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纵观中国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作者:贺晓慧,贾孟辉 ,牛阳,杨华祥    
作者单位:(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2.银川市中医医院, 宁夏 银川 750001;3.中国汤瓶八诊国际健康事业连锁机构,宁夏 银川 750001)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通过对中国回族汤瓶八诊疗法的渊源及传承发展的沿革史进行探索整理,认为汤瓶八诊疗法从诞生、发展至隐匿、复兴的传承历程中,与我国穆斯林民族文化有着相同的兴衰命运。回族汤瓶八诊疗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中不断的完善、发展,最终成为时代承袭流传下来的优秀回族保健医学。
       【关键词】  中国回族汤瓶八诊; 杨氏家族传承
       中国回族汤瓶八诊疗法[1]源于中东穆斯林先民的日常沐浴礼拜和先期的医疗实践活动,并随着大批的穆斯林先民与我国的商贸交流、连带着伊斯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而一并传入我国,并汲取了传统中医药学之精华,经过我国穆斯林先民长期的探索、总结和完善,而形成的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传统的民族自然疗法。汤瓶八诊疗法包括头诊、耳诊、面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简称八诊疗法,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一直以口传心授、言传身带的方式在回族民间流传,汤瓶八诊疗法从诞生、发展,至隐匿、复兴的传承历程中,与我国穆斯林民族文化有着相同的兴衰命运,具有历经沧桑、沉浮变迁、兴没隐现的历史烙印。
       
       中阿医药文化的最早交流可上溯至西汉时期张骞的通使西域,尔后频繁的商旅往来,促进了中阿医学间深层次的交融,如《圣训》云:“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此无疑是阿拉伯伊斯兰医学汲取中医药学精华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有力证据。唐贞观三年,太宗差使往聘穆罕默德,于是穆圣派盖思、吴外思、宛葛思应聘到中国,由阿拉伯起程,经新疆,过甘肃,客嘉峪,而入内地。盖思、吴外思因不服水土而中途病殁,只有宛葛思一人朝见太宗,得到太宗的允许,设教堂,传教道,作为中国有回教的起始(此间即有唐太宗相赠“洗壶[1]”一事的传说)。当安禄山作叛时,玄宗曾致书西域求援,西域于是派了三千回兵东来中国,至祸乱平息,回兵乃散布于甘肃、河南间,并在长安建立教堂,使成回教最盛的地方。与此同时,大量的中东、波斯穆斯林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并把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医药保健也带入中国。汤瓶八诊疗法的雏形只是穆斯林为减轻和消除旅途疲劳,在洗“阿布代斯”过程中自创的一种按、揉、搓、捏四肢末梢的保健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吸收中医的经络理论后又发展为具有穆斯林特色的自然医学保健疗法——末梢经络根传法。末梢经络根传法至盛唐贞观之治,又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即在保持回族传统理论特色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消化和吸收传统中医学的阴阳、经络、腧穴、脏腑理论和辨治理论等,从而形成了更具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汤瓶八诊疗法。至此汤瓶八诊疗法基本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法要领,且具有一定的影响。
       
       宋元时期,伊斯兰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渐至鼎盛。尤其元朝统治者把从中亚带来的一些“回回军”“回回工匠”编为“探马赤军”与蒙古军并肩作战。战后将这些人迁往各个要塞驻防屯田,长期居住下来,尤以中原为最,故元代即有“探马赤军”驻屯河南。《元史》云:“河洛、山东居天下腹心,则从蒙古、探马赤军到大府以屯之”,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诏令“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屯田”,《敕赐伊川书院碑》载:伊川书院负责人囫实戴在嵩州(今伊川县)担任回回炮手总管兼领屯田。回回人是探马赤军的主力,他们在河南驻防屯田,主要分布于河南的开封、洛阳、南阳、孟县等大部分地区。回回人在河南屯田,使他们有了土地,得以在中原落户生根。故元代的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今回回人以中原为家”。回回人在当地除了屯田区兴修水利,开荒种田、传播种植技术外,还把尚武练功和重视运用汤瓶八诊疗法防病强身的习俗带到了当地,泽被当地回汉百姓,又在日后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使汤瓶八诊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逮及明清,因回族政治地位突变,甚有屠回、忌回事件,迫使许多回族人隐姓埋名,弃商务农,迁徙转移,流离失所。汤瓶八诊疗法也随之殁入相对偏僻而封闭的边远乡舍,至此汤瓶八诊疗法开始了小范围流传于回族聚居区的漫长历史。元以前,祖居北平顺天府通州汾县的中亚后裔—伯颜察尔的后代子孙改姓杨氏,是回民杨氏的始祖。回民杨氏宗族的先辈们素有崇武善战之传统,曾为元朝的安邦定国大业立下过赫赫战功。
       
       明初杨氏回民各随其宗驻防屯田于中原各地,其中杨明公(1710~1850年)的先祖就落籍于河南孟县。据明公杨氏家谱记载,明公的曾祖父在元初被授封为武略将军。祖父习武业医,世传汤瓶七式功法和汤瓶八诊疗法。明公自幼酷爱修武习文,及长尤擅汤瓶武术及八诊之术,创杨氏武馆,名震方圆百里之外,开当地尚武、悬壶济世之先河,仙寿140岁,地方志有“杨老太公”之颂,故为汤瓶八诊疗法第一代传人。
       
       明公之子杨振山(1744~1844年 ),聪颖好学,文武兼备,薪传父业,医技绝伦,德艺双馨。而以传承汤瓶八诊疗法于濒没、救黎民于疾厄之义举,尤为可贵,史称汤瓶八诊疗法第二代传人。
       
       杨振山之子杨万运(1780~1879年),潜心向学,深研医道,精通家学,悬壶济世,名播遐迩,史称汤瓶八诊疗法第三代传人。
       
       杨万运之子杨岭云(1825~1928年),生逢清道光年间,恰清廷忌回屠回之际,杨岭云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深恐民族文化惨遭不测而惴惴不安,激怀悲愤,更为汤瓶八诊疗法这一民族瑰宝免遭洗劫,曾一度隐匿罢业,佯装性情孤癖,少与人交,甚至隐名转辗他乡,受尽流落的苦痛。及至其晚年,境况依然未见转好,为使汤瓶八诊疗法能够传于后世,不得不示假隐真,而将汤瓶八诊疗法秘授于最小的八子杨瑞堂。为传承汤瓶八诊疗法,保全民族优秀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其名可彪炳青史,史称汤瓶八诊疗法第四代传人。
       
       杨岭云之子杨瑞堂(1863~1950年),秉承家学,兼善针灸,每遇贫寒,资之以药,时有“神针武师”之美誉。史称汤瓶八诊疗法第五代传人。
       
       杨瑞堂之子杨耀钧(1903~1991年),幼即随父练习汤瓶功法,熟记经络脉道,常侍诊父侧,尽传家学。及长精修医武、学养俱进,尤以武强身、善施医技而闻名于河南周口、孟县等地。建国后不久,因故携家迁徙上海,潜心医道,广施仁术,并将家传绝学尽传于次子杨华祥。史称汤瓶八诊疗法第六代传人。
       
       中国回族汤瓶八诊疗法第七代传人——杨耀钧次子杨华祥,教名穆罕默德·尤索福·杨华祥,从父修武习文,从未怠懈。如此春来夏往,对汤瓶八诊、经脉医理、腧穴气道,耳熟能详,及至少成,支边宁夏,虽环境不堪,仍苦练家学绝技-汤瓶八诊之术,持之以恒,矢志不渝。1992年,杨华祥将中国回族汤瓶八诊从宁夏带出国门,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阿联酋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交流推广,为弘扬回族保健医学文化,宣传民族特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经多年努力,“汤瓶八诊疗法”已远播至马来西亚全境、中国台湾、菲律宾、沙特、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杨华祥以汤瓶八诊为桥梁和窗口宣传宁夏,为嘉奖其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破例以 “情系宁夏 爱洒回乡”牌匾相赠,被宁夏人民政府授予对外联络的 “民间大使”称号。正因为回族汤瓶八诊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被代代传承者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及在历史的实践和现实实践中的卓越功效,所以,2008-01-28,经国务院文化部审查批准,中国回族汤瓶八诊疗法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汤瓶八诊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宁夏参加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祥云小屋”文化展示活动,得到了奥组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在后奥运新生活时代,汤瓶八诊作为奥运理疗保健品牌入选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标志着汤瓶八诊健康事业将步入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轨道,我们愿民族传统医学疗法造福于更多人群。2009-03-19,宁夏医科大学汤瓶八诊亚健康疗法培训学院成立。2009-06-17国奥(北京)汤瓶八诊康复理疗中心正式揭牌。
       
       目前中国汤瓶八诊国际健康事业连锁机构是集马来西亚汤瓶八诊康复理疗中心、宁夏汤瓶八诊康复理疗中心、国家奥林匹克(北京)汤瓶八诊康复理疗中心、宁夏医科大学回族汤瓶八诊培训学院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公司。公司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汤瓶八诊疗法”品牌的加盟连锁、技术开发、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与营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贺晓慧,贾孟辉,牛阳,等.试论中国回族汤瓶八诊疗法[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40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