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医经校诂拾零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训诂一、起于鼻之交輊中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輊中”,《甲乙》卷二第—上则作“起于鼻交輊中”,两者之别在于有无“之”字。后人或仍《灵枢》,如马莳、张介宾等;或从《甲乙》,如杨上善、王冰等。千余年来,各是其是,迄无定论。
       今考《灵枢》此“之”字实为“上”字之误,其理有三。
       一、《灵枢》原文当为“起于鼻,上交輊”。盖“輊”在“鼻”上,故云“上交”。如此不仅文通理顺,且比“交輊中”明确而义长。
       二、据《灵枢•经脉》文例,其十二经脉各“起于”的下句,凡有需要者均冠以“上、下”方位词,如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 ”、三焦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肝经“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等,足资佐证。
       三、由于“上”字手写行书与“之”字相似,传抄刻印易致形误,故古医籍中屡有所见。除本例外,可再举数例:《素问•针解》“所谓跗之者”新校正云:“按《骨空论》,跗之疑作跗上。”还有《素问•刺要论》“病有在毫毛腠理者”王冰注:“二者皆皮之可见者也”,《千金》卷二十九《用针略例》“此之一行有六穴 ”,等,其中“之”字显然均为“上”字之误。
       综上所述,可知《灵枢》乃因误字未经校改而费解,《甲乙》乃因费解疑为衍文而误删。此千古两误,从今可正。
       二、其民不衣而褐荐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西者……沙石之处……陵居而多风……其民不衣而褐荐。”历代注家对其末句的解释,很值得研究。兹择其主要者列下。
       隋唐•杨上善:“不衣者,不以绵为衣。”
       唐•王冰:“不衣丝绵,故曰不衣。褐,谓毛布也。荐,谓细草也。”
       明•马莳:“故斯民衣不用丝绵,而用毛布之褐、细草之荐。”
       明•张介宾:“不衣,不事服饰也。”
       清•张志聪:“不衣,不事服饰也。”
       现代•郭霭春:“不穿丝绵,多服用毛布和草席。”
       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在一“衣”字。释“衣”为“丝绵”,从未见其有此义项,可证始作俑者的毫无根据;释“衣”为“服饰”,虽已知前人之非而未盲从,可惜仍蹈其杜撰的复辙。
       然则此“衣”字究应如何作解,全句又如何贯通呢?
       其实,衣,古指上身之衣。《说文》云:“上曰‘衣’,下曰‘裳’”,可证。褐(hè,赫),兽毛或粗麻织制的大布和粗衣。荐(jiàn,建),垫褥;卧席。其民不衣而褐荐,意谓西部高原地区大陆性气候的日夜温差很大,当地居民常需日间脱去上衣以散热,而夜里却盖着毛麻织制的大布、粗衣,并铺上垫褥或卧席以御寒。
       三、至阴
       “至阴”作为腧穴名,乃众所周知。然在中医古籍中还有其他几种义项,则多被忽略。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阴中之至阴,脾也。”《金匮真言论》同;《阴阳系日月》亦云,“脾为阴中之至阴。”这是关于脾的阴阳属性及其程度的论述。在此基础上,“至阴”在使用中又陆续出现了一些新义。
       一、以“至阴”作“脾”的代称。如《素问•阴阳类论》云“二阳三阴至阴皆在”,这里所指,二阳为胃,三阴为肺,至阴为脾。王冰注“至阴,脾也”,可证。
       二、以“至阴”作“长夏”的代称。由于《素问•藏气法时论》有“脾主长夏”之说,故《痹论》即云“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这里用“至阴”代替“长夏”,改易为难,不利读者。
       三、以“季夏”作“至阴”的代称。《素问•縕论》“乘至阴则脾先受之”,《诸病源候论•縕嗽候》引作“乘季夏则脾受之”,此殆以“至阴”为误或恐人不解而改为“季夏”。“长夏”与“季夏”,所指均为阴历的六月。《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王冰注:“长夏,谓六月也。”其实,“长夏”是因阴历夏季六月的白昼长于四、五月而得名,“季夏”是因阴历六月为夏季的末月而得名,两者取义虽异,而所指则一,可谓殊途而同归。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