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干寒属性食物与不良精神刺激因素对小鼠生物表征的影响
作者:高 振 1,阿地力江·阿布力米提2,哈木拉提·吾甫尔2*    
作者单位:(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在电刺激和干寒食物的双重干预作用下,小鼠体重、进食、饮水、大便量、小便量及一系列生物表征的改变。方法采用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日称体质量、测进食量、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及观察各种生物表征的变化,计21 d。结果①两因素干预组小鼠体质量在第1~7天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至第8~14天和9~21天,有显著的差异;21 d出入量方面,饮水量存在差异,其他则未见明显差异;②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双因素干预组小鼠出现一系列异于对照组的表现,由刚开始时的活泼到中期出现易怒、皮毛乏泽,尾爪瘦小,对刺激反应敏感;至于后期则出现少动喜卧,对刺激反应不敏感,毛色暗,易于脱落,抓捕抵抗力减弱,尿色深黄色,量少;③通过和同课题组单纯电刺激组的比较,发现双因素的效应并不等同于两个因素完全叠加的效应。结论这两种因素施加于小鼠后,可以产生一系列生物表征的改变,且这种改变有着时程性,符合中医关于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病理本质概括的认识,同时发现两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同于单一效应叠加的交互性关系。
       【关键词】  干寒食物; 电刺激; 生物表征
       在祖国传统医学维医理论指导下,哈木拉提教授课题组以3因素复合作用于小鼠的方法成功模拟出异常黑胆质证候载体动物模型[1]。现在我们以分析推理的方法,将这3种施加因素解析,以单一因素或两两因素组合的方式,分别作用于小鼠,观察其对小鼠各种生物表征及生物学基础的影响。由于各种医学研究所针对主体的统一性,所以对于机体的一种病态反应在某种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不论辨为何种证型,但其外在的生物表征和内在的生物学基础变化是唯一的。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中医病因理论出发,分析研究这两种因素叠加作用于小鼠后,对其生物表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健康雄性ICR小鼠(SPF级),体质量 (20±2)g/只,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新)2003-001。
       1.2 仪器DT200型多功能电子天平 (上海天平厂),JXDT-1型小鼠跳台仪器 (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BS-1105型电子天平 (北京赛多科斯天平有限公司)。
       1.3 饲料的制备在普通鼠料中按每公斤7∶3的比例加入相等比例的芫荽子[2],然后制成颗粒状干饲料,委托新疆自治区医学试验动物中心加工。
       1.4 分组与造模30只ICR小鼠购回后做适应性喂养3 d,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室温(25±3)℃,相对湿度60%~80%,不予任何施加因素;干预组予自制饲料喂养,室温(25±3)℃,相对湿度60%~80%,同时采用间断足底电击作为应激源,输出电压20~30 V,不定时改变电压,间隔0.2~0.5 s,1次/d,20 min/次,产生慢性应激。
       1.5 资料的收集为避免生理节奏的影响,小鼠于每天上午10:00时至11:00时,测量体质量及观察各种生物表征。
       1.6 数据的处理 体质量共测21 d,每7天作为一个阶段。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自制饲料加电刺激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双重干预因素下第1~7天,干预组较对照组体质量减轻,且有统计学意义;第8~14天,干预组较空白对照体质量增长缓慢,差异明显;第15~21天,干预组较空白对照体质量增长缓慢,差异明显。表1 小鼠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体质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P﹤0.01;n=15
       2.2 对小鼠出入量的影响干预因素作用21 d,小鼠每10 g体质量饮水量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而进食量、饮水量与小便量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则未见明显差异。见表2。表2 小鼠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出入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n=21
       2.3 对小鼠一些生物表征的影响小鼠在干预因素作用下第7到14天逐渐变得消瘦,易于激怒,对刺激反应强烈,且出现撕咬打斗现象,至第21天变得倦怠喜卧,对刺激反应迟钝,毛色晦暗。具体表现见表3所示。
       3 讨论
       应激是指内环境的平衡或稳定被内部或外部伤害性刺激所扰乱的状态,在人类健康与疾病领域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研究发现,约75%~90%的疾病与应激机制的激活有关[3]。基于应激刺激首先诱发的是诸如焦虑/抑郁、探究、攻击行为以及睡眠节律和活动量等多种行为的改变[4~5],进而认为,从行为指标去判定应激的发生是通行而有效的[6]。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通过这些生物表征的改变可以预测机体内部某些脏器也应该有着某些形态或者功能方面的变化。这与中医所讲的“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7]有着共通之处。由于伦理道德的要求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比较尚有困难,本研究试图以中医病因学说和应激学说为基础,以间断足底电刺激和干寒食物作为应激源,动态观察小鼠在这两种干预因素作用下一系列生物表征的变化,以期揭示这两种复合因素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表3 干预因素对小鼠生物表征的影响
       组别舌象舌苔皮肤毛发尾状及色后爪形态、色行为状态情绪反应修饰反应兴奋程度正常淡红舌,薄白苔毛色白,有光泽色淡红、毛有泽红润微透明有光泽活泼可可对刺激敏感食物加电7 d舌尖红毛色白,尚有光泽色较前淡、尚有泽透明度减弱,尚有泽弓背,频走动偶打斗较前强烈可对刺激敏感增加食物加电14 d青素相间舌毛色白,有毛脱落色红、略瘦小爪瘦小乏泽弓背,有打斗强烈增加对刺激敏感食物加电21 d青紫舌毛色暗,较前不顺华,易于脱落尾部下垂,色暗红乏泽爪紫红乏泽倦怠喜卧反应略显迟钝减少对刺激敏感性减弱
       组别捕抓抵抗睡眠状态小鼠打斗后状态(各期)饮食状态饮水状态大便状态尿量性质正常强聚集相互攀爬好奇心强正常正常成形,黏糊状浅黄色,量可食物加电7 d尚可扎堆始攀壁下钻,刺激约2 min后叠成一排,叫声尖细争抢正常成形,黏糊状浅黄色,量可,刺激时有遗尿食物加电14 d稍减弱扎堆撕咬打斗,刺激后1~2 h甚争抢正常成形深黄色,量可食物加电21 d减弱扎堆渐趋平静,倦怠眯眼正常正常尚成形,便干深黄色,量可
       焦虑、愤怒和郁怒作为小鼠受到间断电刺激后产生的负性精神刺激,在一般情况下不一定致病,但日久可导致木失条达,肝气横逆,疏泄失常,出现气机阻滞不畅,扰乱气血和脏腑的机能活动,发而为病。我们的研究发现,小鼠在这种复合干预因素作用下初期情绪反应尚不甚明显,中期则表现为对刺激敏感、情绪反应强烈、打斗明显等,考虑与肝升太过——肝气上逆有关;但至于后期则表现为对刺激敏感度降低、情绪反应弱、喜静卧等,考虑与郁怒暗耗阴血有关。由于阴血暗耗,濡养乏源,故至于中后期,小鼠会出现毛色白或暗,不顺滑,易于脱落,尾部及爪瘦小乏泽,抓捕抵抗力减弱等现象。这和人们平时所表现出的“愤怒”和“郁怒”两种情绪反应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即认为小鼠被动接受这两种干预因素时,刚开始时小鼠活动增多,企图逃离,但继而发现不可得,故产生愤怒,怒而发泄指向他物,相互撕咬、攀壁咬笼等;最后仍无法解脱,陷入绝望,产生郁怒,怒而不发郁结于心指向自我[8]。这和以前的研究发现随着应激时程的延长,动物的行为活动逐渐减少,行为表现由兴奋、焦虑状态过渡到抑制、抑郁状态[9~11]相同。说明应激诱发的行为与应激的时程有关[12],在中医则体现了“证”作为某一阶段病理本质概括的一个动态演变性。
       郁怒可致肝气不舒,气机阻滞,以致运化失常,水湿停留[13]。至于中后期,小鼠的青紫相间舌或青紫舌爪紫红,毛暗易于脱落,大体符合血瘀证的诊断标准[14],考虑与肝失疏泄,气血阻滞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干寒食物易伤脾胃,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今脾胃功能既伤,故会出现生气乏源,加之肝失调达,升降失常,而肝升于左,肺才可降于右,故亦可导致肺主肃降功能的异常,致清气摄入不足。而水谷之精气与肺中清气汇于气海可以产生宗气,宗气的功能之一便是“贯心脉以行气血”,今生成宗气的两种气皆不足,故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的功能受限,无疑也加重了血瘀的形成。
       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体重在第1~7天减少有统计学意义,第8~14天和15~21天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有较显著差异,表明小鼠体重增长率的变化和这种施加因素时间的延长呈负相关。考虑一则怒可伤肝导致肝气郁结,如犯脾则导致肝脾不和,如犯胃则导致肝胃不和,影响消化功能,再加之干寒食物易伤脾胃,故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受到限制,脾输布气、血、津、液的功能出现异常。饮水量的增加考虑与气血运行不畅,郁而化热,伤津耗液,津液上乘口鼻不利有关;但另一方面,小鼠小便色黄量少,色黄考虑一则饮水减少,二则体内有热,煎熬津液;本实验组小鼠自由饮水,且其每10 g体重小鼠饮水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所以不考虑第一种情况的可能,结合小鼠的舌苔青紫,爪色暗红表现,支持小鼠至后期体内出现血行不畅郁而化热的状态,故而饮水增多,也有可能由于淤血的存在导致小鼠体内津液输布障碍而致口渴,但体内并不缺水,所以但欲饮水不欲咽的状态有关。在本实验中小鼠一则肝郁气滞;二则脾胃受损,气的生成不利;二者相合,无疑加重了气的病变,后期小鼠出现血瘀证的表现,考虑与气的病变关系密切,也在某种程度佐证了“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这句话的科学性。
       通过对和同一时期单纯电刺激小鼠进食量的比较我们发现,两因素复合刺激组小鼠的进食量和单纯电刺激组无统计学意义,所以考虑芫荽子作为新疆的一种道地药材传入内地,可能在关于其药性功效认识方面维医认为其有干寒之性[2]的某些说法更符合实际,而中医所谓芫荽子能 “消谷,能复食味。”(《千金·食治》)的说法可能仅限于药用剂量方面,而如果作为一种实物,日久则可能损伤脾胃,影响消化之功能,或者由于地域因素的存在,不同地方芫荽子之药性功效不尽相同。凡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通过和空白组的比较,发现小鼠在双因素应激作用下可以产生一系列有着阶段性改变的生物表征,且有着一定的规律性,符合中医关于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病理本质概括的认识;通过和单一因素的比较,发现两种干预因素同时作用于小鼠时所产生的效应并不完全等同于这两个单一因素的叠加效应,考虑一种病因所对应机体的脏器不同,有着选择性,同时不可避免的有着某种程度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阿依努尔.异常黑胆质载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功能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6:5.
       
       [2]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7.
       
       [3] 刘克嘉,邬勤娥.应激与应激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
       
       [4] Zelena D, Haller J, Halsz J, et al. Social stress of variable intensity: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J].Brain Research.Bulletin, 1999,3:297.
       
       [5] Blanchard R J, McKittrick C R, Blanchard D C. Animalmodels of social stress: effects on behavior and brain neurochemical systems[J].Physiology & Behavior, 2001, 73: 261.
       
       [6]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l):526.
       
       [7] 王洪图.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5.
       
       [8] 胡春雨,安 礼,王婧婧.易怒体质量表建立的可行性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447.
       
       [9] WilliamsJK,AnthonyMS,ClarksonTB.Coornary heart disease in rhesus Monkeys with diet-induce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rch Pathol Lab Med 1991Aug; 115(8): 784.
       
       [10] BurnnerE.J.,Hemingway H,Walker B.R et al. Adrenoeortical,auotnomic,and inflammatory cause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Nested ease-conrtol study[J].Circulation,2002,106(21):2659.
       
       [11] Von Kanel R,Mills PJ,Fainman C et al.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srtess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on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A biobehavioral Pathway to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Psyehosom Med,2001,63:531.
       
       [12] 王玮文,邵 枫,林文娟.不同时程应激对大鼠行为、免疫和交感神经系统反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2):292.
       
       [13] 董襄国.中医对“郁怒”的认识[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11(3):8.
       
       [14] 蒋 森.血瘀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6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