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综述
作者:郜利霞1,刘 轲2
作者单位:(1.河南中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脑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通过近年来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在分析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着重从辨证论治、专方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报道进行归纳综述。从而可知,中医药对帕金森病治疗具有疗效相对可靠、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等特点,可作为配合现代医学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中医药治疗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PD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疑难病之一,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患病率为2%,其临床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严重危害了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对于本病的治疗,到目前为止,西医的药物治疗以复方左旋多巴为主,但长期应用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或不同程度药效减退。近年来,中医药在PD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中医药显现出独特的优势,现就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用药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PD隶属中医“颤证”“震颤”“振掉”“痉证”“内风”等范畴。中医对PD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邪客篇》曰:“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主留则伤筋络骨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亦”。明朝孙一奎在《赤水玄珠》首次把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命名为“颤振证”并阐述病机为“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 [1]。清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有“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注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治盛火,极为难治”的记载 [2]。从现有文献中分析,古代医家对此病病机论述较多,但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治理论。
随着对PD的深入研究,现代医家对PD的病因病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较普遍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病变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在本虚基础上形成内风、痰、火、瘀等病理改变,表现为颤振,僵直,手足徐动等。王永炎等[3]认为本病多由年老体弱,肾精亏虚,或因外伤,外感毒邪等因素,直接伤及肝、肾、脑髓所致,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致使筋脉失养,脑髓失充,标实为内风、瘀血、痰热而致心神失主,经脉肢体失控。周仲瑛等[4]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其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精津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王志英等[5]认为肝风之起乃由肝肾亏虚所致,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
2 辨证论治
由于本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关于本病的辨证分型文献,名家观点,不尽一致,但大致可归纳为痰热风动、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四型,另外还有较为少见的证型:气虚血瘀、风痰阻络、脾肾阳虚、髓海不足、营卫失调等。1991-11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通过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草案”,将老年颤证分为痰热动风、血瘀生风、气血两虚、肝肾不足、阴阳两虚五个证型,目前中医治则治法多以下述四型为主进行辨证论治[6]。
2.1 痰热动风型五志过极,木火太盛,木克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热极生风,筋脉失约。治疗以清热化痰,平肝熄风为法。王毅等[7]总结周韶华经验,用涤痰汤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生甘草、炒枳实、胆南星、党参、石菖蒲、远志、竹茹、黄芩、僵蚕、全蝎、蜈蚣)治疗痰热动风型,疗效显著。孙思胜等[8]治疗本病77例,药物有(天麻、制南星、白附子等)随证加减,痊愈61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1%。
2.2 气滞血瘀型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调所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气血运行失调,经脉失养而致震颤。治疗以理气活血,通络熄风为法。隆呈祥[9]采用生大黄、水蛭、虻虫、羚羊角粉等治疗PD患者30例,显效率23.3%,总有效率80.0%。朱明龙[10]用龟版、川芎、红花、白芍、木瓜、天麻、龙骨、牛膝、何首乌、五味子、生地黄、熟地黄治疗本病38例,可以明显改善症状。
2.3 气血两虚型年老久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日久气血亏虚,血虚生风,虚风内动,而致肢体震颤拘急。治疗以益气养血,平肝熄风为法。刘泰[11]用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白芍、熟地黄、当归、川芎)治疗本病总有效率87.5%。马启明等[12]用人参养荣汤合天麻钩藤汤加减(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白术、桂心、茯苓、炙甘草、天麻、钩藤、全蝎、羚羊角、丹参、鸡血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2.4 肝肾不足型 素体阴虚,经血亏耗,肝肾同源,水不涵木,肝肾交亏,肾虚髓减,上不能荣脑,外不能灌溉四肢,筋脉失养故四肢震颤。治疗以培补肝肾,滋阴熄风为法。陈建宗等[13]用培补肝肾中药(山茱萸、何首乌、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等)治疗服用左旋多巴制剂3年以上,疗效明显衰减的PD 患者110例,有效率达75.0%。王恩龙等[14]用养肝熄风中药(炙龟版、玄参、白芍、杜仲、天麻、牛膝、枸杞子、熟地、麦冬、甘草)联合美多巴治疗PD患者21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6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1%。吴成翰等[15]用美多巴联合镇颤汤(熟地、淮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龟版、鹿角胶、丹参、红花、炙首乌、黄芪、石膏、玄参、芦根、甘草)治疗PD肝肾不足者30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3 专方治疗
滕书文等[16]采用定震汤(全蝎、僵蚕、地龙等)治疗PD,肝肾阴虚者加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等,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党参;痰热生风者加胆南星、石菖蒲、郁金等,治疗肝肾阴虚19例,有效率57.89%,气血两虚8例,有效率50.00%,痰热生风5例,有效率40.00%。甄建青[17]用镇肝养血熄风汤(钩藤、天麻、全蝎、当归、川芎、木瓜、鸡血藤、蜈蚣)治疗震颤麻痹24例,临床痊愈4例,明显进步5例,进步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1.67%。刘勇[18]用止颤定震汤(生地黄、白芍、丹皮、麦冬、石斛、天麻、菊花、桑叶、柴胡、石决明、灵磁石、全蝎、蜈蚣、薄荷)治疗PD患者24例,痊愈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76.1%。王亚丽[19]用止颤疏毒汤(龟板、鹿角胶、白芍、粉葛根、僵蚕、生甘草等)治疗PD患者20例分度轻、中、重3个层次,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00%。姚新[20]用止颤胶囊(黄芪、人参、何首乌、厚朴、续断、川芎)治疗PD患者34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5例,稍有进步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24%。
4 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针灸有疏通经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较确切的临床疗效,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4.1 头针疗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头者精明之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张介宾注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元神之腑,所以头部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而脑居颅内,亦为髓之海,本病又多由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而发,因此头针疗法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周海东[21]对36例确诊为PD患者,头针取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感觉区,以电针强刺激进行治疗,有效率92%,田菁等[22]采用头部电针联合美多巴疗法,取穴前神聪透悬厘,百会透曲鬓,脑空透风池,风池对刺,治疗PD患者40例,基本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
4.2 体针疗法《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领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为“阳脉之海”。因此督脉可统摄一身之阳,开窍通络止颤,又可补下元亏虚,疏泄肝风,所以取督脉之穴位,治疗脑病[23]。李小军[24]研究表明,针刺督脉穴位配合头针能显著减少DA制剂的用量,减轻其不良反应。周华青[25]体针取百会、风池、哑门、大椎、曲池、外关、后溪、合谷、阳陵泉、绝骨、太冲、行间配合头针经过30次治疗,23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显效率34.8%,有效率78.3%。
4.3 梅花针叩刺疗法 梅花针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之皮部理论为依据,通过孙脉-络脉-经脉而作用于脏腑以达到治病的目的。任晓明[26]采用梅花针叩刺及体针联合美多巴治疗PD,梅花针叩刺部位:上肢先从肩部开始,分别叩击伸肌群和屈肌群,下肢取行于下肢前面的足阳明经和行于下肢后面的足太阳经,背部主要沿两侧的足太阳经往下叩,轻轻叩击,以皮肤稍红为度,体针则以患者的肢体震颤不同程度临证取穴,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50例患者临床治愈8例,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4.4 隔药灸神阙穴 祖国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又是肾间动气之处所,故神阙穴与脾、肾、胃关系最为密切。脐可联系十二经脉、五脏六腑,故此穴又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李梃《医学入门》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张京峰等[27]选用制乳香、没药、续断、两头尖等药,用灸法及药物敷脐起到疏通经络、条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之功来治疗PD疗效显著。
5 结语
PD是中老年人的临床常见病,目前PD的治疗仍是针对其症状的控制,尚无有效的延缓疾病进程的研究,由于手术和多巴替代性治疗存在严重的破坏性和副作用,因此,寻找能够预防和延缓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迫切需要。近年来,中药在治疗PD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药可通过调节机体整体状况而起作用,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具有独特的优点。针灸治疗至今虽然尚未发现特效穴位和特定疗法,但在临床应用中疗效可靠,无明显毒副作用,且可减少多巴胺用药量和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PD方法较多,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如中医药在治疗PD的研究中,多中心大样本观察病例较少,另外尚未科学制定出适合于中医临床的诊治与疗效评定规范,此必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孙一奎.赤水玄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25.
[2] 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80.
[3] 王永炎,李明富,黛锡孟,等.中医内科学,第6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4:370.
[4] 周仲瑛,李明富,金 实,等.中医内科学,第7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9.
[5] 王志英,叶 放,周学平,等.周仲瑛教授临证思辨特点概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45.
[6] 魏国威.中医药治疗帕金森氏病的进展[J].光明中医,2006,21(8):41.
[7] 王 毅,姚艳妮.周韶华治疗震颤麻痹经验[J].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杂志,2006,4(11):1027.
[8] 孙思胜,杨淑玲.玉真散治疗帕金森综合症77例[J].江苏中医, 2001,22(4):2.
[9] 隆呈祥.老年颤证的中医研究回顾及展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7(10):10.
[10] 朱明龙.育阴活血法治疗血管病帕金森综合症38例[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8(12):1957.
[11] 刘 泰.震颤麻痹病110例辨治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2):82.
[12] 马启明,杜连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42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3,1(10):614.
[13] 陈建宗,黄 晨,李晓苗,等.培补肝肾法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思路及实践[J].中医药学报,2004,19(11):687.
[14] 王恩龙,王 健,周鸿飞.养肝熄风中药治疗帕金森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27.
[15] 吴成翰,吴松鹰,王 谨,等.镇颤汤治疗肝肾不足型颤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8,6(4):397.
[16] 滕书文,水瑞英.定颤汤治疗帕金森病3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20(8):661.
[17] 甄建青,郑世章.镇肝养血熄风汤治疗震麻病24例[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9(11):80.
[18] 刘 勇.止颤定震汤治疗帕金森病21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11):25.
[19] 王亚丽.止颤疏毒汤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08,28(4):1.
[20] 姚 新.止颤胶囊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08,29(8):653.
[21] 周海东.头针加电针治疗帕金森病36例[J].四川中医,2004,22(4):88.
[22] 田 菁,刘 波.头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1):38.
[23] 李立红,张海峰.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9,22(1):79.
[24] 李小军.督脉穴位主治帕金森病临床分析[J].中国针灸,2003,23(8):445.
[25] 周华青.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5):370.
[26] 任晓明.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510.
[27] 张京峰,孙国胜.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帕金森病54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5(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