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羊耳蒜中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比较
作者:刘杰书1,李泳锋1 ,刘金龙2    
作者单位:(1.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 湖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湖北 恩施 445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研究羊耳蒜所含化学成分,为开发新药建立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法对国际濒危植物羊耳蒜超声波提取法所得乙醚提取物进行分析。结果羊耳蒜提取物共检测出22个峰中现已鉴定出15个化合物,主要是生物碱、脂肪酸及小分子的酚性物质。结论羊耳蒜种含有有效成分生物碱具有开发研究价值。
       【关键词】  濒危植物; 羊耳蒜;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超声波提取法
       羊耳兰属,兰科,约25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北温带,我国有45种,约有19种产于台湾,其余以西南为最多。由于生态的破坏和过度的采掘,其在全球现已处于濒危阶段,已被国际贸易公约规定的保护野生兰科植物的一种。羊耳蒜,兰科羊耳兰属植物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Miq.) Maxim.,以带根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在土家医药学中全草有活血调经、止血、止痛、强心、镇静的功效[1],能治疗崩漏,白带,产后腹痛等病症,并用于外伤急救。目前国内外还未见对羊耳蒜的化学成分研究相关报道[2],为此本课题组对羊耳蒜的中药化学成分进行的研究。本实验用超声细胞粉碎机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中化学成分,用NIST谱图库检索鉴定化合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峰的相对含量。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采用美国Agilent GC6890N/MS5975i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GC-MS-DS)。;AW 120型电子分析天平(新疆嘉颖科技有限公司,精度0.1 mg);JY96-II超声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旋转蒸发器RE-52(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飞鹤离心机Anke TGL-16G等。
       1.2 材料羊耳蒜(采于湖北咸丰县坪坝营,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刘杰书鉴定,为羊耳蒜);乙醚、无水硫酸钠等试剂均为优级纯。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升温程序:从60℃开始,保温2 min,以5℃·min-1升温到160℃,保温1·min-1,再以10℃·min-1升温到240℃,保温2 min。汽化室温度260℃;载气:高纯氦气;载气流量10 ml·min-1;分流比20∶1,进样量0.1 μl。
       2.2 质谱条件质谱的电离方式为EI,灯丝电流0.6 mA;电子能量70 eV,倍增器电压1 023 V,离子源200℃,扫描周期0.5 s,溶剂延迟3.0 min,扫描范围50~550 amu。
       2.3 供试品制备将羊耳蒜干全草在60℃ 烘箱烘至衡重后用粉碎机粉碎120目,精密称取干粉末2 g置50 ml烧杯中,加20 ml乙醚,置于超声细胞粉碎机500 W处提取15 min提取液,用离心机离心除杂,离心液用旋转蒸发器回收乙醇,得浸膏,加入石油醚除色素并将沉淀物用乙醚溶解,乙醚液检测成分,转移至5 ml量瓶中,加乙醚至刻度,摇匀,即得。
       2.4 样品测定精确吸取供试品溶液1 ,注入气相色谱仪中,对羊耳蒜进行GC-MS分析,得到羊耳蒜的GC-MS总离子流图,见图1。启动P6890MS化学工作站,利用NIST05- Wiley275质谱库对各色谱峰进行检索,根据质谱数据、相对保留时间和有关参考文献,确认其中各化学成分。通过Shimadzu GC-MS solution数据处理系统,按照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羊耳蒜中各化学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3 结果
       供试品溶液经GC-MS联用仪分析鉴定,在确定各对照组分质谱数据和扫描峰号后,用NIST谱库进行检索,并核对标准质谱图及有关资料,从中分离、鉴定出15个化合物。结果见表1及图1。表1 羊耳蒜乙醚提取物化学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
       4 讨论
       羊耳蒜是土家族医药特色药物之一,其临床疗效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效果显著,从乙醚提取液共检测出22个峰中现已鉴定出15个化合物,还有7个未鉴定出来并且其提取液挥干加氨水液溶解用酸调pH至酸性加雷氏盐均产生红色沉淀,羊耳酸含有季胺性生物碱[3],本实验现已对羊耳蒜进行驯化成功,在对其进行组织培养过程中,为拯救濒危植物、储备物种资源作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起到积极作用,将为以后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及资源。
       【参考文献】
          [1] 方志先,赵 晖,赵敬华.土家族药物志,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796.
       
       [2] 宋立人.中华本草,8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36.
       
       [3] 肖崇厚.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