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张玲,魏明刚,孙伟,熊佩华,陈爱平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研究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健脾益肾治疗方法加西药基础治疗相配合与单纯西药基础治疗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临床经过肾活检证实的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使用健脾益肾加西药基础治疗和单纯西药基础治疗,在治疗终点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不同方法对两组患者组间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终点发现健脾益肾加西药基础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相关指标如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项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肾加西药基础治疗对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研究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肾病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病变导致蛋白质的大量漏出进而导致病情加重并且并发脂代谢紊乱、血液高凝和水肿等并发症。因此,应用何种办法尽快减少患者的蛋白质漏出、控制病情发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原则得到广泛的重视。而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由于疗程长、易反跳和毒副作用大等原因往往导致疗效不理想或者患者依从性较差引起患者病情反复。我科近年来应用健脾益肾的治疗原则,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结合现代医学方法,通过临床病例观察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1  病例来源
       
    
       2006~2008年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共收集资料完整的临床病历60例,均排除肾外因素引起。肾脏病理活检得到证实的患者 (其中微小病变型6例,系膜增生型12例,局灶阶段硬化型6例,IgA肾病13例,膜性2例),其余为临床诊断证实。患者中女性42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40.2±3.3)岁,病程(11.2±2.26)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并且排除继发性肾炎可能[1]。
       2  治疗方法
       2.1  西药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下列西药基础治疗。
        
       西药应用强的松1 mg/kg·d(或者静滴等效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适当配合应用降脂药、保护胃粘膜药物和钙片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对症治疗。
        
       结合美国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委员会(JNCⅦ)的高血压治疗指南选择治疗用药,结合《美国NKF-K/DOQI工作组制定的治疗指南》关于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用药指导原则首先选择贝那普利或者厄贝沙坦,必要时联合用药,使血压控制达标(等于或者小于130/80 mmHg)[2]。
       2.2   中药基本处方黄芪30 g,当归 15 g,菟丝子15 g,白术15 g,太子参10 g,党参20 g,茯苓10 g,甘草6 g。湿热中阻加黄连3 g,苏叶10 g;肾气不固加芡实15 g,金樱子15 g;血瘀加川芎10 g,红花3 g;下焦湿热加白花蛇舌草30 g,荔枝草30 g,1剂/d,水煎服,2次/d。
       2.3  健脾益肾加西药基础治疗组30例,按照中医临床辨证原则[3]诊断为单纯脾肾气虚22例, 合并湿热中阻2例,合并肾气不固和血瘀表现各3例。
       2.4  单纯西药治疗组30例,不加用中药方剂。
       2.5  观察终点时间为规律治疗3个月进行疗效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可比性研究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的比较(略)
       两组人口学资料分别应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3.2  治疗效果见表2~3。表2  患者治疗前后24 h蛋白定量的比较(略)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的比较(略)治疗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患者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t=0.33,*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而且两组患者之间比较t"=2.0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情况从表2中结果可以看出,中药方剂结合西药治疗减少患者蛋白尿的作用优于西药治疗组。从表3的情况看出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肾功能状况均无不良反应。
        
       本法是总结临床使用健脾益肾、升清降浊,祛湿化淤治法的体现。紧紧抓住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方中肾小球肾炎的根本病因是脾肾两虚为本。因此治疗上在应用黄芪补肾益气的同时必须辅以健脾升清之品。健运脾肾,升清降浊以达到治本的目的。黄芪性味甘温,味甘能补,性温能升,是为益气升阳,利水消肿之要药。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生血行滞祛浊,利尿消肿。《本草正义》谓之“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黄芪补肾益气又配伍太子参益气升清,脾肾双补,先后天之气得充,五脏之气方能复。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57.
       
       [2]王海燕.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
       
       [3]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002:16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