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代化的先验批判
作者:孙学刚 ,范钦 ,赵益业 ,蔡 宇
作者单位:(1. 南方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院中医证候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515;2.广东省中医院 心脏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3.暨南大学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中医学的现代化是一种假现代化,背离了中医的传统与精华。根源是刀耕火种的研究方式,表现为非实证性内容的盲人摸象和牵强附会、实证性内容的同义反复和皮里春秋。只有中医学术的先验批判,清理各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非法的认识论模式,才有可能实现理论创新。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刀耕火种; 先验批判
中医学从来就不是一个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体系,而是始终处在一个返本开新的创造过程中。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内在结构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中医学理论内涵的发展和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术的传承,制约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1 中医现代化现状
1.1 与传统的背离由于长期在西方文化的模式中浸渍,当代的中医学人大多已不知何谓“修之于身,其德(得)乃真”,而把改造传统中医、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中医学人不再“与圣贤谋”,由此引发的矛盾是,一方面希望在“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实现中医的繁荣和兴盛,另一方面却不愿与自身传统血脉相连,对自身传统采取一种漠然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不相信中医有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再加上对自身传统的冷漠势利之心,中医学术的所谓“现代化”和“创新”也就陷入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的混乱之中,直接导致中医理论或学术灵魂的“火化”和“死亡”。
1.2 假现代化的肆行不相信中医几千年临床积淀的宝贵经验,只相信动物实验的结果;对辨证施治的个案嗤之以鼻,只相信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医的现代化实际上是西医化,与传统背离,是华而不实的现代化,假的现代化。
如活血化淤治疗心脏病,其精妙之处在于辨人、辨部位、辨脏器,辨证施治,而现代化研究不过是裹了一层逻辑语言和数学语言编制的外衣,于实际内容,如治则、治法、用药没有任何触动,其结果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知花费了多少,证明中医的理论学说是有道理的,其做法无异于邯郸学步。
2 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中医现代化学术研究中的“刀耕火种”,可能是使中医这片蕴涵生机与传统的土地日渐荒芜的原因。
2.1 刀耕火种的研究方式中医现代化研究中,长期存在小农式的开荒种地。由于目光短浅,这种小农式的学术开垦经常表现出极端的功利主义,“著书都为稻梁谋”成为中医学术实用主义化、庸俗化的借口,为了一家之言,对客观材料断章取义或百般曲解文本;中医学术失去了独立性和宽容性,学术研究变成学派之间的争斗,不一而足。
2.2 主要表现形式那么,这种刀耕火种的研究方式,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有那些具体表现呢?曰:非实证性内容的盲人摸象和牵强附会,实证性内容的同义反复和皮里春秋[1]。
非实证性内容,如藏象理论,是受五行学说影响,运用取象比类、推演络绎法建立的一个以五脏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五行学说是先天的形式条件,为“自然(脏腑)”立法,颁布“自然律”,作为现象者(藏象)而服从之,因之,藏象体系的形成是将自然哲学的五行学说这样普遍命题的大票面钞票兑换成接近事实的细致分析的小零钱的过程[2],几乎可以在一夜间完成,这样一个具有先验主义特性的理论,是一个说理的实用性工具,主要用来解释或联系疗效,并将这种疗效移至它处或推而广之。
对这样一个具有整体特性的实用工具,欲通过还原性分析,将“藏”“象”一一对应,肾阳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联系的研究,一有符合,便以为是,大概属于盲人摸象之列;进一步,应用现代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象”还原到分子乃至基因水平,如将肝阳与血管紧张素受体功能联系等,应属附会之列。
实证性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经验科学方面。这类理论的进化或现代化是通过证伪和扬弃来实现的。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研究结果如果证实了该理论,研究之后,一切照旧,对中医的实际内容没有任何触动,是对经典内容的同义反复;研究结果如果不支持该理论,则缄口不言,用史学家的话说,叫“皮里春秋”;更有甚者,编造数据以合古训,坠入“先验”的陷阱,成就了假现代化的现状。
由此可知,仍有一些中医专家日见喧哗和躁动不安,从事着低级和粗糙的研究工作,那么,需要什么样的内在精神观念,或者具备了什么样的先验条件,才能在中医学人心中产生内心的意象,转入到真正的中医理论创新中来呢?
3 中医学的先验批判
先验批判是主体运用其先验认知图式于感性对象,把各种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组织、整合、建构为新概念的过程,是对主体认知图式的一种批判审查,它要解答的是,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先验条件,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中医学的先验批判是指从中医学术研究和现代化工作的逻辑起点出发,清理大脑,清理中医学人用来整理外部经验的主体图式,反省中医学人表达与再现中医自身的深层话语结构,审查中医现代化所依据的内在观念。
因此,中医学的先验批判就是清理各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非法的认识论模式,打通在主体思维结构存在的各种观念的意识的“死结”,抛弃已经证明是无用功的研究模式,如上面提到的盲人摸象、牵强附会、同义反复和皮里春秋等模式,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一种清晰而敏锐的逻辑武器、一种理性而规范的思路方法,去实现中医学的理性创新。
中医理论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再生产机制,它的框架结构不仅决定着人们如何整理感性经验,也决定了人们可以整理出何种具体的理论形态。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创新的本体论内涵可以更确切地称之为“有理性地创新理论”。“经验批判”, 作为一种对于理论创新的经验批判,虽然可以指出某种理论本身的“不创新”或“伪创新”,但却不能解决“理论创新”所必需的先验条件是什么。只有它在观念领域中首先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才能使理论创新的“理性本质”澄明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使各种潜藏在理论表象背后的肮脏的、不透明的欲望露出原形。
当代中医之学术现状,尤其要反对以经验标准取代先验批判的各种功利主义阴谋,具有短期效益的经验标准作为理论创新评判尺度,那种针对着内在生产观念本身的先验批判就必然要被遮蔽起来。而一旦先验批判缺席,内在精神生产观念紊乱,那种“刀耕火种”的学术“创新”必然卷土重来[3]。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公然的一种理论创新的模式和方法。但中医的理论创新离不开训诂,又不能拘泥于训诂,在“文献分析技术”整理研究基础上,借鉴文化人类学对于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的研究,应用“精神分析技术”,从古人特有的思维结构与价值体系来解读其思想文本[4],清除“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不把今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古人,回到“注古人者当以古人还古人”,走一条创新的诠释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小野. 中医学发展史的渐成论观点[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1.
[2] 谢遐龄. 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 刘士林. 先验批判与理论创新[J]. 学术界,2004,4:186.
[4] 刘士林.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化解释框架的创新[J]. 探索与争鸣,200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