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石印玉:治伤先识人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东方早报


        70岁的石印玉现在思考的最多的是石氏伤科的未来。身体周刊记者 徐晓林 图


        作为曙光医院前院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病专家,石印玉在继承石氏伤科“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的同时,也在思考着石氏伤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传承主要是理念的传承,以石氏伤科的“整体观”、“筋骨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治疗现代疾病,用传统理念和现代手段来找到病患信服的工具。
        石印玉
        1942年出生,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
        196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曾先后担任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曙光医院院长、上海中医研究院骨伤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现任国家新药审批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骨伤杂志》副主编、《中医骨伤》编委、《中医正骨》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雕梁画栋、青石地板,曙光医院石氏伤科的门诊部布置得古色古香,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在为病人做手法。虽然拥有最先进的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但这里依旧保留了中医特有的氛围。主持这里的就是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之一石印玉教授。
        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不少曾经名震上海滩的中医流派都已少声息了。而有着130年历史的石氏伤科却枝繁叶茂,一批传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将这一古老流派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伤科流派。
        作为曙光医院前院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病专家,石印玉在继承石氏伤科“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的同时,也在思考着石氏伤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在大环境变了,整个社会的医学语言都是西医的,完全拒绝现代先进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疾病的病谱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中医骨伤科以治伤为主,现在则以看病为主。因此,传承主要是理念的传承,以石氏伤科的‘整体观’、‘筋骨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治疗现代疾病,用传统理念和现代手段来找到大家信服的工具。”这位70岁仍活跃在临床一线的老人说。
        身体随时代而变
        石氏伤科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1880年石兰亭悬壶沪上至今,石氏伤科历经四代传人,一贯推崇“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思想,在治疗上突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基本治疗原则。石印玉则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的身体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他认为,对于骨伤科疾病要“了解全身,整体辨证”,“筋骨痹不独关注筋骨”,只有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基本状态和病情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首先是重视从整体上辨证,“治伤先识人”。第三代传人石筱山和石幼山都有治老人骨折,先理其虚,待虚损得复,始攻其淤的经典案例,而不是按通常所说的三期治疗,先攻、继和、后补。石印玉认为,三期治法中,后期是补,无虚不补,即要补必有虚。淤既得去,虚象渐现,唯补为要,这也是全身整体观的体现。现代骨伤科诊治病种以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为主体,患病人群是中老年,往往有多系统疾病同时存在,辨证必须综合其所有全身表现,全身与骨伤病兼顾,用八纲辨证框定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属阴属阳。而虚实夹杂,寒热并存又是当代病情病证的特点。
        另外,以往骨伤科就诊病人多为体力劳动者,由劳动损伤、感受风寒湿邪交杂而为病。因此,传统应用的活血固腰药如当归红花、川续断狗脊,以及相关的祛风药羌活独活等药多属性温之品。而如今患者以办公室人员居多,多为持续保持于某个体位,又少运动锻炼造成的筋骨劳损,与以往患者不同。
        同时,如今的患者,因工作紧张、压力重重、心绪操劳,故一方面劳损淤阻,日久而郁,淤郁而化热;另一方面,生活工作压力易致内火偏旺。相当数量的患者既表现出劳伤元气虚弱征象,又有淤热内伤阴分的表现。其疼痛特点,一是每于卧床休息后晨间起床时疼痛最重,活动后减轻;二是临床体检时有浅表、广泛、敏锐的压痛。亦可问及阴虚内热症状,如口干欲饮,饮而不多,尿色偏深,大便干结等,且舌质多偏红,脉见数。如此症象,内服宜入清热养阴药物为主。
        在整体辨证思想的指导下,石印玉推崇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施以不同之术。或以药物内服、外敷,或以手法整骨筋,或以针刺调畅经络,或以言语疏导心理,或指导锻炼,或饮食调节,凡此种种,体现了中医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说。
        专科亦是全科
        中医药学的治疗应体现整体观,顾及全身及骨伤科本病才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石印玉称之为“综观全身,兼及全科,综合治疗”。中医学临床有内、外、妇、儿、伤、眼、鼻喉、针、推等的分科,但各科医生首先应是一个全科医师,所谓“十三科一理贯之”。
        曙光医院骨伤科曾对前来就诊的患者做过一个不完全的调查,其中80.15%的患者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其他科的疾病,其中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胃病等。因此,石印玉认为骨伤科医师诊病的视野要广及全身而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伤病,治疗的方案方法也可由各科的经验中借鉴,变通化裁。
        就内服药而言,当代有相当多数病人愿选用成药,而伤科成药品种单调。石印玉拓展其他科制剂应用范围,如肝内科治疗慢性肝病的补肾冲剂(主要由仙灵脾、巴戟天、虎仗、黄芩桑寄生等药物组成,具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作用)以及中医外科治疗乳房病的小金丸(主要由人工麝香木鳖子、制草乌、枫香脂乳香没药五灵脂当归地龙等药物组成,具有散结消肿,化淤止痛的作用)等。
        这样,既能对骨伤疾病有治疗,又能对患者的其他科兼并疾患起治疗作用,避免了患者“吃药量多于吃饭”的尴尬局面。这是新的疾病状态下应用石氏伤科“调治兼邪”学说的延展。
        中西医的和谐年代
        谈起石氏伤科的130年历史,石印玉是再熟悉不过了,而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段很难得的黄金岁月,那时中西医之间的和谐氛围令人感慨。
        石氏伤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曾开过镖局的石兰亭不仅精通武术,更擅长医道。他融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于1880年悬壶上海,开创了石氏骨伤学派。第二代石晓山吸纳前贤之说,总结实践经验,充实发展了石氏学术内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骨伤诊疗方法,使石氏声名鹊起。第三代石筱山、石幼山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石氏骨伤学术,收徒授业,桃李满园,形成了一个有理论有实践的能体现中医特长的学术流派。
        回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石印玉说,“上世纪60年代之前,第三代传人石筱山、石幼山先生的时期,应该是石氏伤科最辉煌的时期。那时石氏伤科的诊所在上海新城隍庙(延中绿地黄陂路附近),(上世纪)50年代劳保制度实行后,石氏伤科也成为企业的劳保特约单位,一度病人非常多,常常每天要看400多人,最后不得不限300个号。那时的患者以企业工人为主,大部分都是急性损伤,腰肌劳损等伤病,有的是工友抬着进来的。”
        石印玉就出身于这样一个中医世家。作为石幼山先生的儿子,他自幼在家庭-诊所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伯父和父亲的接骨理伤技术。1956年他顺利考入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曙光医院骨伤科,自然而然地成为石氏伤科的第四代传人。
        追忆父辈,石印玉说,“父辈对我的最大的影响应该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工作的态度,自己开诊所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经常有经济困难的病人看病不收费,药还会免费给。在当下,我仍然这样认为,人家找你来看病,能解决的尽可能解决。曾经有一个病人身患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浑身骨头疼,要打一百多元一针的降钙素缓解骨头疼痛,可是这对夫妇没有钱,当时我们科的一个青年医生就给他们钱,没想到病人一个星期后真的来还钱了。”
        虽然是石家的后人,但是石印玉并不拘泥于家族的传统,他毕业后中西医并用,兼收各家之长,行变法且合宗。“那时候曙光医院骨科的老主任郭汾,手术技术高超。虽是西医出身,但吸收了很多中医的经验,开展了很多中西医结合研究,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用推拿法,手术后不用抗生素,而用中药术后方预防感染。在这种环境中,对中医的要求与西医是一样的,中医要懂西医的检测方法,因此了解西医的知识是客观的需求。”
        1958年,国家落实中医政策,医学界掀起了一股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上海市卫生局成立伤科研究所,西医专家对中医伤科作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如,中药为何能加速骨质愈合?小夹板固定从力学角度讲有何好处?这些科研课题极大地促进了中医骨伤科的现代化发展。
        这一时期,中西医之间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至今仍让石印玉感慨。“那时候人文环境很和谐,业务氛围很好,骨科与伤科、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很好,我的伯父石筱山与西医骨科大家叶衍庆教授也熟识。上世纪60年代末,我被派往瑞金医院骨科进修,师从著名的骨科专家过邦辅等。叶老经常到医院图书馆看资料,非常愿意跟青年医生交流,他看到我的时候还纳闷,你怎么也来学习西医?”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石印玉与石仰山、石鉴玉等其他第四代传人继承家学、兼收并蓄、力求创新,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把石氏伤科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石印玉以石氏伤科理论为指导,就现代常见病证颈腰椎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防治进行系列研究,在骨关节疾病、骨质疏松症、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和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石印玉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讲学和临诊。他先后获得973项目、863项目、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共14项,获部局级奖项18项;研制治疗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病的制剂,获得多项专利。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中药“芪骨胶囊”2009年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他还出版被称为石氏版的大学教材,在约半数中医院校中被采用;培养了一批掌握石氏伤科要义的学术骨干,辐射所及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以及美国等地。
        古老流派的发展
        现在,石印玉思考的最多的是,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石氏伤科的未来如何发展。
        他认为,首要的工作就是继续就石氏伤科的内涵做比较完整的归纳,形成学术思想指导下具体病证的学术见解和实践运作的学术经验的现代版本,以此作为这一流派学习和继承的基点。
        同时,还要总结和提高本流派特色技术的临床诊疗能力,比如老一辈用针刺治疗属伤筋范畴的急慢性病证很有疗效,结合中药内服外敷和适度手法,更易使症状消除而康复。
        第二,石氏伤科要有机地接纳现代医学的学术进展,互补长短,要在石氏伤科学术思想指导下确立常见病证的现代治疗原则和方法。他说,“主动接纳融入现代医学的成就是海派中医的一个特点。中医历史上有胡、番开头的中药是融入海外医药学的证明,近代更有阿司匹林与石膏汤的组合。骨折复位已从功能复位改变为要求影像学解剖复位,必要的手术是必需的,而在术后功能康复可以扬中医药之长;筋骨疾病的急性期疼痛用西药解痛见效较快,而同时或其后宜用中医药。”
        第三,要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在石氏伤科所体现中医意蕴中进行理论和临床优化的创新研究。
        石印玉举例说,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等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经过中医治疗后症状好了,但是影像学表现依旧有问题,从西医角度就很难区分病与非病。而中医学则以症而定病之有无,对这些病有症状时治疗有优势。
        “石氏伤科推崇‘十三科一理贯之’,这个‘理’是中医药识病之理,中医诊治的是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上面提到的疾病病名尚不能确切地说明令病人出现症状的确切原因。中医学将之归结为‘骨错缝,筋出槽’以致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呈现症状,侯气血顺畅贯通,筋骨复归其槽,即症状消失,临床痊愈。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使这一观点客观化甚至具象化,是使这个假说转化为科学真理的要点。”石印玉说。
        食用蛋白质过多,更易骨质疏松
        身体周刊: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没有预防的办法?
        石印玉:大家把骨质疏松说得太严重了,其实随着年龄增长,骨头含钙比例不可避免地降低, 骨质疏松是必然发生的。有数据统计,30岁是人体的骨密度高峰期,30岁以后骨密度就会逐年下降,30-40岁的女性骨密度一年降低0.7%~1.5%,40-50岁一年下降1.5%~3%。这样计算下来,60岁的女性骨密度下降24%,而国际上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是骨密度下降3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60多岁女性都下降22%以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
        老年人骨质有机成分减少,骨头变脆,容易骨折,这是一种退行性的病变,彻底根治是不可能的。有的患者不理解,我只能解释说,“如果把人体比作房子,你的房子旧了,会不舒服,也就是漏雨,我们的治疗只能解决漏雨的问题,不能把房子翻新。”
        用中医补肝肾、活血化淤的方法可以延缓骨头衰老,也可吃些山药、芝麻、虾皮、干果杏仁等食物。农村老太太骨质疏松发病率低,跟她们坚持劳动、晒太阳、吃得清淡有关。打太极拳的人骨质疏松也比较少。
        另外,食物蛋白质含量越高,对于钙的需求越高,更易带走骨头中的钙,因此建议老年人适当活动,多晒太阳、饮食清淡。
        身体周刊:现代人长期久坐,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上升,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石印玉:颈椎病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很多都是电脑用得多导致的,或者躺着看电视等不良姿势,导致头颈和腰部过曲,长期也会导致颈椎病。预防颈椎病首先要改掉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的习惯,办公室人群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做这个动作:用双手支撑椅子站直,头往后伸,一小时做三分钟,可以缓解长期久坐对颈椎的压迫。
        对于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有手法、针灸、药物治疗,外国也有物理治疗、理疗锻炼等非手术治疗方法,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现在开刀的比例很大。目前,西医骨科对于什么情况需要开刀,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有调查显示,颈椎病真正需要手术的只有10%,腰椎间盘突出的比例更少。按照国际的标准,经过非正规手术治疗半年以上还影响生活工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才需要手术。而国外的研究发现,手术的恢复情况与非手术情况在一年后是一样的。
        骨科疾病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夹杂,治疗退行性疾病,一面要解决其虚,一面要解决其实。补虚的可以用黄芪30克、玫瑰花3克、红枣9克一起煮一小时,带到工作单位当水喝,长期服用可以补气养血、调节免疫、改善循环,降低血黏度,可作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折后期水肿等的日常保健方法。
        中老年气虚、血淤、肝肾不足,可用生三七、地鳖虫、全蝎蜈蚣各0.6克打粉,每天泡水服用,可以活血通络,加强气血循环,对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最养生的就是不养生
        “我的爱好广泛,对什么都很好奇,都想了解。”与人们印象中的老中医不同,石印玉一点也不保守,始终保持着一个年轻的心态,非常乐于接受现代的东西。
        他经常上网收发邮件,跟你熟悉以后还会转发一些很有意思的热帖,既有实用有趣的健康妙招、也有令人震撼的新闻事件,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文章。他还喜欢看电影、听音乐、看芭蕾舞,甚至是研究建筑设计,任何领域有意思的事物他都有兴趣去探索。
        石印玉的养生之道非常朴素——最养生的就是不养生。他不赞成在饮食上的刻意追求,饮食要讲究平衡,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吃得太多。“有的人认为吃黑木耳对改善循环好,每天早饭就是一碗黑木耳,这样时间长了肯定会有问题的。有的人有条件可以吃一点人参人参能够调节免疫,增加动力,但是吃得太多也会得人参综合征。”
        另外,他很注重适当的运动,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散步、走路,有时候走一段时间再坐车。他很赞同国医大师颜德馨的看法,即,人的衰老主要是因为淤血,因此抗衰老就要活血化淤,运动也是活血通络的一种方式。

黄芪  玫瑰花  红枣
        验方
        配伍:
        黄芪30克、玫瑰花3克、红枣9克。
        主治:
        长期服用可以补气养血、调节免疫、改善循环,降低血黏度,可作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折后期水肿等日常保健方法。
        蒋立冬 绘图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