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医学非万能 解放健康讲坛专家道出医者心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孔同

美国医生特鲁多在墓志铭上的一句话,至今在全球广为流传,“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感慨而无奈地道出医者真谛,医学技术并非万能,心灵呵护熨帖人心。
        昨天,第18届解放健康讲坛上,特鲁多的这句话再次引起全场共鸣。医学并非万能,宽容看待医学的失败与遗憾,非但是对医学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治愈”理念不再永恒
        为什么有人会以为医学无所不能?演讲嘉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杨秉辉道出个中原委。现代医学在传染病时代“战功显赫”,一系列曾经致命的传染病,得到彻底根治,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这使得很多人误以为,所有的病都能够治好。
        但在传染病时代的“治愈性医学”,到了非传染病时代却突然“卡壳”。杨秉辉举例:糖尿病吃了药,血糖降下来,不代表病就治好了……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投入700多亿元治疗类似慢性病。但可惜的是,这些病医学无法治愈。专家说,“与疾病谱相呼应的,治愈性医学也正渐渐转为照护性医学,治愈不了就给予生理、心理乃至社会等多层次的照护,这便是医学的真谛,也就是说,医学是治病的,不是治命的。”
        没有治疗十全十美
        医学的局限性,导致无奈与遗憾常伴病人。演讲嘉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华克勤教授给观众讲了一个故事:曾有一名双胎输血综合征孕妇,腹中双胞胎共用一根血管进行血供。在最重要的关口,医生与病人一起选择,只能保全其中一个胎儿,牺牲了出现心源性疾病的另一个胎儿。艰难抉择背后,是病人对医生的理解,对医学的尊重。
        “医学不像数学,没有固定的公式。更何况,被人类所认知的疾病,不过是所有疾病中的‘冰山一角’。”华克勤说。疾病的复杂性、人体的差异性,直接构成了医疗的局限性。以巧克力囊肿为例,目前只能做“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才能彻底根治这样的疾病,而对年轻女性,选择保守的药物治疗或许更能保全她的生活质量。专家一再强调,在绝对的诊疗路径、相对的个体差异之间做选择,需要的是医患共同面对和商量,继而找到应对病魔的“最大公约数”。
        认知疾病尚有过程
        一样的疾病,为啥有的医生看得出、有的医生看不出?演讲嘉宾、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丁晓毅教授给出答复,人类认识疾病有个过程,医生同样如此。比如一个左髋部肿瘤病人,CT摄片显示的病灶大小、形态与X线显示的并不一样,核磁共振拍摄的结果,又与前两者有所不同,但3张片子涉及的却是同一名病人、同一个疾病。
        难道说技术越高明、疾病诊断就越方便?并非全都如此。丁晓毅解释,“疾病的特点不同,选择什么样的诊断技术、怎样的治疗方案,需要经验、技术、沟通等等,但即便都做得很好,仍可能出现偏差。归根结底,医学无法实现百分百的成功。”
        与会专家表示,在探索生命、呵护生命的过程中,医生无疑是主导,却也需要病家乃至全社会的理解与鼓励。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