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作者:刘银芳,吴文倩,刘春宇,顾振纶,郭次仪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 医学部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 苏州大学苏州中药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123)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优选沙苑子黄酮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碱水、碱醇和乙醇提取,考察提取溶媒对沙苑子总黄酮提取的影响;采用石油醚脱脂后乙醇提取和直接乙醇提取,比较脱脂对沙苑子总黄酮提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乙醇提取工艺。结果以乙醇为溶媒,提取所得总黄酮含量最高;脱脂对提取有较大影响,脱脂后乙醇提取所得沙苑子总黄酮含量较高;乙醇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为1∶16,提取时间为1.5 h,沙苑子粒度为40目。结论优选出的提取工艺具有操作简便,可行性等特点。
【关键词】 沙苑子; 提取工艺; 黄酮; 正交实验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的种子,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益肝明目的功能;其性温而不燥和平柔润,补而不峻,平补肝肾,阴阳并补,唐代曾为上贡茶品。沙苑子主要含有黄酮类、三萜类、有机酸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甾醇、多糖及铁、锌、锰、铜等微量元素。药理研究表明[1~6],沙苑子具有保肝,降脂,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抗炎,增加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功能、抗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等作用,沙苑子黄酮为主要有效成分。该药安全有效,是治疗肝病很有前途的中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沙苑子,本文以沙苑子苷A为对照品,比较了不同溶媒对沙苑子总黄酮提取的影响,脱脂对提取的影响,并采取正交设计法优选了沙苑子总黄酮乙醇提取的工艺条件,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沙苑子提供实验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UV-240PC(日本岛津出品),旋转蒸发仪(SENCO出品,R系列),真空干燥箱(DZF-6050)等。沙苑子苏州雷允上药业集团公司提供, 产地为陕西渭南,由苏州大学刘春宇教授鉴定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的种子;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沙苑子苷A(自制,含量98%以上)。
2 方法和结果
2.1 总黄酮含量测定[7]
2.1.1 药材总黄酮含量测定
供试品溶液制备:准确称取沙苑子粉末(过20目筛)2.0g,置索氏提取器中, 石油醚120 ml回流提取4 h, 药渣挥干溶剂, 置100 ml圆底烧瓶中, 准确加入80%乙醇60ml, 称定重量,于水浴85°C加热回流1.5 h, 取出放冷称重, 补充80%乙醇至原重量, 混匀, 放置, 吸取上清液20 ml备用。
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沙苑子苷A对照品适量,加50%乙醇制成每毫升含沙苑子苷A 100 μg的溶液,即得。
标准曲线的绘制:准确吸取沙苑子苷A对照品溶液1.0,2.0,3.0,4.0,5.0,6.0 ml分别置25ml容量瓶中,50%乙醇定容,于266 nm处测定吸收度。 以沙苑子苷A对照品溶液浓度为纵坐标,吸收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C=29.568 8A-0.843 6,r=0.999 9 ( n=6 ) 。结果表明,沙苑子苷A在4~24 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含量测定: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0.5 ml, 置25 ml容量瓶中, 50%乙醇定容后, 于266 nm处测定吸收度,以沙苑子苷A(C28H32O16)计算总黄酮含量。
结果:本实验用沙苑子药材的总黄酮质量分数为3.56%。
2.1.2 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测定取沙苑子提取物80.0 mg,精密称定,置100 ml容量瓶中, 加50%乙醇适量,微热使溶解, 冷却后,定容至刻度。准确吸取溶液5 ml,置50 ml容量瓶中,50%乙醇定容至刻度,滤过,取续滤液,于266 nm处测定吸收度,以沙苑子苷A(C28H32O16)计算总黄酮含量和提取率。
2.2 提取溶媒的选择
2.2.1 碱水提取准确称取沙苑子粗粉150.0 g(40目),置圆底烧瓶中,加入2%NaOH水溶液回流提取2次,2 000 ml/次,1h,滤过,合并滤液,调pH值至中性后,减压回收溶剂,真空干燥。测定总黄酮含量和提取率。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溶媒对沙苑子黄酮提取的影响(略)
2.2.2 碱醇提取将溶媒改为2%NaOH乙醇溶液(乙醇含量50%),同法回流提取, 测定总黄酮含量和提取率。结果见表1。
2.2.3 乙醇提取将溶媒改为80%乙醇溶液,同法回流提取, 测定总黄酮含量和提取率。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80%乙醇提取所得提取物沙苑子总黄酮含量和总黄酮量均最高,而碱水和碱醇提取不仅总黄酮含量和总黄酮量较低,而且干浸膏均为黑褐色硬膏状。实验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溶媒提取为佳。
2.3 脱脂对提取的影响
2.3.1 脱脂准确称取沙苑子粗粉150.0g(40目),置圆底烧瓶中,加入1 500 ml石油醚回流脱脂1 h后,滤过,滤渣挥干石油醚,加入80%乙醇回流提取2次,2 000 ml/次,1 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溶剂,真空干燥。测定总黄酮含量和提取率。
2.3.2 不脱脂按上法,直接加入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测定总黄酮含量和提取率。结果见表2。表2 脱脂对沙苑子总黄酮的影响(略)
从表2可以看出,脱脂对沙苑子总黄酮提取有较大影响,石油醚脱脂后乙醇提取,提取沙苑子总黄酮百分含量和总黄酮量较高。结果表明,沙苑子总黄酮的提取应采用脱脂过程。
2.4 乙醇提取工艺优选
2.4.1 方法根据预试验结果确定沙苑子黄酮醇提工艺中考察的因素,以及各因素所取的水平范围,选定L9(34)正交表,对乙醇浓度(A),料液比(B),提取时间(C)和粒度(D)4个因素进行考察。见表3~4。准确称取沙苑子粗粉150 .0g(60目),置圆底烧瓶中,加入1 500 ml石油醚回流脱脂1 h,滤过,药渣挥去石油醚后,按正交实验表3~4的条件回流提取2次,滤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溶剂,真空干燥。测定总黄酮含量和总黄酮量。
2.4.2 结果与分析结果见表3~4。表3 因素水平,表4 沙苑子总黄酮提取实验及结果分析(略)。
根据表4,由极差分析结果得知,对总黄酮量:各因素的主次分别为 D>B>A>C,最佳条件为: A3B3C2D3;对总黄酮含量:各因素的主次分别为A>D>B>C, 最佳条件为A3B3C2D3。综合这两个指标,并考虑到药材粒度太小过滤困难等因素,得出的最佳条件为A3B3C2D2,即乙醇体积分数为80%,料液比为1∶16,提取时间为1.5 h,粒度为40目,对总黄酮含量影响最小的是C因素,把C因素作为误差相处理,以总黄酮量为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表5 方差分析结果(略)
2.4.3 验证性实验根据上述结果所得乙醇提取最佳工艺条件:A3B3C2D3,即乙醇浓度为80%,料液比为1∶16,提取时间为1.5 h,粒度为40目。为了验证工艺的稳定性,对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3次验证实验。结果见表6。表6 重复性实验结果(略)
由表6可知,所得乙醇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的重复性较好,平均总黄酮含量为5.13%,提取率为96.1%,优化工艺较为理想。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脱脂对沙苑子总黄酮的提取有较大影响,脱脂后沙苑子黄酮提取率明显提高;对提取溶媒的考察,结果乙醇提取优于碱水和碱醇提取;通过正交实验优选的乙醇提取的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80%,料液比为1∶16,提取时间为1.5h,沙苑子粒度为40目,优选工艺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黄酮类成分大多具有酚羟基,因此可用碱性水(如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水溶液等)或碱性稀醇(50%的乙醇)浸出。本实验结果碱水及碱醇提取法效率较低,可能与沙苑子黄酮的结构有关,沙苑子黄酮中主要含有沙苑子苷A(鼠李柠檬素-3.4’-O-β-D-双葡萄苷),由于其结构中只有一个游离羟基(5-OH),且易与4 位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故酸性较弱,用碱水提取效果不理想。
沙苑子含油约5%,由于油脂的存在影响沙苑子黄酮的溶出,故脱脂对提取有较大的影响;且油脂的存在影响提取物的外观性状和干燥。
【参考文献】
[1]刘春宇,顾振纶,张克平,等.沙苑子黄酮抗CCl4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对IFN-γ,TGF-β1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2):910.
[2]Chun-Yu Liu, Zhen-Lun Gu, Wen-Xuan Zhou, et.al. Effect of astragalus complanatus flavonoid on anti-liver fibrosis in rats[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5,11(37):5782.
[3]刘春宇,顾振纶,杜崇民,等. 沙苑子黄酮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6):781.
[4]刘春宇,顾振纶,杜崇民,等. 沙苑子抗肿瘤活性成分体内外筛选[J].中草药,2007,38(7):1052.
[5]刘春宇,顾振纶,杜崇民,等. 沙苑子黄酮对H22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成药,2007,29(11):1690.
[6]Ran-Wei Hu, Chun-Yu Liu,Chong-Min Du,et al.Induction od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carcinoma SMMC-7721 cells in vitro by flavonoids from Astragalus complanatu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9,123(2):293.
[7]刘春宇,胡延维,孙雄华,等. 以沙苑子苷为对照品测定沙苑子总黄酮含量[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