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伤寒论中的情志问题探析
作者:张艳萍, 杜文东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其中虽然没有对情志问题进行专门的分类和探讨,但在病因、辨病和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有关情志学说的内容,探析其中理法方药的规律,有助于了解当时中医对情志异常的防治思想,对当代心理疾病的临床诊疗和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 情志病; 医学心理学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伤寒原著中没有对情志病的专门探讨,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志异常内容。在《伤寒论》398条原文中,以情志为病因或主症之一的有关条文计40条,涉及情志的条文计88条。在113个方中,以情志为主因或主症之一的有22方,涉及的有34方[1]。研究《伤寒论》在病因、辨病和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蕴涵着的情志学说内容,探析其中理法方药的规律,有助于了解当时中医情志异常的防治思想,对当代心身疾病的临床诊疗和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有所启示。
       1 对情志异常的病因的分析
       对于情志异常的病因,我国古代曾有相当长的时期都认为是鬼神作祟,用巫术或移精变气的祝由等方法治疗。基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张仲景对情志异常的病因大多未明确说明。只对奔豚气的病因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明确的说明,《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少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中所云“烧针”和“发汗”之后,寒邪从针孔而入所导致的;《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首条提出的奔豚气的病因:“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又说:“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说明人受到惊吓和恐怖以后会出现奔豚病。《诸病源候论》也认为奔豚病“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这里的惊恐应该理解为多种精神方面的刺激。可见奔豚气的病因和惊恐有密切关系。此二者病因虽不同,但引起的症状是相同的:“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豚者,小猪也。以奔豚为证候名,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由下向上奔走,如豚之奔,发作憋闷欲死,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证候。但是,此二者引起奔豚的病机和病位却又是不相同的,火邪所导致的奔豚是因为伤寒误汗伤阳,心阳虚则下焦肾中阴寒之气或者肾中之留饮乘虚循冲脉上逆凌心,引发奔豚。惊恐所导致的奔豚是因为精神刺激,使肝失疏泄,肝郁化火,循冲脉上逆,引发奔豚。
       虽然仲景描述某些情志异常的症状用神灵、鬼神之类如《伤寒论》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人血室,如鬼神所作”,但我们从其遣方用药特点可测知其病因,如谵语如狂多属血行不畅,扰及心神,血蓄下焦者,仲景提出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破血逐疲;热入血室者,仲景用刺期门或小柴胡汤治疗;虚烦不眠属肝血不足,药用酸枣仁为君药,以养血安神;奔豚气属肝气冲逆,药用李根白皮以降逆下气;梅核气属气滞痰凝,药用半夏、厚朴以化痰理气。由此可见仲景将情志异常的病因主要归为两类:脏腑虚衰,心神失养;七情过激,气机紊乱[2]。
       2 在辨证要点上论及情志因素
       仲景在确立六经辨证体系时,十分重视情志因素,在六经辨证的一些要目中有的是以情志异常作为主要的辨证依据。如《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因阴阳俱衰,以肾阳虚衰为主,气血两虚,心肾不交,而表现为阴精阳气大虚,精神失养的意识朦胧、昏昏欲睡状态,这是诊断少阴病证的重要指标之一。《伤寒杂病论》诸多病证中常出现不得眠、癫狂、惊悸、神昏、谵语等情志症状,有些甚至是病因或主症之一。如:《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未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第112条:“伤寒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小柴胡汤主之”等均以情志症状作为疾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3 情志异常的辨治方法
       3.1 疏肝解郁、和解枢机法《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小柴胡汤主之。”平素心胸狭窄,则气机郁滞、肝气不舒,影响脾胃而气血虚弱,感受外邪,乘势而入,深入少阳。肝胆相连,脾胃相关。肝木乘脾,则腹中疼痛、不欲饮食;木失条达,则精神抑郁、神情嘿嘿;肝气化火、热郁少阳,则口苦咽干、目眩;气机为情志郁结,肝胆经脉不利,故胸胁苦满,或胁下痞鞭;郁热上逼心神,则烦。治疗以和解枢机为主。方选《伤寒论》小柴胡汤化裁,此方药虽7味,但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具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调气机之功,去滓再煎,使气味醇和,增其和解之性。因其组方严谨,功效卓著,应用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各个系统疾病。仅在治疗情志相关疾病方面,多有疗效。用本方加减治疗因情志不遂所致的头痛、胸胁痛、腹痛、呃逆、发热及精神紧张,突受惊恐导致的脱发等病症,疗效甚为可靠[3]。
       《伤寒论》第318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气机不利、阳郁不伸、不能敷布四肢,则厥逆,木横侮土,则泄利腹痛;肝气上侮肺金、胸阳失宣,则或咳或悸;气机郁结、三焦水道不畅,则小便不利。本条虽冠以少阴病,实系仲景为区别肝气郁结之气厥与少阴阳虚之厥逆的截然不同而设[4]。方用四逆散,疏肝解郁、调和肝脾。
       3.2 和解泻热、重镇安神法《伤寒论》第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肝胆相火上炎、心神被扰,则谵语烦惊,甚则神识失常;气机被郁,故胸满而小便不利。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重镇安神、调理肝胆、和解泻热。适用于因情志不畅,忧思郁结,阳郁化火,热扰神明所致之癫狂证。临床多表现为善愁易怒,郁郁寡欢,失眠多梦,或性情急躁,心烦易惊,每因情志刺激而精神失常,狂躁大作,打骂毁物等,可伴有口干苦,面赤,便秘,脉弦细。本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砺、铅丹、桂枝、茯苓、大黄组成,既可和解少阳,宣畅气机,又可宁心安神,调畅表里之气,原治外邪内陷少阳,热扰神明之烦惊谵语证。因为七情过激,化热内扰心神所致之上述症候,在病机上与此相近,亦可用之。因本方含有铅丹,故不可过剂,待症状平稳之后,改投甘麦大枣汤加减以为善后,方可无虞。
       《伤寒论》76条指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不管是太阳病,阳明病,还是下利病,若出现本症,缘属邪热蕴郁胸膈,心神被扰所致,病虽不同,病机相同,故缘用栀子豉类方药以清宣胸膈郁热,宫城热除,神明自安。
       3.3 益肾宁心、温补心脾法《伤寒论》第65条有云:“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心阳虚下焦留饮欲上冲的奔豚的证治。本证是因为发汗损伤了心阳,则心阳不能下交于肾阴,震摄无权,下焦之留饮乘心阳虚而欲上犯,所以脐下悸,欲作奔豚。脐下悸是奔豚病发作前的前驱症状,故叫“欲作奔豚”,是水与气相搏于脐下,欲上冲而未冲之证。以方测证,仲景用茯苓,一般小便不利必用之,故本证的证候应有小便不利的症状。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阻止了肾阳的气化功能,从而表现出肾阳的相对不足,只要留饮一去,肾阳就可以自动恢复其功能。所以张仲景重用茯苓通利小便,以去下焦之留饮,以恢复肾阳;桂枝平冲降逆,配茯苓以通阳化气,配甘草以温补心阳,一举三得,使留饮去,心阳复,脐下自平;加大枣者,配以炙甘草,根据“欲治其水,必益其土”的道理,培土制水,从中焦论治,以平上冲之逆气[5]。
       《伤寒论》303条指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病病机为肾水方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故心烦,用黄连阿胶汤功在滋阴清火,水火即降,心神方能安定。
       《伤寒论》第102条白:“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病》篇曰:“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劳心过度,心脾亏损、心脾失常,则心悸失眠;脾气虚弱,则食少运滞。宜用小建中汤、炙甘草汤之类,以补益心脾及阴阳气血”。
       4 重视针灸对情志异常的治疗作用
       张仲景也十分重视针灸对情志异常的治疗作用。
       如《伤寒论》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或眩冒,如结胸,心下痞而坚,当刺肺俞、肝俞、大椎第一间,慎不可发汗,发汗即谵语,谵语则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伤寒论》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伤寒论》第117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此因表证烧针过汗损伤心阳,阴寒内盛,且兼外寒自针孔处侵入,闭郁阳气而成奔豚气病,治以桂枝加桂汤内服温经通阳,平冲降逆;外用艾柱灸所针之处的小红核以温经散寒[6]。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的情志学说内容十分丰富,情志异常症状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或仅见一二症,或数症并见,甚或作为六经辨证之要点。涉及的情志病种也很多,虽然作者没有对其进行系统、专门的阐述,但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并对其制定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情志病临床辨证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俏田,秦 华,高金虎,等.中医心身疾病治疗学[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1:19.
       
       [2] 王立人.从方剂配伍论仲景治疗情志病的特色[J].中医函授通讯,2000,19(3):2.
       
       [3] 杨景锋.张仲景辨治情志病八法探要[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4):327.
       
       [4] 曹烈坤.仲景治情志所致疾病十法述略[J].中医函授通讯,1995,1:7.
       
       [5] 谢 铮.读伤寒话奔豚[J].吉林中医药,2008,28(7):538.
       
       [6] 刘智斌·《伤寒杂病论》针灸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3):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