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发展的贡献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中医药在线     作者:潘桂娟 金香兰

       

       提要:《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奠基作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以张仲景痰饮为基础,进而将痰与饮分别加以论述,首创痰病学说;②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③揭示了痰病“其候非一”的特点,列举了各种因痰而病的临床表现;④指出了因病生痰、因痰致病是痰病错综复杂的主要病因病机特点。因此该书是中医痰病学术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诸病源候论》(50卷),由隋·巢元方奉敕主持编纂,成书于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临床各科诸病证候及其病因病机的专书。书中汇粹众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较之前代,多有建树;不仅将当时的医学理论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亦不失其可资借鉴取法的科学价值。笔者考析书中“痰饮病诸候”及其它各病候中有关内容,深感此书实为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奠基之作。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痰饮分论 首创痰病学说
       从现存文献来看,中医学论痰饮,始于东汉之未。张仲景所著《金匾要略》一书中,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篇中称痰饮、溢饮、支饮、悬饮为“四饮”,此外尚论及留饮、伏饮之证。综观全篇所述,实属水饮为患,对痰病尚无专论。其后,于魏晋间成书的《名医别录》,是隋朝以前唯一较多地提及痰病的一部文献。书中简要记载了朴硝、茯苓细辛柴胡等20余种药物,治疗“停痰痞满”、“腹中痰实结搏”、“膈中痰水”、“胸中痰癖”、“心下结痰痞气”、“痰冷”、“痰热”、“痰满”等病变的功效。其次,晋葛洪所撰的《肘后备急方》卷四“治胸膈上痰饮诸方”中,载录了治疗痰厥头痛的若干首方剂。由上可以看出,魏晋时代的医家,对痰病的病位、寒热属性、临床特征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积累了一定的用药经验,但在理论上尚无明确的论述。至于隋以前的其它医药学文献中,除或多或少地引录张仲景的痰饮之说外,极少见到有关痰病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一书,以张仲景的痰饮之说为基础,吸收魏晋医家对痰病的新认识,立足于《内经》以来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和辨证原则,对各种因痰饮而致的病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总结,创造性地将痰和饮分别加以论述,为中医痰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痰饮病诸候”共16论。其中包括:痰饮合论2候,即痰饮候、痰饮食不消候;痰病专论5候,即热痰候、冷痰候、痰结实候、隔痰风厥头痛候,诸痰候;饮病专论9候,即流饮候、流饮宿食候、留饮候、留饮宿食候、癖饮候、诸饮候、支饮候、溢饮候、悬饮候。关于痰病,除上述热痰、冷痰等5候外,书中其它病候中还论及了痰癖候、饮酒人瘀癖菹痰候、虚劳痰饮候、解散痰解候、妇人杂病痰候、妇人妊娠痰候、小儿杂病痰候等多种痰病证候。其对痰病诸候,详述病症、审辨病因、推求病机,为后世医家论治痰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纲犁领 论列痰病诸候
       《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中,分别论述了热痰,冷痰、痰结实、隔痰风厥等证候类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这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
       其“热痰候”谓:“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而生也。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博,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其“冷痰候”谓:“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隔之间,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饮食也。”其“痰结实候”谓:“此由痰水积聚在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其“膈痰风厥头痛候”谓:“膈痰者,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若手足寒冷至节即死。”上述痰病的证候类型,是巢氏立足于寒热虚实的辨证原则,加之以病因、病机、病位的分析,以及临床表现的特征而划分的。虽然尚不够全面,但其提纲挚领,规范证型,实开后世医家研究痰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与方法之先河。
       精究详审 揭示痰生诸病
       中医学有“百病皆生于痰”的说法,医家多认为此说首倡于元代医家王珪,实际上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已揭示了痰生诸病,其候非一的病变特点。书中“痰饮病诸候”有“诸痰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这就明确指出了痰积体内,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具有“诸候非一”的复杂性。从全书各病候中有关痰的病变来看,更可看出这一点。如:热痰结聚上焦,则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热痰候);冷痰结聚中焦,则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饮食(冷痰候);痰水与冷热之气搏结于胸府,则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痰结实候);隔间之痰与风痰互结,上冲于头,则头痛(隔痰风厥头痛候);疾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则胁肋时时作痛(痰癖候);饮酒之人病痰,则呕吐宿水,色如菹汁、豆汁,其味酸苦(饮酒人瘀痹疽痰候);服散之人病痰,则胸隔痞满,头眩痛,心胁结急,甚则目无所见而疼痛(解散痰癖候、解散目无所见目疼候);虚热客于上焦而胸隔生痰实,则口苦舌干(客热候);肺病胸隔痰满,则喘息不调,咽喉如有水鸡之呜也(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痰气搏击于咽喉,则喉间呀呷有声,随嗽动息(呷嗽候);上焦停痰并脾胃虚冷,则谷不消,胀满而气逆,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噫醋候);风客皮肤,痰渍腑脏,则人面皮上,或有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也;风邪挟痰,乘于脏腑,上及于目,则目生肤翳,或目生内障,或目赤痛,或目茫茫,或目生珠管状物,甚则目珠脱出(目肤翳候、目青盲候、目茫茫候、目珠管候,目珠子脱出候);胸膈痰气搏结,逆上咽喉,则咽中如炙肉脔(咽中如炙肉脔喉):妇人妊娠痰聚,则妨害饮食、心痛、呕吐、心烦(妊娠恶阻候、妊娠心痛候、妊娠子烦候);小儿风邪外客,痰渍腑脏,则寒热往来,腹痛,胸胁心腹烦热而满,大便难,小便涩,食不消,虽能食而不生肌肉(小儿寒热往来候、寒热往来五脏烦满候,寒热往来腹痛候、寒热结实候、寒热往来食不消候、寒热往来食不生肌肉候);小儿喂养不当,痰聚胸膈,则饮乳不下,吐涎沫,甚者壮热不止,继发惊痈(小儿痰候)等等。以上各种因痰而致的病变,较之元代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所述痰症,更为临床所常见,对后世医家的痰病诊疗更具指导意义。
       辩证求本阐发痰病病源
       《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及有关病候中,对痰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建立了中医有关痰病最早的病因病机学说。其中又始终贯穿着因病生痰,因痰致病这一病理观,亦即今人所云痰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子。
       关于痰这一病理产物的形成,《诸病源候论》认为,是饮食不节、将适失宜、外邪干犯。血脉壅塞、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相互作用,以致人体水液运化失常,饮邪积聚不消的结果。其云:“服散而饮过度,将适失宜,衣厚食温,则饮结成痰痹”(解散病诸候);“将适失宜,饮食乘度,隔内生热痰”(解散病诸候);“小儿欢乳,因冷热不调,停积胸隔之间,结聚成痰,”(小儿痰候)。如是言饮食不节,将适失宜而生痰。其又云:“痰水积聚在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痰饮病诸候);“痰水在于胸隔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上逆,上与风痰相结(痰饮病诸候),是言外邪干犯而生痰。其还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痰饮病诸候),是言血行郁阻而生痰。其再云:“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隔之间”(痰饮病诸候),是言脏腑功能失调而生痰。
       关于痰这一致病因子导致人体诸种病变的机理,《诸病源候论》基本是着眼于外邪内痰相挟为患,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痰阻气机下利等方面加以论述的。其云:“风邪痰气,乘于腑脏,脏腑之气虚实不调,故气冲于目”(目病诸候);“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腑脏,”(面体病诸候)。是言外邪内痰相挟为患。其又云:“胸隔痰饮渍于五脏,则令目眩头痛也”(妇人杂病诸候调);“脏内客热,与胸膈痰饮相搏;熏渍干肝,肝热气冲发于目,故令目赤痛也,甚则生翳”(小儿杂病诸候),是言痰结致脏腑功能失调。其还云:“风邪外客于皮肤,内而痰饮渍于腑脏,血气不和,与阴阳交争,故寒热往来”(小儿杂病诸候):“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痰饮病诸候)。是言痰结而致阴阳气血失和。其再云:“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气病诸候);“胸隔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妇人杂病诸候)。是言痰阻而气机不利。
       以上仅例举《诸病源候论》由痰病病因病机学说之大要,于此不难看出其已具中医痰病理论之雏形。
       综上所述,《诸病源候论》首创痰病学说,胪列痰病诸候,揭示痰生百病,阐发痰病病机,对中医痰病学大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所创立的痰病学说,为舌世医家研究痰病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医痰病学大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