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药卫生网
盗汗隶属汗证范畴,《
金匮要略》首提“盗汗”这个名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确指出自汗、盗汗的区别:“无问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睡著汗出,即明盗汗。”
盗汗隶属汗证范畴,《
金匮要略》首提“盗汗”这个名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确指出自汗、盗汗的区别:“无问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睡著汗出,即明盗汗。”对于盗汗来讲,大多是由于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精被绕,不能自藏而外泄为汗。盖“汗为津液”所化,且根据“气血津液同源”理论,故过度的汗液外泄则可产生伤津耗气损阴的证象,失治或不治日久,必然会导致“气阴两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笔者在临床上针对因盗汗过度而造成的气阴两亏型病人,以“滋阴补肾降火,益气养阴敛汗”为基本治法,灵活运用知柏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辨证施治,确能收效。药用
黄柏、
知母、
熟地黄、
山药、山萸肉、云苓、
牡丹皮、
泽泻、
党参、
麦冬、
五味子等,对于伴肾虚耳鸣、耳聋等症状者,给以
石菖蒲、
磁石等以滋阴补肾、潜阳聪耳。对于伴眼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症状者给以枸杞、
菊花等以滋阴养肝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