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不科学”能养生吗?“科学”才养生吗?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http://www.dfdaily.com/html/8755/2012/12/22/915625.shtml     作者:张其成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接受了一种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领域也有一个类似的观念叫“结构决定功能”,这个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就拿养生来说,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全都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是形体方面的问题,是关于具体脏器怎么调养的问题,能首先想到的手段也全都是物质化的,比如吃什么、喝什么,首先想从物质层面、形体层面来解决问题。
        我们这么关注形体层面的问题,按理说这些问题肯定都解决得很好了。
        事实如何呢?事实是,中国人现在确实都“富裕”了:中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为24%,其中成人为 30%,儿童青少年为12%。2亿人超重,6000多万人肥胖。城市儿童中每5个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而且,现在中国人的慢性非传染病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年轻化。
        回到我们每个人自身,政府组织专家编写了10条标志来判断健康与否:①精力充沛,②处事乐观,③善于休息,④应变能力强,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体重适当,⑦眼睛明亮,⑧牙齿清洁,⑨头发光洁,⑩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有弹性。大家自己对比一下,健康状况是不是令人满意。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现在的人都是撑死的,而不是饿死的。中国从弱小到强大,中国人从被称为“东亚病夫”到被“撑”出病来,只花了短短百年光景。以前国民身体素质差,是因为太饿了,现在国民身体素质差,却是因为太“撑”了,过犹不及。
        实际上,大舍才能大得,可人们往往难以做到,一旦做到了,那就是最大的智慧。养生也如此,做事情也如此。什么都要往回抓,最后往往抓不住。我们中国人早就总结出来了,有些事情是功到自然成,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的传统里有敬畏、信“福报”,认可很多情况是因缘,没有百分之百的概率。所以,人就能懂得放下,懂得舍去一些欲望,知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有了这个心态,你就知道怎么养生了。
        我们的身体健康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主要不是因为生活中物质资料匮乏,而是因为我们与生活物质资料的关系出了问题。就拿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来说,“你会吃东西吗?”其实折射了我们和食物的关系。对今天的养生来说,不在于你吃了什么,而在于你没吃什么。因为今天你想吃什么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相反,让你抵御美食诱惑而不吃什么却是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人类天生就喜欢脂肪等高热量食物,这个偏好和人类的基因有关,因为就在不远的几百年前,人类获得食物时需要耗费很多的能量,身体必须要学会储存能量,学会喜好高能量的食物。但是人类的科技发展太快,现在的我们不需要耗费那么多的能量就能获得大量的可口美味的食物,人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变化了。可是生物进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这种变化的速度,我们还拥有一个倾向于多多储存能量的身体。研究还发现,大多数人往往倾向于低估身边食物所含的能量,不知不觉中就吃进了比我们身体所需多出很多的食物,于是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健康问题接踵而来。
        那么,当我们把眼光往回看,我们发现中国的古人说养精有“五要”: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古语还说:“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这些人生智慧、经验总结或者生存态度,创立之初有多少“科学性”,又有多少是建立在“物质基础”分析之后的呢?如果这样要求,或许就太高估了古圣先贤,也高估了我们自己。尽管如此,依然不影响这些内容成为“智慧”,在某些方面,依然值得成为可提倡、可效仿的生活哲学。人的生命除了物质,应该可以有另一维度;养生遵循科学理性之外,也应该可以关怀人文。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