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胡黄连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作者:刘小莉,普春霞, 杨耀文, 钱子刚
作者单位:(1.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优选胡黄连稳定的ISSR-PCR反应体系。方法采用4因素(dNTPs、Mg2+、Taq酶、引物)4水平的正交实验和单因子梯度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结果适于胡黄连的25 μl的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因素最佳浓度分别为10×buffer2.5 μl,dNTPS150 μmol/L,Mg2+1.5 mmol/L,Taq酶1U,引物0.5μmol/L,DNA20 ng或10×buffer 2.5 μl,dNTPs150 μmol/L,Mg2+2 mmol/L,Taq酶0.5U,引物0.5 μmol/L,DNA20 ng。结论对于胡黄连ISSR-PCR实验,一次正交实验完全可以建立起满足要求的PCR体系。
【关键词】 胡黄连; 正交实验; 单因子; ISSR-PCR
ISSR是Zietkewicz等[1]1994创建的一种在SSR的3′或5′端锚定单寡聚核苷酸的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的标记系统,类似于RAPD,但引物比RAPD的引物长,退火温度更高,因此ISSR具有比RAPD更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加上每个引物可以揭示比RAPD更多的多态位点[2],因此,ISSR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分子标记[3]。运用ISSR标记技术时,不同的反应体系可产生不同的结果,为了确保ISSR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进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非常必要。
胡黄连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Hong)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胡黄连属(Neopicrorhiza)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属仅此一种,为濒危物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4]。胡黄连的根状茎入药后为重要药材胡黄连,具有清湿热、除骨蒸、消疳热的功效[5]。以往对胡黄连的研究主要在化学[6~10]和药理[11~15]方面,未见其保护遗传学方面的报道。本实验采用西藏定日县胡黄连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初步建立适宜ISSR -PCR反应体系,再对初选的反应体系中各个因子设置浓度梯度,建立适合胡黄连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胡黄连进一步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
采集于西藏定日县(海拔4 050~4 300 m,凭证标本保存于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的胡黄连幼嫩叶片,硅胶干燥后保存于-20℃冰箱中。ISSR引物参照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提供的序列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PCR反应相关试剂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PCR反应在Biometra PCR仪上进行。
2 方法
2.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采用CTAB法,略加改良。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片段大小,总DNA用无菌双蒸水稀释到10 ng/μl,-20℃冰箱保存。
2.2 反应体系正交实验初选本研究参考豇豆[16]、玄参[17]、石斛[18]、永瓣藤[19]、黄连[20]的ISSR反应条件,初步确定dNTPs、Taq酶、Mg2+、引物浓度各4个水平。见表1。按照L16(4)正交表形成16个组合的实验方案。见表2。表1 用于胡黄连1SSR-PCR正交实验的4因子4水平,表2 胡黄连ISSR - PCR L16(4)正交实验各组合(略)。
2.3 单因子梯度实验本研究在正交实验所初选的PCR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对单个因子又设置了一定的梯度,以进一步优化所初选的反应体系,并比较单因子浓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PCR总体积为25 μl,其中dNTPs设置了0.1 ,0.125,0.15,0.175,0.2 mmol/L 5个浓度梯度;Mg2+设置了1,1.25 ,1.5 ,1.75 ,2 mmol/L 5个浓度梯度;Taq DNA酶设置了0.5,0.75,1,1.25,1.5,2 U 6个浓度梯度;引物设置了0.3,0.35,0.4,0.45,0.5 μmol/L 5个浓度梯度;模板设立了10,20,30,40,50,100 ng 6个浓度梯度。
2.4 PCR 扩增与产物检测反应通过引物筛选后,选用引物856(序列为5’-3’ ACA CAC ACA CAC ACA CYA)为ISSR-PCR 反应体系优化的引物。反应体系为25 μl,内含10×PCR buffer2.5 μl, DNA20 ng, 其余成分按照表2进行。反应程序: 94℃预变性5min, 94℃变性1 min, 55℃退火1 min , 72℃延伸2 min,循环35次,72℃延伸5 min,4℃保存。PCR产物均在含溴化乙锭的1.5%琼脂糖凝胶中,以0.5×TBE为电泳缓冲液电泳分离,最后用紫外成像系统(Tanon GIS-2009)观察并成像。
3 结果
3.1 正交实验结果
正交试验结果从图1直观可见,16个组合中除了9号和13号以外,均有扩增产物,但1,2,3,4,7,8,14,15,16号所扩增的条带较弱,无法统计,予以淘汰。5,6,10,11,12号均扩增出了清晰的条带,且条带数较多,但10,11,12号非特异性扩增严重,图谱背景模糊,亦予以淘汰。5,6号扩增条带相似,均为6条亮度适中、分离较好的条带。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5号和6号为最理想的反应体系。
3.2 Taq单因子浓度梯度下扩增产物比较在对dNTPs、Mg2+、引物、Tag酶、模板5个因子进行了梯度对比后发现,各个因子的浓度均在较大的范围内对扩增产物不造成显著影响。dNTPs是PCR的原料,浓度太高容易产生错误掺入,浓度太低产率太低,常用的是0.05~0.2 mmol/L[21]。本实验发现胡黄连PCR扩增中100~300 mmol/L的dNTPs均产生了一致的扩增条带。Mg2+在1~2 mmol/L浓度内均扩增出了6条带,只是在低浓度(1~1.5 mmol/L)下扩增谱带的清晰度较之高浓度(1.75和2 mmol/L)条件下略差。引物的浓度会影响PCR扩增的特异性,在胡黄连的ISSR-PCR扩增中引物浓度在5个浓度下(0.3~0.5 μmol/L)的扩增谱带无显著差异。对大多数物种来说Taq酶浓度变化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酶用量过高会造成非特异扩增,过低则会降低产物合成效率,在本实验25 μl的反应体系中,从0.5 U到2 U的范围内扩增条带基本一致,且0.5 U下扩增图谱清晰、条带强。一般认为模板浓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不大,本试验亦证明了这一点,在25 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量在10~50 ng的范围内,扩增图谱完全一致,而模板量为100 ng时,条带少而模糊。
4 讨论
基于ISSR-PCR分子标记的研究,反应体系的建立是第一步,这关系着后续的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并获得理想的结果。多数学者倾向于直接采用单因子梯度试验来优化体系,笔者开始时亦采取了此法,但发现PCR反应条件与成分之间的组合有关,靠单因子优化步骤繁琐,难以快速的优化出适宜的体系。
本实验采用一次正交设计初选出可扩增出条带的PCR反应体系,然后再结合单因子梯度试验进一步优化反应体系,最后确定适合胡黄连的稳定的ISSR-PCR反应体系。实验表明,在正交初选的体系基础上,改变各个因子浓度,在较大浓度范围内对PCR结果影响均不大。因此,胡黄连PCR体系完全可采用正交试验初选出来的体系即为:25 μl 反应体系10×buffer2.5 μl,dNTPs150 μmol/L,Mg2+1.5 mmol/L,Taq酶1U,引物0.5 μmol/L,DNA20 ng或10×buffer2.5 μl,dNTPs150 μmol/L,Mg2+2 mmol/L,Taq酶0.5 U,引物0.4 μmol/L,DNA20 ng。本实验的结果也可为其它物种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Zietkewicz, E., Rafalski, A., Labuda, D..Genome fingerprinting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anchor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J]. Genomics, 1994, 20: 176.
[2]Ge,X.J., Sun, M..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a crypto viviparous mangrove Aegiceras corniculatum (Myrtinaceae) using allozyme and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analysis[J]. Mol. Ecol,1999, 8: 2061.
[3]YingXiong Qiu, DeYuan Hong, Cheng-Xin Fu etal.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endangered and endemic species Changium smyrnioides(Apiaceae)[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2004, 32: 583.
[4]傅立国, 金鉴明.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1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242.
[5]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4.
[6]H.F.Smit, B.H.Kroes etal.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infammatory activity of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0, 73: 101.
[7]Wang H,Ye Wc, Zhao ShX. Cucurbitacin glycosides and the monoterpene jiofuran from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04, 32: 87.
[8]胡红侠,杨培明. 西藏胡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5,36(6):336.
[9]邬国庆,张小茜. 胡黄连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 中草药,2005,36 (12):1886.
[10]汪豪, 吴佳俊, 刘戈,等. 西藏胡黄连中的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J]. 中国天然药物, 2006,4(1): 36.
[11]Smit HF.,Kroes BH.,Berg AJJ.,et al.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infammatory actirity of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J].Journal of Ethnopnarmacology,2000,73:101.
[12]杨永红,刘尚喜,刘志强,等.胡黄连提取物对缺血再灌注肾脏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06,27(1):1806.
[13]郭鹏, 孔伟. 胡黄连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 208.
[14]郭明川,曹艳,刘建文. 胡黄连苷Ⅱ在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4):440.
[15]孙敏,樊宏伟,马宏宇. 胡黄连总苷对高糖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J]. 药学学报,2007,42(4):381.
[16]Ajibade S.R.,Weeden N.F.,Chite S.M.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analysis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genus Vigna[J]. Euphytica, 2000, 111: 47.
[17]赵志新,梁宗锁,姜在民,等.玄参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 药用生物技术,2007,14(5):318.
[18]沈洁, 丁小余, 丁鸽,等. 铁皮石斛居群差异的研究ⅡISSR 指纹标记方法的建立与优化[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4):291.
[19]谢国文,彭晓瑜,郑燕玲,等. 濒危植物永瓣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林业科学,2007,43(8):48.
[20]陈大霞,李隆云,彭锐,等. 黄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3):1937.
[21]邹喻平,葛颂,王晓东.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中的分子标记[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