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药临床应用中的“治未病”思想
作者:胡小勤, 秦华珍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系统学说,其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一方面要防止病变的蔓延,另一方面要防止在“纠偏”(治疗)的过程中产生新的不平衡(病变),也就是防止误治或治疗不当。在使用中药之前,做到未雨绸缪,具体表现为积极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中药的不良作用。
       【关键词】  治未病 中药应用 理论探讨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系统学说。长期以来,在其理论指导下,治未病理论为人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中药的作用
       
   
       中药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1]。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充分而正确地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不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用药的一条基本原则。
       2  “治未病”的内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其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和“上工治未病”的论述。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未病也有了进步,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从脏腑整体观、天人整体观、自然整体观及内外整体观进行了论述。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是对治未病独到的阐释。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熟识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在《医门法律》中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叶天士较之前贤又前进一步,认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与叶天士之意吻合,均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当代,“治未病”的内涵,不外乎以下几种提法:第一种[2]:①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②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第二种[3]:①未病先防,即“防患于未然”;②发现征兆和早期治疗;③已病防变;第三种: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3个方面。
       3  “治未病”思想在中药临床应用中的体现
       
   
       笔者认为,“治未病”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治”包含有预防、摄生、保健、调理、治疗、康复等多重含义;“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时段和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来的状态。
       
       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依据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对已病后未病脏腑在治疗上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传变,先治或先安未病的脏腑,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由于中药治疗疾病是一个“以偏纠偏”的过程,如果纠偏太过,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如果纠偏不足,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如同隔靴搔痒。本文所指之“治未病”,其总体上属于“既病防变”的范畴,一方面是防止病变的蔓延,另一方面是防止在“纠偏”(治疗)的过程中产生新的不平衡(病变),也就是防止误治或治疗不当。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中药之前,做到未雨绸缪,具体表现为积极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中药的不良作用。
       3.1  积极发挥治疗作用
       3.1.1  以治疗作用为手段,达到治疗他病的目的如泻下药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以清除胃肠积滞及其他有害物质;同时,也可使热毒火邪通过泻下得到缓解或消除或使水湿痰饮之邪从大小便排出。
       3.1.2  以治疗作用治标,达到治本的目的如在滋阴药中常加入泽泻,以泻相火而保真阴。治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之遗精盗汗、耳鸣腰酸,常与熟地、山茱萸、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3.1.3  以治疗作用制约其他药物的不良作用如陈皮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为理气健脾之良药。在补益方中常少佐本品,以助脾运,使补而不腻。化淤止血药,经配伍后,可用于其他类型的出血证,使止血而不留淤。川芎加入补血剂中,能行血滞,并能行血中湿气,例如四物汤即利用川芎的行血散湿气以防止熟地、白芍的粘腻滞碍,而促使补血药能更好地发挥补血作用[4]。
       3.1.4  以治疗作用增强其他药物的治疗作用如治疗久病体虚,气血不足之证,在补益气血方中少量配以肉桂,有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之功,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应用肉桂,即是此义。
       3.2  尽量避免不良作用
       3.2.1  注意慎用或禁用如对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清热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苦燥容易伤阴,阴虚者慎用。温里药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属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3.2.2  注意用法、用量如使用解表药时应注意,对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伤阳耗气,损及津液。并要注意因时、因地适当增减用量,如春夏腠理疏松,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量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量宜轻。如附子有毒,尤其表现心脏毒性,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矿石类安神药入煎剂时,应打碎先煎、久煎。
       3.2.3  注意中病即止如使用清热药要注意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凉血止血药因性寒凉,易凉遏伤阳留淤,用当中病即止。消食药作用虽缓和,但部分药也有耗气之弊,对气虚食滞者当调养脾胃为主,消食药不宜过用久服,以免耗伤正气。
       3.2.4  注意配伍如对出血兼淤或出血初期,不宜单独使用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宜少佐行气、活血之品,以免凉遏恋邪留淤。矿石类安神药,如做丸、散服,易伤脾胃,故须酌情配伍养胃健脾之品。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以免恋邪而影响麻疹之透发。
       3.2.5  注意炮制如对毒性较强的泻下药,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剂量,避免中毒,保证用药安全。杀虫止痒药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及制剂法度,以降低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3.2.6  注意选择剂型如应用泻下药时,对病情较缓,只需缓下者,可制成丸剂内服。在含有金石贝壳之品的丸药中,常用神曲糊丸以护脾胃、助消化,如磁朱丸。杀虫止痒药作内服使用时,除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外,宜作丸剂使用,以利于缓慢溶解吸收。
       【参考文献】
           [1] 黄兆胜.中药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
       
       [2] 温海亭,高妮娜,葛 兰. 浅谈“治未病”在临床上的意义[M].中医药学刊,2006,24(7):1339.
       
       [3] 龚建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4]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20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