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中医药学刊》(2007年第4期)     作者:罗任      指导:邵瑛

       

       摘要:《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的结果。是书之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各种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模拟逻辑相结合早以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形象类比思维局限,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紧密融合在一起。拟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温病条辨》,揭示吴鞠通著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为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中医经典作初步尝试。
       《温病条辨》系清代吴鞠通所著,是吴氏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于1798年著成的。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完善了温病病证的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的和实用价值[1],因此,自成书之后,研究《温病条辨》的医学理论和学术价值的人成千上万,但涉足《温病条辨》逻辑思维方法的文献却只有寥寥数篇[2-4]。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笔者以为《温病条辨》的成书正是吴鞠通在逻辑思维上取得突破的完美体现,天才的逻辑思维是他站在温病学最高峰的基础。因此,笔者拟从逻辑思维角度探讨吴氏学说之规律,揭示吴鞠通著此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
       1“三焦辨证模型”的创立过程思维的应用
       吴鞠通经长期临床实践,创立了“三焦辨证”之温病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以三焦脏腑辨证为经,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辨证模型,“凡例”第8条云:“《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为对待,有一纵一横之妙”。由此可见“三焦辨证”乃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系统,它的创立也如伤寒之六经模型创立经历了逻辑思维的八大转化:摄取现象,占用大量临床资料,却难以融入固有的理论体系;设想求异,建立新体系;排出放弃,搁置特殊材料;构建成型,新知融入;修改适应,调整各种框架,镶嵌内容;储备积累,不断的临床充实;运用验证,指导临床[5]。它辨证的纵横交错也正体现了吴鞠通辨证思维的严密和全面。
       2《温病条辨》行书中应用的逻辑思维
       《温病条辨》在写作体裁上采取了“自条自辨”的写作方法,通俗易懂。而在通俗的条文中却蕴含了各式各样的逻辑方法,笔者将以条文本身为出发点,聊借数笔对条文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分析。
       2.1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方式[6]。它代表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区别事物,做出相关判断推理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吴氏应用这种思维方式,阐述了各种温病本质特性,为其辨证论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卷首指出“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编首揭诸温之大纲”,上焦篇条文1即指出: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毒、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如此分类,即让我们对温病的范围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接着,为了更深入探讨各类温病,吴氏逐一对各温病进行定义,如:“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等,从季节、主气病邪等特性对各温病进行概念,让我们能够根据各温病的本质特性进行区分。再如“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明确指出温疫的特点就在于其流行性。
       2.2命题命题指每一个具有真假意义的语句[6]。命题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思维对象属性进行肯定或否定判断的思维形式。《温病条辨》中运用了多种的命题方法:①性质命题:性质命题是人们对思维对象的性质直接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命题[7]。如上焦篇条文15“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太阴温病,一片热象而不渴的直接判断是:热在营中。②关系命题:关系命题就是表断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命题[7]。如:上焦篇条文7:“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太阴温病出现的脉浮洪,舌黄,渴甚等症状以及白虎汤与白虎汤证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③联言命题:联言命题就是断定多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命题[7]。如中焦篇条文41:“暑温蔓延三焦,……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治疗暑温蔓延三焦,出现的神识不清,需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两方前后搭配尚能行之有效。④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就是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复合命题[7]。如上焦篇条文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可见太阴温热病初起,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恶寒与不恶寒。⑤假言命题:假言命题就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的存在是另一事物存在的条件的复合命题[7]。如:上焦篇条文16:“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不汗者,必发斑疹……发斑者,发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被人参主之……”,太阴温病发汗后发斑是用发斑汤的前提,发疹是用银翘散加减的条件。
       2.3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把一般性的知识应用到特殊场合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6]。书中应用的逻辑推理有:①三段论: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经典。其是从两个性质判断的前提,借助其中所包含的一个共同项(即“中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形式[6]。如上焦篇条文3: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上焦条文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条文5:太阴温病,恶风寒者,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因此推理出:太阴温病,总上条所举而言,即是说太阴温病包括了上条所说的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几种温病。明显看出,《温病条辨》中运用的推出太阴温病包含了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的思维完全符合“三段论”思维结构,以此观察,书中用来推导某某证的方法当属“三段论”。②选言推理:选言推理是前提或结论为选言判断的推理。它是根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7]如上焦篇条文16:“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浑谵语。”他首先指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而误汗后,太阴温病转归必为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汗不出或汗出过多,即太阴温病误汗,不是出现汗不出就是汗出过多的情况。这种对误汗后转归必为几种情况中的一种的逻辑方法是典型的选言推理方法。③假言推理:假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是假言判断,并且根据假言判断前后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演得出结论的推理[7]。如上焦篇43:“……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此句针对上焦湿温、寒温假设了三类误治“汗之、下之、润之”,随后推理出此三种误治会产生的相应转归:神昏耳聋甚则目暝欲言;洞泻和病深不解,如此假设,再推理,我们对上焦湿温、寒温的禁忌治法也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2.4类比法也称为类比推理,就是根据所观察的两个或两类事物有若干相同属性,推理出它们还可能有其他属性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6]。类比推理具有启发认识和指导创造发明的作用,科学上的许多理论最初都是通过类推启发提出的,许多重大的发现也是通过类推取得成果的[2]。中医探索和论证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规律也广泛地运用了这一方法,称之为取象比类。如清宫汤方论中以宫城类比膻中,以药心类比人体的心。“此咸寒甘苦法,清膻中之方也。谓之清宫者,以膻中为心之宫城也……犀角灵异味咸,辟秽解毒,所谓灵犀一点通,……莲心甘苦咸,倒生根,由心走肾,连翘象心;心能退心热……”,都是把不同方面具有相同特点跟相同特性的东西联系起来的理论方法。
       2.5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思维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因素来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6]。如《温病条辨》温病大纲第一条:“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又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从纵的方面把温病分成9种,从而把温病这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抽象出来,分割开来,揭示出其本质。综合就是在思维过程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进行考察的一种逻辑方法[7]。综合体现了事物在单一、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反映的本质,如手太阴温病,手厥阴温病组成上焦温病,阳明温病为中焦病篇,足少阴及足厥阴又构成了下焦温病。上、中、下三焦温病统称为温病。通过这种分析与综合,《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九种温病为目的理论体系便形成了。
       2.6比较法比较是分析和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异同点的逻辑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6]。《温病条辨》运用这一方法阐述温病与伤寒的异同。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自注中说: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上而下,始足太阳。……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此两句就发病部位对温病与伤寒进行了比较;再如“……伤寒为阴邪,虽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方来,乃残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此句则以病性及病候对温病与伤寒进行了比较。如此比较一番,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也就一目了然了。此外,《温病条辨》还包含了比较法的两个分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这种对比较法则的进一步应用,使被比较事物的区别显示得更加清晰,给人以更深刻的认识。
       ①同中求异:比较法认为有些事物虽然具有相同的本质,但在数量还是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也需要将它们区分开来,于是就需要运用同中求异的方法。温病各阶段的不同证侯的区别,就属于这种情况。如阳明发黄证型的区分,“阳明温病,不甚渴,腹不满,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必发黄,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与“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可见栀子柏皮汤与茵陈蒿汤证之本质都属阳明温病,二者之异处在于栀子柏皮汤证“不甚渴,腹不满”而茵陈蒿汤证则“渴欲饮水,腹满”,吴鞠通对二者区别缘由之解释以及二证治则也以比较法进行,他指出栀子柏皮汤证乃“胃不甚实”,故“不可下”,而茵陈蒿汤证则“胃家已实而黄不得退,热不得越”,故“从事于下趋大小便也”。吴鞠通这种对一类证的不同分证进行的比较论述的方法,让我们对病证的更加深入,对临床类似证之鉴别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异中求同:很多现象,表面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它们存在着共同的本质、原因或本源,此时,就必须运用异中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如:上焦篇对暑温、伏暑、湿温的论述。从证候上看:暑温“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伏暑“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数”;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从发病季节上看:暑温发于夏季,湿温多在长夏,伏暑则在秋冬。由此可见暑温、伏暑、湿温无论从证候还是发病季节都存在差异,然追究三者的病机,却都是湿热郁阻,因此吴氏于上焦篇特别以条文42重点指出三者病机:“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而治法上指出:“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张氏此种异中求同的方法为治疗三种温病的异病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避免了论述文字上不必要的重复[2]。
       2.7模拟法模拟法是指为了研究某事物或现象(原型)的性质特征,先建立一个模拟原型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试验来推断发现的原型规律性知识[6]。通常是以较简单的过程来模拟较复杂的过程,以较小规模的实验来模拟较大的现象,可以简化事物发展的复杂过程,从中发现研究对象的规律,《温病条辨》治法论中“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其中,用“将”、“相”分别模拟了外感及内伤的治法,用“羽”、“衡”即“权”模拟了三焦的治法,反映出其组方及用药特点。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的逻辑方法应用可谓经典。他对温病的论述的那种清晰的思路足以让现代诸位大医汗颜。笔者以上已经对吴氏运用之逻辑思维进行了一番论述,但是在此还必须指出,《温病条辨》诸多条文并非只对单一的逻辑方式进行讨论,而通常是多种逻辑方式的互相穿插运用,如上2.1性质命题的论述“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实际上是命题逻辑的大类属中性质命题与关系命题的综合,此句不仅表示太阴温病出现一片热象,但不渴的性质判断是热在营中,而且还表示出现热在营中的寸脉大,舌绛而干,但不渴的症状与清营汤去黄连证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次,如1.2.5假言命题的描述“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不汗者,必发斑疹……发斑者,发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被人参主之……”实际上涉及到两大类逻辑思维:命题和演绎推理的综合应用。文中有很多这种不同逻辑思维方法综合应用的例子,在此也就不一一列举。而为了明了起见,于是笔者在上文就选用典型的例子分别对单一的各种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其中不免有失偏颇之处,望同道赐教。
       3结语
       《温病条辨》显示了吴鞠通天才的逻辑思维,《温病条辨》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朴素模拟逻辑的相结合早已突破了中医传统形象类比思维的局限,体现了现代先进的思维逻辑特色。显然,吴鞠通在温病学上的成就这种严密、清晰的天才逻辑思维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吴鞠通天才的逻辑思维是对温病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础。吴鞠通研究温病的逻辑思维,应该对我们新一代中医研究者有所启发:或许,从逻辑思维角度出发,解读我们的中医经典,发扬中医经典要旨,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是一条很有前瞻性的途径。而对于我们这些中医学生,更应该细心领悟吴氏天才的逻辑思维,学习他的思维方式,而去培养自身严密、系统的临床辨证思维,为成为一代名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复兴尽一份微薄之力打下伏笔。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