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视角下五态人的心身特征
作者:李春红1,杨振宁2*,王 飞3    
作者单位:(1.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3.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内经》论及人的阴阳盛衰时,以其外在之“态”将人分为五态人。禀赋不同的五态人生理基础上存在很大差异,心理、行为表现也有显著不同。文章从现代人格理论的研究层面,结合中国人对人的评价特点,在心理、生理层面对五态人的心身特征进行界定。
       【关键词】  五态人; 现代人格理论; 心理特征
       随着人类进化、社会进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转变指明了医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一直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因人制宜,从人的心身特征出发进行诊疗。因此,研究五态人的心身特征,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 五态人与现代人格理论
       1.1 五态人格与现代人格理论的联系中医学历来非常重视人的心身合一。《内经》论及五态人时根据禀赋差别、阴阳盛衰以及外在之“态”,将人分为“太阳之人” “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少阴之人”“太阴之人”。“态”是指外在形态和心理、行为表现。此种分类方法采用了“单维两极连续统一体”的模式,根据人体“阳”的逐渐减少和“阴”的逐渐增多,依次将人分为五种类型,是以构成人体最根本的阴阳两端作为划分的尺度[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在中医学中阴阳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括。《灵枢·阴阳系日月》谓:“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阴阳两字只代表事物的对立属性,不代表特定事物。阳代表积极、主动、进取、光明等兴奋、生发的一方面,而阴则相反,包含抑制、收敛之意。正常情况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正常人体中不能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但阴阳可偏多偏少,且保持相对平衡与稳定。五态人之体质阴阳盛衰有别,个性也就有差异,这是符合生理基础的。由此来看,五态人是以生理功能及外在形态为基础与相应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综合体,即心身合一的统一体,体现于行为,涉及个性。
       在西方心理学中,将“人格”界定为在遗传的基础上与后天环境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模式[2]。对“人格”的界定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但无论人格心理学家如何对此进行描述,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心身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界定“人格”时常将心身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如特质理论学家阿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独立地顺应环境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人格维度理论者艾森克将人格结构视为从解剖的生理的到特质的维度的多层次组成。可见,现代心理学中所描述的“人格”与中医所倡导的心身统一、形神合一的思想十分相似。以阴阳盛衰作为划分依据的五态人,可被称为阴阳五态人格。中医学有关这方面的理论被称为中医人格理论,不仅反映中国本土特色,而且一目了然、切中实质,可谓人格理论大家族中独树一帜、富于特色的一种人格理论[3]。
       1.2 五态人格与西方人格理论分型的对应关系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提出的四液学说,它将人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后来巴甫洛夫( Pavlov 1 849~1936)通过其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按神经类型把人分为兴奋型、灵活型、惰性型和抑制型。个性上希氏、巴氏的分型与中医的五态人分型有明显地对应关系。中医以阴阳含量多少决定性格表现,阳包含兴奋之意,阴包含抑制之意,表明了神经系统两个过程的相互关系。从学理而论,中医的五态分型与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学说有共通之处[4]。艾森克以神经活动中的兴奋-抑制过程为基础构建各水平的人格层次结构,最初,艾森克用因素分析确定为两个基本人格维度:内外倾和神经质。从某种角度说,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过程,就是阴阳的交互作用过程。可见,艾森克人格理论的分型也是以阴阳两端为基础来划分人格维度。人格分型理论与五态人的对应关系见图1。
       图1 人格类型对应关系图
       2 五态人的心身特征
       2.1 心理特征就心理层面而言,人格理论的社会文化学派非常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如阿伯拉姆·卡丁纳创立“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沙利文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弗洛姆认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由于两千余年的时代更易、社会变迁,人的体质和个性特点也会有所改变,因而不能尽照古人辞义,原封不动地采用,应参照后世医家解释,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心理层面的解释与分类。笔者结合薛崇诚先生五态人个性特点的解释[4]、艾森克人格维度的描述和希波克拉底四液学说,以认知、情绪、意志为核心,以人际关系、行事风格、工作特长为外延,在六个维度结合中国人的特点进行心理层面的阐释[5]。其中认知、情绪、意志是对五态人最本质的阐释,而人际关系、行事风格、工作特长是由本质的特征决定的。
       2.1.1 认知太阳人认识事物浅尝辄止、主观性较强,极易为外界所干扰;少阳人机智、对客观事物认识敏感、精细;阴阳和平人认识问题顺应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少阴人认识问题较为深刻,心有深思不外露,善辨是非;太阴人内怀疑虑,考虑多,认识事物深刻,深谋远虑。
       2.1.2 情绪太阳人情绪变化强烈、任性、暴躁易怒、易激动;少阳人情感外向、乐观、喜欢谈笑,但易变性强;阴阳和平人情绪强度适中,心态平和;少阴人冷静安闲、不易激怒;太阴人悲观失望、忧愁多、善焦虑。
       2.1.3 意志太阳人勇敢激昂、容易放弃、喜欢寻求新的事物;少阳人缺乏耐力及毅力、做事不易坚持;阴阳和平人做事坚持、有耐心;少阴人能自制、持久力强、耐受性好;太阴人谨慎,耐受性很强。
       2.1.4 人际关系太阳人傲慢、自用;少阳人善交际,朋友多;阴阳和平人待人诚恳、谦虚、关系和谐;少阴人待人冷淡,警惕性高,有妒忌心;太阴人不愿接触人、内省孤独,与人有一种距离感,总是停留在固定地交际圈子里。
       2.1.5 行事风格太阳人做事容易冲动,但刚毅勇敢、坚持自己的观点、进取心强;少阳人做事不易坚持、凡事不放在心上;阴阳和平人做事公正无私、不计较得失、不为利益所诱惑;少阴人细心、稳健、做事有计划、警惕性高;太阴人不喜欢兴奋的事、畏缩、犹疑不决、冷静庄重,善于察言观色而行事。
       2.1.6 工作特长太阳人喜好言谈、善于表达,在演讲中易吸引听众,具有较强的感召力,显示出领导才能;少阳人分析和推理能力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在工作方面适宜做相互接触的活动性工作;阴阳和平人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活跃、工作潜力大、能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有很强的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少阴人喜静、细心、稳健,适于高度精确性、计算和判断能力的工作;太阴人深谋远虑,有度量、有很强地坚持性,适合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
       2.2 生理特征在五态人分型中以阴阳盛衰为划分依据、论述最多的是《灵枢·通天》和“四象医学”。“四象医学”是朝鲜名医李济马( 1837~1900年)在《灵枢·通天》“五态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李济马认为人的体质应该是或阴或阳,不偏不倚的中和之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没有实际临床意义的阴阳和平人进行阐述,尽管中、韩对体质理论的研究各有所侧重,语言描述各不相同,但二者是“同源异流” [6],本质相通,理论互补。
       在五态人脏腑形态的分类方面《内经》没有提及,李济马在《东医·寿世保元》中论述到“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而脾小者名曰少阴人”。
       在气血阴阳方面,《灵枢·通天》描述较为详尽,“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
       虽然二者在生理上的描述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是相通的。太阴之人在脏腑形态上肝大肺小。肺主气,属阳;肝藏血,属阴。肝大则阴血盛,肺小则肺气不足,使卫气运行涩滞。太阳人肝小而肺大,肝小则阴血少,阴血少而致阴不敛阳,阳气亢盛,即为太阳;四象人学说认为少阴人肾大脾小,因脾与阳明脉,肾与太阳脉之间有密切联系,与《内经》中论述的少阴人小胃而大肠,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以及少阳人的血在中而气在外,实阴而虚阳是吻合的。可见,“四象医学”的体质分型与《内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别站在不同的视角论述了五态人的生理特点。
       总之,随着对人格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内经》对五态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格理论,对五态人的心身特征做深入地剖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255.
       
       [2] 郑 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6.
       
       [3] 周 萍,董彦皓.关于《内经》五态人格研究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120.
       
       [4] 杨秋莉,薛崇成.中医学心理学的个性学说与五态人格测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0):777.
       
       [5] 王登峰,崔 红.人格维度、 自我和谐及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7,39(5):861.
       
       [6] 王 琦,李英帅,马晓峰.中韩医学对体质问题的研究比较(上) [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6):31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