有各自不同的起止循行路线和相关联的脏腑,因此表现为不同的病变特点和常见证候,这是临床进行奇经辨证的基础和依据。
       1.1.1  督脉为阳脉之督纲,调节着全身之阳经,并与脑、髓、肾相关联,大凡六淫内侵入督,或跌打闪挫、金石伤督,或情志内伤,脏腑十二经气血失调,延及督脉,皆可导致督脉气机失调,出现督脉所过部位不适及相关内脏功能失调的病候,轻者经气不利,以所过部位胀痛、活动不利、麻木为特征,重者涉及脏腑十二经脉、生殖、神志等,有外感和内伤两端。常见证型有:风邪犯督证、火热灼督证、寒凝督脉证、湿滞督脉证、督脉气滞证、督脉郁火证、瘀血阻督证、痰注督脉证、督脉阳虚证、督脉阴虚证、督脉精血不足证等。治疗以通补为法,实者祛邪通督,虚者填补壮督。叶天士主张用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督脉,如用“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督脉之血[1]。
       1.1.2  任脉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主持元阴,妊养全身,特别是对妇女的经带胎产有重要作用,故任脉为病以阴气受损,机体失于滋养,生殖机能障碍为主,常表现为任脉失调和生殖机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病候,正如《难经》29难所说:“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临床辨证,不外虚实两类,常见证候有:热伏任脉证、寒凝任脉证、任脉瘀阻证、痰湿阻任证,湿热注任证、任脉不固证、任脉虚弱证等。治疗贵在固护阴气,分清寒热虚实,虚则滋补阴精以固任,实则祛邪救阴以安任[2]。
       1.1.3  冲脉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之要冲和血海,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赖其气血以荣养,故冲脉为病,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脏腑经脉功能失衡。常表现为冲气逆急,所过部位不适和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如月经失调、闭经、崩漏、不孕、妊娠恶阻、胎漏、小产及产后恶露不绝等。临床辨证有虚寒、血热、冲逆、血瘀数种。常见证候有冲气郁逆证、寒凝冲脉证、热伏冲脉证、痰湿阻冲证、冲脉瘀阻证、湿热注冲证、冲脉不固证、冲脉虚弱证等。治疗以安冲降逆,调和气血为主,以通补为法[3]。
       1.1.4  带脉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诸经,调节十二经脉及其它七条奇经之气机升降,是阴阳交泰之关键。带脉有损,则痰浊、湿热由此渗溢;带脉固束无力,则纵行诸经脉气不举。临床病症以腰部弛缓无力如坐水中、腰酸腹痛、腹胀满、下肢不用、内脏下垂,女子月经量多、带下淋漓、胞胎不固,男子遗精白浊、滑精、颓疝,筋痿等为主。常见证候有湿热蕴带证、寒湿阻带证、火热灼带证、带脉瘀滞证、带脉失约证、带脉不固证等。治宜宣通带脉经气,实者散邪安带、虚者固摄振带[4]。
       1.1.5  跷脉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上行头面眼目,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肢体运动及司眼目开合的功能,故跷脉病症以跷脉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特点,以下肢运动不利、睡眠失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证候有:热灼跷脉证、寒湿阻跷证、跷脉瘀滞证、跷脉虚衰证等。治疗贵在调和阴阳、实则泻邪安跷、虚则补跷[5]。
       1.1.6  维脉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阴经,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维脉病证以营血失调,维脉失系为病理特点,以“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证候有:维脉失调证、维脉失养证、寒湿阻维证等。治疗以调和营血,调养维脉,平秘阴阳为法。
       1.2  根据奇经八脉统属多经多脏的特点加以辨析奇经之用,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以此三脉为核心,结合阳维于阳、阴维于阴、阴跷入于阳、阳跷入于阴,相互交通阴阳,加上带脉总束诸脉,共同对十二经脉起主导作用。奇经的作用是通过整合十二经中的数经,即把十二经脉中某些性质相近的几条经脉,通过奇经的交叉贯穿,联络调整,将其组织成8条具有共同作用、密切关连的组织系统而实现的。据此,后世医家认为奇经就是8条别道奇行的联合经脉组织,而奇经表现的疾病应当包括这些经脉脏腑的合并疾患,如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联系肝脾肾经,又与任、足阳明经合,故病证有“胸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鬲,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伤寒,疟疾”;又如妇女病证重视冲任带脉,其发病多是由足三阴经脉肝脾肾及胞宫等多脏器病症组合形成的综合病变。因此临床如果见到病证纷繁杂乱,不能用单经单脏腑辨证时,则需要考虑运用奇经辨证,奇经辨证的关键在于掌握奇经所统率、联络的特定经络脏腑群的病证分合特点。如龟鹿二仙胶能补任督二脉之亏损,主治淋漓漏下、阳痿遗精早泄、带多、胎漏小产等症,这些疾患多由于肝脾肾及胞宫虚弱所致,其中药物,龟板补肝肾真阴,鹿茸培肾中元阳,枸杞补精,人参培肾益气,肝脾肾正是任督所统率的经脉,故本方药补任督,同样也有补肝脾肾的作用。当然,最能说明奇经作用的是奇经穴位的主治范围,除任督穴位外,还有八脉交会穴以及与十二经的交会穴,它们所治病证都是复杂的,非单一正经所能包括的。从而体现从奇经辨治,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是辨治繁杂病证有效的方法[6],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  临床用药规律
       
   
       由于奇经八脉各有其相关经络与脏腑,所以奇经病变往往与脏腑经络相关,故临床治疗奇经八脉病证所用药物,常分别见于治疗各脏腑经络的病证之中,而无专入奇经的药物。但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是参与体内阴阳气血、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的调节,因而其方药也独有其特点和规律,是一般脏腑经络辨证所不能概括的。总体来说,奇经作为全身经络气血溢蓄调节的处所,如果八脉气血充足,自身得养才能发挥其统率、温煦、固涩、约束、妊养、协调的功能,故治疗奇经病变当先资其源,以培补阴阳气血为基础,所以当归、白芍、熟地、茯苓、山药、黄芪、白术、人参等均可补益奇经。然八脉各有所主,禀性功用各有不同,治疗用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组方用药有一定的规律。
       2.1  督脉主以温阳补气,辅以填补精血,佐之温里散寒、敛涩经气、祛风除湿;基本药味有鹿茸、熟地、当归、鹿角、肉丛蓉、附子、仙灵脾、杜仲、茯苓、泽泻、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猪牛羊骨髓、蒿本、防风、羌活、荆芥、细辛、苍耳、天南星等。
       2.2  任脉主以养血补阴,辅以调气和血,佐之温里祛寒或清热凉血;基本药味有当归、熟地、白芍、龟版、麦冬、川芍、香附、小茴香、肉桂、丹皮、紫河车、覆盆子、枸杞子、阿胶、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青木香、吴茱萸、延胡索等。
       2.3  冲脉主以补血、补气或补阳,辅以收涩、镇纳,佐之以温里祛寒、行气降逆、活血利水、安神定志;基本药味有当归、芍药、熟地、人参、鹿角霜、紫石英、五味子、肉桂、茯苓、代赭石、半夏、禹余粮、龙骨、牡蛎、磁石、乌贼骨、三棱、莪术、鸡内金、紫河车、炮姜、黄芪、山药等。
       2.4  带脉主以补血、补气或补阳药,辅以收涩,佐之以行气和血、除湿化痰;基本药物有当归、芍药、熟地、人参、白术、山药、杜仲、牡蛎、补骨脂、香附、升麻、茯苓、半夏、黄芪、肉桂、赤石脂、禹余粮、金樱子、山药、乌贼骨、莲须等。
       2.5  跷脉主以补益气血,辅以补阳或补阴,佐之以活血、安神、解表;基本药味有当归、人参、甘草、益智仁、麦冬、川芍、茯苓、升麻、柴胡、鳖甲、阿胶、鸡子黄、龟版、生地等。
       2.6  维脉主以补益气血,辅以补阴和阳,佐之行气活血、温里、安神、祛湿、解表散邪;基本药味有当归、白芍、熟地、人参、大枣、生姜、蒲黄、延胡索、肉桂、茯苓、桂枝等[6,7]。
       3  针灸推拿治疗特点
       
   
       由于奇经八脉在人体分布上呈密切联系的交叉网状结构,因而利用奇经的循行分布特点,以针灸、推拿方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迅速达到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扶正驱邪的治疗目的。奇经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特点有二。
       3.1  任督经穴主治范围广泛由于任督二脉对全身阴经和阳经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任督俞穴主治范围为二经统属经脉的合并症,主治范围之广为他经所不及。一般来说,任脉俞穴可治手足三阴经及其所属脏病,督脉俞穴可治手足三阳经及其所属脏病,同时任督二脉还可滋阴、壮阳及主治其经脉所循行路径上的病证。如督脉要穴大椎,由于督脉总督诸阳,大椎穴之功效上达巅顶,下至下极之俞,随经所行,遍及全身。根据文献所载,大椎穴的作用是疏风清热、发汗解表;泻热开窍、安神定痫;温阳益气、止咳平喘;温通经络、行滞散瘀;振奋阳气、驱邪截疟;调和阴阳、善治虚损;回归固脱、祛寒救逆等。临床广泛用于头项强痛、疟疾、热病、癫痫、骨蒸盗汗、咳嗽、气喘、虚脱等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大椎穴可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抗炎、退热、抗痫、截疟等作用[8]。再如神阙系任脉要穴,位于脐部,而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管理人体诸经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而任、督、冲“一源而三歧”,故又与冲脉经气相通。由此之故,施治神阙能影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具有温中止泻、熄风固脱、通络止痛、养生延年等功用。临床用于治疗泄泻、自汗盗汗、遗尿、疳积、皮肤瘙痒、口舌生疮、小儿重症感染,以及腹胀、厌食、便秘、水肿、咳嗽气喘、胃下垂、小便不通、带下病、肠梗阻等诸疾以及脐部病变,并有以神阙穴为施治部位治疗多种的脐疗法,目前正深入开展治疗原理的探讨,并在临床、实验、器具、剂型的研究取得了进展[8]。
       3.2  运用八脉交会穴,扩大正经的主治范围,丰富针灸临床的辨证手段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外,虽没有自己的俞穴,但有经气互通的八脉交会穴及与十二经相交的俞穴,八脉交会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条奇经的功能与应用,也正是有这些交会穴的存在,使奇经八脉相互间及与十二经的联系更加紧密,充分发挥奇经涵蓄、调节经脉气血的功能。所以尽管六条奇经无本经专属经穴,但其病证可以通过交会穴体现出来,如29难“带脉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与其腹部交会穴有关;“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与下肢内外侧交会穴相应;“阳维为病苦寒热”其病证表现则与头肩部交会穴相关;“阳维为病苦心痛”则与其腹部交会穴相关等。交会穴可治本经和相交经脉的病证,如阳维会于足少阳经风池,风池穴可治阳维病寒热;而八脉交会穴即可单独治疗各自相通奇经病证,如后溪治督脉的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病证;又可根据两脉相合的俞穴,互相配合应用,如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二穴相配治胃、心、胸之病证。此外,八脉交会穴还可用于灵龟八法、飞腾八法,配合日时干支或日时天干按时取穴治疗相应病证。
       
       奇经理论在推拿疗法中的应用,除了治疗沿经循路器官、组织病证外,主要是根据八脉的生理功能调治脏腑阴阳气血病证,其中又以任督二脉俞穴最为紧要。通过对任督俞穴的按、摩、揉、推、擦、点、拿、搓、掐等手法,即能产生培补元气、温壮肾阳、健脾和胃、疏肝利胆、通泄肠胃以及开窍醒神、散风泄热、祛寒消食等效应。如按、摩、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摩、擦、揉、按气海、关元能温肾壮阳,推拿风府、大椎能疏散风邪、开三阳经气闭遏,掐人中醒神等,临床据证单用或配合使用,确可取得较好疗效。如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推拿学讲义》“久泻”的常用推拿疗法: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脾俞、足三里、天枢、长强、大肠俞;手法用推、揉、按、拿;操作:①患者仰卧,由中脘慢慢往下推揉至气海、关元,再返而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最后拿按足三里。②患者俯卧,推按脾俞、肾俞、大肠俞、长强。③患者坐位,拿肩井,曲池,合谷。此病或饮食不节,或内伤七情,或久病体衰,致使脾失健运、肾失闭藏,治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按揉中脘、气海、关元,温暖脾肾,使火能生土,强于健运,以上三穴均属任脉;长强系督脉俞穴,向上推按有壮督升阳作用。以上述任督俞穴为主,再辅以健脾补肾、调和胃肠诸穴,标本兼治,故能止泻[9]。
       
       纵上所述,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特点有四:一是依据奇经病证的基本特点和奇经所统率、联络的特定经络脏腑群的病证特点辨治。二是根据奇经八脉统属多经多脏的特点加以辨析。三是奇经病变的治疗先资其源,以培补阴阳气血为基础,当归、白芍、熟地、茯苓、山药、黄芪、白术、人参等均可补益奇经。然八脉各有所主,禀性功用各有不同,治疗用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组方用药又有一定的规律。四是奇经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突出表现在:任督经穴主治范围广泛;运用八脉交会穴,可扩大正经的主治范围,丰富针灸临床的辨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绪银.督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1):6.
       
       [2]刘绪银.任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8):395.
       
       [3]刘绪银.冲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2):56.
       
       [4]刘绪银.带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2):47.
       
       [5]刘绪银.跷脉病证治辨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8):449,456.
       
       [6]烟建华.《内经》学术精粹析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68.
       
       [7]何征.奇经辨治及组方用药规律[J].BD/OL CNKI:CDMD:2.2005.077305,2005-07-11.
       
       [8]戴居云.奇经八脉的临床应用特点[J].中国针灸,1996,(12):23.
       
       [9]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969.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