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我所知道的秦伯未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文汇报     作者:躲斋

       

       冯其庸先生因“现在竟有人提出要取消中医”而不禁想起许多往事,其中有北京八大名医之一的秦伯未,从而执笔写了《施叔范和秦伯未》一文,刊于今年1月21日《文汇报•笔会》。文中详述秦老为冯治病的经过,使冯“既感且佩”,并“真正感到中医是有很深的医道的,是祖国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此与秦老建立了友谊。”但未涉及秦老早年维护和革新中医的往事,只是以钦敬之情写到了“秦老不仅精于医道,而且还精于书画鉴定……特别精研赵之谦。”同时又以沉痛之笔叙述了“由于书画鉴定,邓拓同志常去找他……秦老因邓拓的关系被造反派抓去批斗……竟因批斗终于去世了。”读到此,我的心为之一沉!我只知道秦伯未先生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并惑于先生为寿不长,以至有“生死有命,非关医也”之想,哪里想到秦老原来也是死于非命!
       不久,在2月12日“笔会”上,又得读唐介白《追忆秦伯未》一文,并见到了秦老的书法扇面,更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与秦伯未先生生前未谋一面,不敢谬托知己。所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识秦先生的堂弟秦之仁。之仁先生小伯未九岁,号易安,是位书法、篆刻名家,为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青睐,名噪东瀛。是之仁老与我谈及其堂兄,使我得读伯未先生的诗集、印谱并及医学著作。而且又从秦伯未的学生杨永钊的回忆得悉,秦老在二十年代末为维护中医所作的抗争,以及他为建设新中医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又有幸在书家过大江先生处得见他收藏的秦伯未所作扇面,诗、书、画、印皆出秦老之手,尝鼎一脔,从中可以窥见先生在这四方面的造诣。
       伯未先生原名之济,字伯未,号谦斋,以字行。他的远祖是宋代词人秦观。宋末,秦观的六世孙为避兵乱而迁沪渎,于是上海有秦氏一系。伯未是秦观的第27世孙,生于上海陈行乡。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和中医理论研究,旁及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人称“五绝”。而这,系受他祖父影响。伯未的祖父名又词,字笛桥,精于医道,二十年如一日。性又风雅,诗近渔洋,词步梦窗,书法娟秀,画学南田,篆刻取法宣和,不落浙徽窠臼,是位多才多艺的潇洒出尘人物。伯未的父亲锡祺,精通儒学,也通医道。因此,伯未自幼在父祖的良好教育之下,既酷爱文艺,又热衷医理。在松江省立三中毕业以后,即考入名医丁甘仁创设的中医专门学校,并以第二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924年,他任江苏中医联合会编辑,开始整理校订医学古籍和著述,最著名的为《秦氏内经学》六卷,《内经类证》一卷和《读内经记》一卷,人称“秦内经”。1928年,与杭州王一仁、苏州王慎轩共同创办中国医学院于上海,任教席。先后受业弟子不下三千。
       1929年,医学界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有西医余岩等人向国民政府提出一项提案,谓中医“理论空洞玄虚,诊断无可靠依据,治法无一定标准”,“有碍保障人民健康”,建议取消中医。当局也拟采取措施,决议接受这一提案。上海中医界闻讯,大为震惊,立即通电全国,发表宣言,于3月17日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医中药代表会议,群起抗争。秦伯未当时站在抗争的最前列,大声疾呼“抢救祖国遗产”,并被推为赴(南)京请愿团的五人代表之一。国民政府见中医界群情激愤,只得收回成命,撤销决议。为纪念这一事件,后来中医界定3月17日为“国医节”。
       但伯未先生并不囿于传统,因循守旧,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够直面中医的不足之处,锐意革新。1930年,他发起创办“新中医社”,主编《中医世界》月刊;同时又创建“中医指导社”,指导交流学术,解答疑难,开中医函授之先河,对推广中医和改革中医起了积极作用。1938年,又刊行《中医疗养专刊》,将中医医药教育推向社会。此外,他为整理发扬中医学术,特地创办“中医书局”,专事出版医籍,并编纂《国医小丛书》。经该局校对整理出版的古代经典医籍以及近代新著,不下数千种。
       同时,秦伯未自己也勤于著述。他治学严谨,医理独到,且善于总结,著作等身。他的“秦内经”三种,被医界誉为“铁锥”,意为可锥开中国医学宝库的大门。他的《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温热类编》《谦斋医学讲稿》《清代名医医案菁华》等六十余种著述,早被公认为医林之宝。
       建国以后,他被调至京,曾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员,《药典》编委,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以及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但是我之于伯未先生,非在医学,而在其诗、书、画、印。对于医学,我全属门外。因性好艺术,遂与之仁先生相交,从而得以走近伯未。关于这,之仁先生谈起他的堂兄时,不胜感慨地叹赏他的才华,说:“之济长我九岁,但聪慧勤奋,远出于我们同辈之上。他不但在医学上有独到见解,成就杰出;而且诗词、书画、金石都高人一等,功底厚,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面目,比专业书画家都胜一筹。我虽然从事书法、篆刻,却不及他。”这固然是之仁先生的谦词,但细读秦伯未《谦斋诗词集》;《谦斋自刻印》,的确如之仁所云,既见功力,又有个性。足以佐证的是过大江先生所藏的一幅扇面。这幅扇面创作于1944年,画的是一株秋葵,看来随意点染,然设色淡雅,布局稳健,用笔写中寓工,颇见功力。最主要的是没一点儿匠气,完全是文人画的清雅。上题其自作一诗:“不关世事乱如麻,菀菀幽怀兀自嗟。省识伤春情太重,而今祗爱写秋花。”那慨于世事、无可奈何的悲凉情怀,抒写得含蓄而又深挚。书法则活泼灵动,是赵 叔的魏碑笔势,正与冯其庸先生所云秦老精研赵之谦相契合。又有篆刻两方:“无所为”、“伯未小技”,亦与赵的《二金蝶堂印谱》相近,然又融入黄牧甫平正之中见流动的风致。总之,虽然不过是一幅扇面,小品而已,但从中可见其造诣之不凡,难怪当年吴昌硕、柳亚子等与之唱和,而令我辈后学不胜仰慕。
       然斯人已逝,而今又有取消中医之声猖起,我不知先生于地下将作何感想,或当也将如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那样奋起呼喊于冥冥之中吧?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