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豆根管食通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张雁冰,侯立芬,刘宏民,蒋莹,郑玉玲    
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3.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3)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优化筛选豆根管食通颗粒制备工艺。方法以干浸膏的收率及苦参碱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豆根管食通颗粒提取工艺中水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水加入量3个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结果以水提取3次(3 h,8倍量;1 h,6倍量;1 h,6倍量),60%乙醇的沉淀浓度为最优化工艺。结论所得到的优化提取工艺保证了制剂中主要有效成分苦参碱的含量。
       
       【关键词】  正交实验法; 豆根管食通颗粒; 制备工艺; 苦参碱
       豆根管食通颗粒是经验方,由山豆根等8味中药组成,具有化痰散结、理气活瘀的作用,用于中、晚期食管癌治疗。为了能够研制出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制剂,对制剂工艺中的提取、精制、干燥、颗粒的成型等工艺进行了研究。原来的制法中,药材的提取方法为“加入1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第1次2 h,第2次1 h,第3次1 h”,我们设计用水作为提取溶剂不变,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水加入量这3个因素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设计正交实验,以苦参碱的含量为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制粒工艺研究,从而制定出豆根管食通颗粒的制备工艺标准。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大连依利特200II型液相色谱仪,UV200II紫外检测器,P200II泵,7725i进样器,Echrom98色谱工作站,分析天平:上海分析仪器厂A1104。
       1.2  试药色谱甲醇(天津科密欧);超纯水,自制;苦参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十二烷基磺酸钠(分析纯,天津科密欧),磷酸二氢钾(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C18色谱柱(4.6 mm×25 cm,5 μm)(大连依利特);流动相为:甲醇∶十二烷基磺酸钠=45∶5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理论板数按苦参碱峰计算应不低于5 000。分离度不低于1.5。
       2.2  溶液的配制
       2.2.1  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的配制取十二烷基磺酸钠1 g,加入到pH3.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至1 000 ml。
       2.2.2  pH3.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的配制取磷酸二氢钾2.72 g,加水稀释到1 000 ml,用磷酸调至pH为3.5。
       2.3  提取工艺
       2.3.1  正交实验根据要考察的因素水平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表,设计正交实验。见表1。表1  4因素3水平设计,表2  正交表L9(34)(略)
       
       将药材按规定粉碎成粗粉,取处方的1/10量即108 g,9份,按照上述表中的因素水平实验,提取液备用。
       
       2.3.2  试验结果出膏率出膏量的测定方法[1] :将提取液按照2005版《中国药典》(附录)浸出物测定法测定。
       
       苦参碱提出量的测定[2,3]   :称取出膏率试验的干膏1 g,按照质量标准中样品的提取方法提取测定,进样10 μl,苦参碱提出量以每克山豆根药材中苦参碱提出的量表示。苦参碱提出量见表3,直观分析见表4。表3  苦参碱提出量实验,表4  直观分析(略)。
       直观分析结果:B、A为主要因素,C为次要因素。较佳工艺为A3B3C2。
       2.3.3  方差分析查F分布临界值表得F0.05(2,4)=6.94,F0.01(2,4)=18,把上面计算结果列入方差分析表。结果见表5。表5  方差分析(略)
       由上表方差分析可知因素的主次顺序如下:
       
       主  B    A    D    C  次
       
       根据实验结果应该是A3B3C2为最佳工艺,但考虑药材质地较硬及实际生产效率,提取工艺优选为:药材加水量8倍经浸泡10 h,提取3次,第1次3 h,第2次加水量6倍提取1 h,第3次加水量6倍提取1 h。
       2.3.4  验证实验取1/10处方量(2份)按照优选工艺(药材加水量8倍经浸泡10 h,提取3次,第1次3 h,第2次加水量6倍提取1 h,第3次加水量6倍提取1 h)进行验证。结果见表6。表6  验证实验(略)
       由上面数据可知,确定的提取工艺比正交实际优选出的工艺(A3B3C2)苦参碱提出量无太大差别,且省时省工,符合大生产实际,故确定以上提取工艺为最佳工艺。
       2.4  醇沉精制实验
       2.4.1  醇沉方法取1/10处方量(108 g药材)5份,分别提取浓缩至一定体积,放凉,吸取少许,过微孔滤膜,测苦参碱含量。然后边搅拌边加95%的乙醇,使其含醇量分别达到40%,50%,60%,70%,80%,静置过夜,分别取滤液过微孔滤膜,测苦参碱含量。
       2.4.2  醇沉结果结果见表7和图1。表7  醇沉浓度考察(略)
       2.5  制粒工艺辅料及其比例的选择
       2.5.1  辅料的选择根据经验及本处方的具体情况,需要加入糖粉进行矫味,糊精为较常用的填充剂,且溶解性较好,所以选择糊精和糖粉为考察对象,考察它们的混合比例对制颗粒的影响。结果见表8~9。表8  5g包装量辅料考察,表9  3g包装量辅料考察(略)。
       2.5.2  结果综合考虑上述试验结果,得出最佳辅料组合为糊精∶糖粉=30∶70。因为用其制粒容易,口感适中,色泽美观。本处方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IC颗粒剂制剂通则项下采用干浸膏制成细粉,加适量辅料混匀制成颗粒的方法,采用糊精:糖粉(30∶70)制成品量3 g与5 g包装差别不大,都能适当掩盖苦味,患者可以忍受,针对患者服药困难的实际情况,应尽量减少服药量,故决定制成3 g包装。
       3  小结
       
   
       处方中的苦参碱为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故以苦参碱的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选最佳工艺[4,5]。
       
       由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优选的提取工艺为A3B3C2,但考虑到实际生产的需要和节约成本,作者对其加以改进,并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改进后的提取工艺比正交实际优选出的工艺(A3B3C2)苦参碱提出量无太大差别,且省时省工,符合大生产实际。
       
       由表7和图1可知醇沉和醇沉浓度对苦参碱提取有较大影响,根据以上数据60%含醇量相对其他醇浓度对苦参碱提出影响相对较小,故采用60%含醇量进行精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马长华,曹天海.HPLC法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0,20(6):408.
       
       [3]邓富良,陈本美,梁绍先.HPLC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的含量[J].中草药,2001,23(9):48.
       
       [4]刘力,罗月琴,徐德生.清肝颗粒制备工艺研究[J].中草药,2002,38(8):37.
       
       [5]张春林,管玉林.正交试验法优选补肾健骨颗粒的制备工艺[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