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李萍,杜洪霞,侯进,李汾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陕西 西安 710021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尼莫地平20 mg/kg,白藜芦醇100,50,25 mg/kg灌胃,第8天血栓诱导剂制备脑血栓模型,观察药物对脑梗塞区半球伊文氏蓝含量及梗塞区半球重量与对照半球重量比值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均能减少梗塞侧伊文氏蓝含量,降低梗塞区半球重量与对照半球重量比值。 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抑制脑血栓形成的作用。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血栓形成
白藜芦醇( resveratrol),化学名称为3, 5, 4′- 三羟基- 1, 2 - 二苯乙烯,1940 年首次从毛叶黎芦Veratrum grandiflorum 的根部分离获得,植物界分布较广,主要存在于虎杖, 花生, 葡萄等七十多种植物中。现有研究表明, 白藜芦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1],降血脂[2],抗肿瘤[3],抗氧化[4]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观察了白藜芦醇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
1 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白藜芦醇购于西安赛德公司( 98% , HPLC) ,实验时用二甲基亚砜(DMSO) 溶解后蒸馏水配制为所需的浓度,其中DMSO质量分数不超过2%;凝血酶(Thrombase),美国sigma公司;二磷酸腺苷(ADP) , 美国sigma公司; 肾上腺素(Adrenaline) ,上海黄河制药厂。
1.2 动物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10±15)g,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方法
2.1 分组50只大鼠按体质量和性别随机均衡分为5组。①模型组, 生理盐水灌胃;②尼莫地平组, 尼莫地平20 mg/kg灌胃;③白藜芦醇大剂量组, 白藜芦醇100 mg/kg灌胃;④白藜芦醇中剂量组, 白藜芦醇50 mg/kg灌胃;⑤白藜芦醇小剂量组, 白藜芦醇25 mg/kg灌胃。1次/d,连续7d ,第8天制备脑血栓模型前1h 再给药1次。
2.2 制备脑血栓模型参考文献方法[5],用3%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术;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顺颈总动脉向前分离右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向心端,从颈总动脉向远心端插管备用。每只动物从颈总动脉注入血栓诱导剂1 ml/kg(ADP 1.25 mmol/ L,凝血酶1. 25 万U/ L,肾上腺素1.0 g/L)。5 min后由右颈总动脉注射0.2%伊文氏蓝5 ml/kg,5 min后迅速断头处死,开颅取出大脑,分开左右半球称取脑湿重。之后将脑组织放入匀浆器中,加入0.5%Na2SO4及丙酮(3∶7)混合液5 ml,制成匀浆,移入试管密封静置60 min以上。经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在620 nm处测其吸光度(A)。以栓塞半球(右侧为栓塞侧,左侧为对照侧)的光密度A值与其脑重量之比表示伊文氏蓝的含量,以此反映脑血栓的严重程度。以梗塞区半球重量与对照半球重量的比值表示梗塞侧脑水肿的程度。
2.3 统计学方法所有实验数据均以±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 5 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对大鼠脑梗塞区伊文氏蓝含量的影响脑血栓模型制造后,肉眼可明显看出右侧脑半球蓝染,以颅底蓝染程度为甚,左半球看不到蓝染,说明右侧脑半球血栓模型制造成功。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均能减少梗塞侧伊文氏蓝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说明其能减轻大鼠脑血栓的严重程度。结果见表1。表1 白藜芦醇对大鼠脑梗塞区伊文氏蓝含量的影响(略)
3.2 对大鼠左右半球湿重的影响脑血栓模型形成后,大鼠右脑湿重/ 左脑湿重的比值增加, 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均能降低右脑湿重/ 左脑湿重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说明白藜芦醇能减轻大鼠梗塞侧的脑水肿。结果见表2。表2 白藜芦醇对大鼠左右半球湿重的影响(略)
4 讨论
在病理过程中,脑血栓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经多条途径诱发形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收缩,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和纤维蛋白凝固等都参与了这一过程。为此本文采用ADP、凝血酶和肾上腺素配成复合血栓诱导剂制备脑血栓模型。在这3种成分中,ADP使纤维蛋白原与相应位点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还可使血小板内贮存Ca2+释放,激活磷酯酶A2而促进内源性AA释放。凝血酶一方面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磷酯酶C,而促进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分解产生三磷酸肌醇(IP3)和1,2-二酰甘油(1,2-DG)。后两者作为第二信使,IP3使内贮Ca2+释放,1,2-DG激活蛋白激酶C使特殊蛋白磷酸化,进而激活血小板;另一方面,凝血酶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增强两者激活血小板的作用。因此采用此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血栓,促进血栓形成。肾上腺素能促进血管收缩,并能形成的病理过程,反映血栓形成时的实际情况。
脑血栓形成后导致脑微循环障碍,小血管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脑屏障破坏。此时伊文氏蓝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即脑组织中伊文氏蓝的含量反映了脑血栓的严重程度。此外,脑血栓形成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了脑水肿[5]。
本实验研究表明, 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均可减轻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引起的伊文氏蓝蓝染和脑水肿,说明白藜芦醇具有抑制脑血栓形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雨民,王世君,王宏强,等.白藜芦醇体外抗血小板作用及机制初探[J].中国药学杂志,2009, 44(3):191.
[2]朱立贤,金征宇.白藜芦醇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5,26(10):228.
[3]李 覃,王 伟,李 彤.白藜芦醇对白血病小鼠抗肿瘤免疫学的初步实验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9(10):911.
[4]罗 莉,黄忆明,周光宇.白藜芦醇对去卵巢大鼠组织的抗氧化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 25(3):287.
[5]周以华.脑益嗪对实验性脑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J].药学学报,1988,23(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