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唐代《小品方》为何列为医家必读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小品方》是晋代名医陈延之所撰写的一部方书,它精湛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对中医学术发展有重要影响,曾享盛誉于唐代。
       宋高保衡等在受朝庭诏命编纂、整理古医籍时说:“臣尝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方》。张仲景书今尚存于世,得以迹其以为法,莫不有起死之功焉。以类推之,则《小品方》亦仲景之比也,常痛其遗逸无余”。(《校正备急千金要方后序》)可见,《小品方》在唐代医界很有学术权威性,能与被后人尊之为经典的《伤寒论》比肩,成为业医者的必修课程。唐代学者孙思邈和王焘在《千金方》、《外台秘要》中,皆撷取了《小品方》的学术精华。《小品方》又流传到国外而引起专家们的重视,日人丹波康赖于公元982年所编撰的《医心方》、朝鲜金礼蒙等于公元1443年所纂辑的《医方类聚》,也都载述了《小品方》中不少珍贵的医学资料。 令人费解的是,曾经煊赫一时的《小品方》,到了宋代却已亡佚而不传。北宋中叶,高保衡等作为官方的古医籍整理机构,竟也无法找到它的一个完整的本子了,故有“痛其遗逸无余”之叹。
       《小品方》的内容到底如何?成书于什么时代?历来是医家们欲解而不能的千古之谜。
       按《隋志》载,其书凡十二卷。近悉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有《经方小品》古本残卷,昭和六十一年一月,小曾户洋氏将该本目录公诸学术界,其编次大致是:卷一至卷六为用药、制药法及内科诸病证的治方,卷七、卷八为妇、幼科病证的治方,卷九为服寒食散后诸证治方,卷十为外、伤科治方,卷十一专述本草药性,卷十二为针灸要穴。这为我们研究《小品方》提供了方便。至于《小品方》的具体学术内容,则幸赖《千金方》、《外台秘要》和《医心方》的存在,才使我们今日得以窥其精萃之一隅,根据这些有限的资料,大致可归结出《小品方》的几个学术内容和特点:
       一、重视急重症的救治 中医在古代必须熟谙各种重危急症的抢救,临床任务远胜于今日中医门诊,这在《小品方》中也充分地反映了出来。对于溺死、自溢、误吞毒物、服毒、火烫伤等危急症,陈延之积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如疗溺死方有“屈死人两脚著人肩上,以死人背向生人背,负持走,吐出水便活”(《外台秘要》卷二十八)一法,应该说这种急救方法在当时是切实而有效。药物救治则更具学术价值,如疗伤寒、温病之瘀血内结者,陈延之主用芍药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皮),疗效卓著,此方后被《千金方》转引而更名为犀角地黄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成为千古不朽的名方,又如治疗中风,《小品方》倡用小续命汤,迄今仍被医界奉为治疗外中风之圭臬。
       又如对外感热性病的救治,陈氏重视探索其病之原,他不循旧轨,强调“伤寒、天行温疫为异气”,具体分别了伤寒、温病、暑病、时行病的不同发病情况,是为后世温病学家们所阐发的病原学说之嚆矢。
       二、治疗力求简、廉、效 古人用药,每多选珍贵难觅之品,影响了实际治疗。有识之士如葛洪、陈延之等对此十分反感,主张用药须价廉、易得而实效。在现存的《小品方》中,药味大抵简当,单味的也不少。如疗吐血,主用蘘荷根一味,捣绞取汁一、二升;又如治泌尿道结石症的“治淋神方”,取车前子一味大量服之。经过临床的反复验证,这些经验都是令人信服的。在针灸治疗取穴方面,他总结有近道、远道二法:“头病即灸头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胁亦然,是以病其处,即灸其穴,故言有病者可灸,此为近道法也。远道针灸法,头病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胫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处病而灸其穴,故言无病不可灸也。”(《医心方》卷二引)所谓近道法,即孙思邈发挥之为“阿是穴”者。凡此诸法方便易行,非常适才合于山居僻野者的救疗所需,倍受后人注目。《小品方》的这种尚实精神,显然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三、注重妇科疾患《小品方》卷七为妇科证治专卷,其中不少见解和治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如陈氏强调妇女晚婚有益于固护肾气,并以此作为预防妇科疾病之前提:“古时妇人病易治者,嫁晚肾气立,少病,不甚有伤故也,今时嫁早,肾根未立而产,伤肾故也,是以今世少妇有病,必难治也。早嫁早经产,虽无病亦夭也。”(《医心方》卷二十一引)这种见解在晋代是难能可贵的,元代养阴名家朱震亨,力主晚婚、节护,亦其余绪。尤引人瞩目的是陈氏在当时已在探索中止妊娠,《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载其妊娠欲去胎方:“妊娠欲去之、并断产方:栝蒌、桂心各三两,豉一升。”晚近妇产科临床以天花粉(栝蒌根)引产成功,并展开专题研究,足证陈氏之说是经过了反复的实践而得出的经验总结,决非面壁虚构之辞。诸如此类的学验颇不少,值得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正由于《小品方》具有这些熠熠生辉的特色,故能在魏晋以降的众多的方书中独占鳌头,得到“张仲景、《集验》、《小品》最为名家”(《校正外台秘要•孙兆序》)的美称,唐政府把它列为医者的必读书籍,原由也在这里。
       《小品方》到底成书于何时?历来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谓西晋,有称晋代,更有人统称为六朝,这是学术界关注的另一问题。陈氏事迹,正史不载,裨史杂记亦未之见,给研究带来了困难。其实,按现存的《小品方》资料,仔细分析,大致确定其生活在东晋比较合理,理由有二:
       《小品方》中载有治疗脚气病的较为详细的论治内容,如论述其证说:“或见食呕吐,僧闻食臭,或有腹内痛兼下,或胸中冲悸……或喜举体转筋,或两脚微肿,或直痹,或膝至脚不仁,时缓纵不随。(《医心方》卷八引)这是作者业经反复观察和治疗此病后才获得的认识。然而,脚气病的发生和流行当在西晋南渡之后,当时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世家望族,为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随晋室相率南迁,徙居到了皖、赣、苏、浙、闵、粤一带,由于饮食失调,水土不服,导致了脚气的发生。初病者常常不自觉,及发现自己的一些症状与别人一样时,方知自己生的是脚气病,正如《小品方》所说:“风毒中人,多不即觉,或因众病乃觉也。”(《医心方》卷八引)从众病脚气的这一史料事实来看,《小品方》之撰写当在晋室南渡之后,此其一。
       其二,据宋高保衡、林亿等考证,齐、梁间陶宏景编辑《肘后百一方》时,已将《小品方》的一些内容收录在其中,而陶氏书是在“太岁庚辰”(公元500 年)定的稿,说明南朝齐前《小品方》早已盛行于医界。又《小品方》在治疗下利方中曾说:“江夏太守以此法治。”按史载东晋自元帝至安帝(公元 317-418年)皆在江夏设郡,置太守职,迨宋武帝(公元420-422年在位)后即变制江夏太守为江夏王,以分封子孙,而《小品方》之说是陈氏以这种方法治愈了江夏太守的病。这二条资料又证明《小品方》的撰写当在南朝宋、齐之前。
       晋室南渡之后,南朝宋、齐之前,那么其书之出于东晋也就没有疑义了。
       晚近中外学者对《小品方》的研究犹方兴未艾,但是如果没有以古本《小品方》全文为依据,终难以得其窾要,所以我们同时又寄希望于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年风靡一时广为流传的《小品方》,幸存一部于地下是完全有可能的,如能重新出土,则其全部学术奥秘自可大白于天下,《小品方》之所以得到唐政府高度重视的不解之谜,亦当随之而被彻底揭开了。
       【出处】《中医学三百题》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作者】潘华信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