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
作者:田杰 黄琴 吴红 张雅丽 杨春英 谭芸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贵阳中医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贵阳中医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C,TG,TNF-α含量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实质。方法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首先建立中气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造成湿重于热模型;分别灌服相应汤剂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C,TG和TNF-α的含量。结果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清TC,TG明显增高,TNF-α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重于热反证组经三仁汤治疗后,大鼠血清中TC,TG,TNF-α均明显下降。结论中气虚使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中血脂较湿热模型组明显增高,而TNF-α增高不如湿热模型组,提示血脂可能与“湿”关系密切,TC,TG与TNF-α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温病湿热证湿热转化的关键。
【关键词】 湿重于热 中气虚 血脂 肿瘤坏死因子 动物实验
中医学认为:“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本研究通过多因素复合造成湿热证模型,观察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血中TC,TG和TNF-α的影响,探讨湿热证湿热转化的关键及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实质。
1 材料
1.1 动物健康Wister大鼠40只,雌雄兼用,体重(200±20) g,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品及主要试剂生大黄煎剂600 ml,生药浓度为2 g/ml,三仁汤煎剂100 ml,生药浓度为1 g/ml,4℃冰箱保存,药物由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制剂室提供;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浓度为107个/ml,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提供;TC,TG试剂盒由上海合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NF-α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提供。
1.3 造模箱由贵阳中医学院设备科设计制造,自动调温调湿,箱内控制温度(33±2)℃,相对湿度(93±3)%。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湿热模型组;C组:湿重于热模型组(中气虚组);D组:湿重于热反证组(中气虚+药物组)。每组10只,分笼饲养。造模组动物均于造模前禁食12 h,自由饮水,测定肛温、体重。A组,正常环境、正常饮食下饲养(实验室温度18~25℃,相对湿度45%~65%),第25天处死做相关检查。B组,高脂高糖饲料喂养10 d(每天猪脂10 g/200 g体重,蜂蜜1 g/200 g体重),然后置于造模箱内,并仍给予高脂高糖饮食,192 h后灌胃鼠伤寒沙门氏杆菌2 ml/200 g体重,第216小时再加强感染1次(1 ml/200 g)。然后移出置于自然环境中,于造模第240小时开始灌服生理盐水2 ml/200 g,1次/d,5 d后处死动物做相关检查。C、D组,饲以200%大黄煎剂灌胃2 ml/次,1次/d,持续10 d,然后置入造模箱内,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每天猪脂10 g/200 g体重,蜂蜜1 g/200/g体重),192 h(置入造模箱8 d)后灌胃鼠伤寒沙门氏杆菌2 ml/200 g体重,第216小时(置入造模箱9 d)再加强感染一次(1 ml/200 g体重)。然后将C、D组移出置于自然环境中,于造模第240小时予C组灌服生理盐水2 ml/200 g体重,予D组灌服100%三仁汤,2 ml/200 g体重,1次/d,5 d后处死动物做相关检查。
2.2 诊断标准模型诊断依据全国统编教材及《外感高热症诊断试行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热症南方协作组1987-10制定)。湿热气分证湿重于热证候特征:动物模型完成后,出现发热,纳呆,倦怠,懒动,饮食及饮水量较少,大便软烂或溏泄,小便浑浊,苔白腻,证候持续3 d以上。甚则出现极度倦怠,嗜睡至死亡。
2.3 标本检测及指标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采用酶学比色法测定;TNF-α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全部数据以±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实验过程中,A组体胖,行动迅速,精神好,毛发润泽。B组经高脂高糖喂养后,逐渐出现嗜卧、食欲不振、行动呆滞、饮水减少。C组和D组于灌胃大黄后均出现大便溏泄、粘滞,渐见肛周污秽红肿,扎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毛发竖立疏散。B、C、D组置入造模箱后肛温逐渐升高。大部分动物可见大便软烂,有粘液,肛门红肿,雄性动物阴囊皮温增高,睾丸脱出。D组在给药(三仁汤)5 d后以上症状基本消失。
3.2 体温变化见图1。
图1 各组造模后体温变化曲线(略)
3.3 进食量及饮水量见表1。
表1 动物模型一般指标的变化(略)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与湿热模型组比较,△P<0.01;与湿重于热模型组比较,▲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3.4 血脂(TC、TG)、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测定造模后,B,C组TC,TG,TNF-α水平升高,与A组比较,P<0.01;C组的TC,TG水平较B组增高、而TNF-α水平较B组低,与B组比较,P<0.05,说明血脂与“湿”关系较密切;D组经灌胃三仁汤后,血中TC,TG以及TNF-α水平较B,C两组明显降低,与B,C组比较,P<0.01,与A组相比,P>0.05,说明“三仁汤”疗效确切。见表2。
表2 TG,TC,TNF-α含量的变化(略)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与湿重于热反证组比较,★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湿热模型组比较,△P<0.05
4 讨论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病证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其发展取决于中气的盛衰,也就有湿热孰轻孰重的不同转归,即清·薛生白所言“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因此详审湿热偏盛偏衰,正确使用祛湿与清热,是治疗湿热证的关键。
近年来大多实验研究停留在对湿热证这一笼统概念的模拟中,忽视了温病湿热证因中气虚实不同,而有湿热偏盛偏衰之异,因此,如果将“中气虚”与“内湿”“外湿”3因素通过动物模型有机结合,就可能建立起符合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以期寻求“湿”与“热”的本质,阐明温病湿热转化的关键。本实验运用湿热气候和肥甘饮食下“湿”性致病因子与血脂的关系,建立“血中膏脂”为湿邪相关生化物质及大黄致泄、鼠伤寒沙门氏杆菌致热等建立中气虚湿热证模型,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TNF-α的变化。结果显示中气虚使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中血脂(TC、TG)较湿热模型组明显增高、而TNF-α增高不如湿热模型组。“血中膏脂”为湿邪相关生化物质的假说[1],“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理论已被临床实践和一些实验研究所证实[2,3]。TNF-α为介导炎症反应的一种重要物质,在感染或某些应激状态下,TNF-α大量释放,引起内毒素血症,其中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因此,湿热证“热”的量化与内毒素所诱导的TNF-α成正相关[4]。由此提示血脂(TC,TG)与“湿”关系更为密切,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热的关系更为密切,血脂与TNF-α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温病湿热证湿热转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吕文亮.湿邪与血脂代谢异常关系的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9):5.
[2] 王彦晖.中医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
[3] 朱学云.高脂血证中医辨证观现代化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2,23(12):55.
[4] 焦炳华.分子内毒素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