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万病至简论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9e1ff0102v9rg.html

导致疾病也就四种气:寒热温凉——更简化,就只有寒热。天下万病,不过寒热两个病因!会治疗寒热,天下的病你就都可以治疗了。
        寒热是什么?是气。怎么把握它?
        1:它是无形的——也就是说你只能用思维去把握它,或者说,只用思维就可以把握它,就可以治病!不需要仪器,不需要实验室;不需要大把投资;死记硬背是读不好的!需要悟性!
        2:它有规律.很简单,就是升降沉浮——更简化,就只有升降。气热则上升,气冷则下降。这是生活中的物理学,不读书都知道。天下万病,不过升降两个病机!调理好升降,天下的病你就都可以治疗了。
        有热,有形的水化成无形的蒸汽上升,高空中遇冷,无形热气凝聚成有形的水,下降成雨。气的上升,雨的下降,形成气的流动——风。这个过程就叫气化。
        有形来自于无形,无形来自于热,热不足,无形又转化为有形。人体的阳气足够,无形之气盛于有形之体(骨肉血脉),则身轻健;阳气不足,有形之体盛于无形之气,则身重。病皆由无形之阳气衰,则体寒,而生诸有形之病物(痰,饮,肿瘤-又叫癌症,骨质增生,血脂,痘痘,色斑,痤疮,疤痕,湿疹,疱疹,病毒—包括艾滋,非典,乙肝----等等)化诸般万象,其由不过一:阳热之气虚。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万病之法,不是打预防针,打免疫疫苗,不是“杀”菌“灭”毒,不是“消”炎“降”火,更不是以毒“攻”毒——上天有好“生”之德!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阳,助阳,行阳刚之气,柄光明之胸怀,仁德之于心,好生之于念。而可无病无忧,体健身轻,欢乐怡年。
        究其质,三阳病讲升降,三阴病讲能量。
        太阳为不升(又叫“不开”),阳明为不降(又叫“不合”),少阳为不升不降(又叫“不枢”——不枢转的意思)。三阴病都是能量不足,区别在于病位:太阴在中焦脾胃(主消化吸收),少阴在下焦肾(主二便排毒),厥阴通行全身(主全身驱邪,收复失地,推陈出新,故名“将军之官”)。
        少阳是太阳阳明升降的枢纽,如门开合转动的轴。少阳不枢,则升降都有问题。所以,少阳之证,有病不升,有病不降。处小柴胡则不升可升,不降可降,故曰:调和。热则升,凉则降,欲调和,必寒热之药并处。故,少阳篇皆寒热并处之方为特点。
        临证所见,纯阳明病少见,纯太阳病易辩,大多数所谓“亚健康”人群,40岁以下,多见少阳不枢的升降病(手足心热,脸红,眠不安,多梦——相火不位证),尤以青壮年多见,熬夜是为病根!40岁以上方多见纯阴证。故,小柴胡化裁(相火不位证同时多伴见太阴虚寒证——舌体胖大水滑。究其故,熬夜上火,则消炎,降火,喝凉茶,重伤脾阳,而成外热里寒之证,故吾临证小柴胡必加干姜),可疗此年龄阶段大多数病症!
        所以,升降之方,至简为一方。经文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太阴病主方:理中汤,眼药在干姜;少阴病主方:四逆汤,眼药在附子;厥阴病主方:当归四逆汤,眼药在当归干姜附子,纯阳无阴,故知太阴少阴以行阳为主,当归阴阳具盛,正合厥阴肝之特点:体阴用阳。其体:主藏血,血库,阴盛;其用:将军,行至阳至刚之气。将军打仗,必有兵马粮草(有形为阴),还需谋略气魄(无形为阳),或曰,能量消耗必须有物质基础。故知,厥阴肝之用药,亦必阴阳并用,寒热并调——此与少阳(胆)之特点乃相辅相成,即所谓:肝胆相照!
          论少阴枢
        太阴制造能量输送到少阴储存,厥阴从少阴汲取能量以发挥功用。少阴就是一个能量的仓库,能量的中转站——这就是少阴“枢”的意思。在临床意义上,少阴枢就体现为能量的储存足不足,足则能枢,不枢就是不足之意。
        三七先生一剂当归四逆理中汤,包含了三阴能量方,实为精妙绝伦之处!40岁以上,起手当归四逆理中汤当尽所适,40岁以下,小柴胡姜附汤,可独挡天下!
        病升降,又病能量不足,即可以升降方配以能量方(如小柴胡配姜附),待方向调,转以能量方启生化之源,病可愈。
        此方在气的升降范围而论,然气的升降必须在有形物质基础【阴血】的基础上,故,此方应用前提是阴不虚,或者说,针对阳虚而言。
       
        或谓阳明病难道也可以此方论治?真正的阳气太过之阳明证临床实际很少见到,千难见一。所见上火大多是太阴不开阳明不降之相火不位,少数的是阴虚相对的阳气太过之上火,当以养阴为主佐以寒凉降阳。也轮不到白虎汤上阵。以阳常不足的原则,当以藏阳护阳为原则,用药宁可酸甘不用苦寒,故,当用阳明方的机会更少。
        具体用方用药拓展详见:《万病至简论——理法方论篇》
        谓小柴胡加姜附汤以偏概全之论,可休矣。
        病了——身体偏寒或者偏热 【偏寒则功能不足 偏热则功能过盛】
        药性——偏寒或者偏热
        治病——用药的偏性 纠正身体的偏性
        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方针——上热下寒 则治以:上寒下热之处方
        外热里寒 则治以:外寒里热之处方
       
        万事万法 寒热而已 悟得此法 治病养身之法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皆可信手拈来!
       
        万病至简,如此而已。
        脉诊至简论
        脉诊最简单 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简述六经病:
        太阳病——阳气上升发散不了的病;
        阳明病——阳气下降收敛不了的病;
        少阳病——阳气升降不协调的病;
        太阴病——能量吸收不了的病;
        少阴病——能量储存不了的病;
        厥阴病——能量发挥不了的病。
        导致疾病的原理有两方面:1 有形物质基础  2 无形功能【气】的运转
        有形物质基础有两个方面:1 导致疾病的垃圾 2 清洗垃圾的水【津液血液】
        无形功能【气】的运转也是两个:1 升  2 降
        一:物质基础
        1 导致疾病的垃圾 主要来自于饮食。肉味厚重属阴,多食肉体内垃圾就多。凡有形之病【肿瘤、痘痘、痤疮、痔疮,增生、结石】越吃肉病越重。有时候不是医生不高明处方不好,而是患者吃肉太多。所以,这类病,应该少吃最好不吃肉。疾病好的快慢取决于患者自己。
        在病理上,成形的垃圾形态有两种:痰湿,淤血。阳化气的原理,浓度较低的垃圾加热了直接就可以化解掉,但是郁结久了坚硬的痰淤就要用专门化解的药物来清理了。这些药物相当于强力清洁剂,效力越强的腐蚀力就越强【对身体伤害性同时也加大】。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针对淤血,最柔和的是红花当归、田七、川芎、元胡。红花最轻,效力也是最缓和,但是速度快,用于清理悬浮状态的淤血效果是最好的,比如新伤内出血,立即大量红花嚼服,温黄酒送服,可以迅速止血,延缓稳定病情,活血化瘀同时还能生新。其它的都是块状茎,和它们沉重的质感一样,功效也是缓和的,适用于阴血不足,淤滞较重较粘稠的情况,就像厚重的油污,清洗速度快是没用的。所以化瘀血的药多质重。相对来说,归身补血不攻,只有归尾可以活血,破血都说不上,所以当归化瘀功效最低;田七最沉重,气感柔和沉敛绵长,攻补兼施,适合较长期服用,相对于当归作用于血,田七偏作用于筋骨,所以有个习俗就是在孩子二七二八的时候每个月服用一两次田七,孩子就长得好;川芎气感最强走串最快气势浑厚,可以作为化瘀血基础药,元胡的气感是尖锐的,渗透性最好,适合巷战;化瘀血最厉害的是三菱、莪术,也都是块状茎。两者通常搭配使用,他们就像坦克一样,无坚不摧,用于攻坚战,破碉堡,最难化开的由它俩上,但是破坏性也最大,不可久用。
        越顽固的淤块【久病之人的体质】,越快不了,只能慢工出细活,药效需要的是粘合附着慢慢渗透。所以,化瘀血痰浊时,我通常会选用酸味药。说实话,对于理论上说的咸能软坚散结,我是体会不大,酸味的软坚散结,我倒是感受最明显。用山楂泡水,再多污垢的茶壶杯子,立即就清清亮亮。最硬的牙齿,吃了酸梅后立马打软。所以,但凡有淤滞,我惯用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陈皮白芍这几味酸药。效果相当好。特别是在排除宿便这块应验最多最显效。至于化瘀,最好用丸剂,缓慢释放、附着、渗透、分解。
        2 清洗垃圾的水   就是体内的津液血液。垃圾相当于污物,血液津液相当于水。水越多,清洗就越容易。水越少,清洗就越难。津液血液不足的人,中医叫“阴虚”。这种人很难治,因为无论你怎么用功,都必须在有足够运输载体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再好的洗衣粉洗衣液,都必须有水才可以发挥功效。阴虚的人垃圾再多症状再难受,有时候没办法优先解决,因为你没有水,先要给你补水,其它治疗才可以跟进。所以,这类人的疾病好的快慢,已经被阴虚的体质限制死了,只能慢慢来,有水了再说。要致富,先修路。要治病,也要先修路——水路。
        补津液的药都是富含汁液的,比如党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枸杞、熟地、红枣。补水加上锁水,效果就会更好,锁水的是酸味药,比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严格区分,同样补津液,他们还有各自不同的归属特点,比如补肝补肺还是补肾,但人是一体的,补哪里不是最终都会汇合?区分意义不大。津液不足都可以用这些药搭配。
        补血的药,当归首当其冲。通常把熟地也算入补血药。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本来都不补血,他们只是提供补血所需的养料,原料而已,制造血的才是补血,睡觉才是造血补血的根本。最补血的是早睡觉!即使不吃当归,普通饮食不照样制造了生长需要的血液吗?服用当归不早睡觉,照样补不了血;不服当归,早睡觉,血液依然生成。何轻何重,应该是很明确了。所以,再讲究哪味药补血不补血,谁效果更好,意义就不是太大了。
        上药三品:“精”“气”“神”——都是人体自己本就具备的功能。让它们正常发挥功能,就是最补的药,最好的药。
        二:无形功能的运转——也就是气的运转
        人体气的运转有以下规律:热升凉降。左升右降,前升后降。刚好就形成一个圆圈,这种气的运动就叫圆运动。功能不正常就是气升降的功能不正常。左路叫不升,右路叫不降。有没有升太过呢?有,体现为不降。有没有降太过呢?有,体现为升不及。所以,本质的只有“不升”和“不降”两种。气的升降和功能之间如何关联呢?气就是热能,气走到哪里,能量就走到哪里,那里的功能就发动起来。
        1   升 升的功能位置上,体现在身体左边、前面的功能正常发挥。性质上,升为阳气发散,热、用阳。有病了,多体现为阳气发散不利、功能不足的症状:左边手脚无力【气不足】、恶寒畏寒【气不足不升】精神萎靡【气不足】、手足冰冷【气不足】、食欲不振【气不足】尿多、记忆力下降【气不足】大便溏泄【阳气不蒸化上升】、皮肤痒【气不透】、胸闷【气不透】等等。
        2   降 降的功能位置上,体现在身体右边、后面的功能正常发挥。性质上,降为阳气收敛,凉、藏阳。有病了,多体现为阳气收敛不及、功能太过的症状:右边手脚僵硬、前胸乳腺疾病,发热、大汗、便秘、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口苦、咽干、目眩、渴饮等等。
        治病就是让不升的升,不降的降,圆圈画好了,病就好了。治病也就很简单了:画个圈而已。用一元堂常用的术语叫做:调升降。
        升左路的药略谈:
        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
        附子作用于最深层次,相当于圆运动的最低点,对应于肾,少阴系统,骨头内,深寒,陈寒。久病入里,或者大量输液导致急慢性肾功能问题,骨髓病【白血病、造血功能病】。生附子力道峻猛,用于救急,熟【泡或者叫制】附子用于缓和期的助阳散寒。生附子的钻透力也较熟附子好,所以用于刺痛钻痛的效果比熟附子好;川乌草乌擅长于筋骨关节层面,这些部位的病痛,用川乌草乌效果最好;川乌草乌是特种大队的话,细辛就相当于特种小分队,骨节隙缝的穿透性非常好,穿破陈寒的屏障,打开通道效果非常好。细辛单独力量不够强大,通常都是配合附子川乌草乌来发挥功效。
        生姜就是基层部队,但是是最重要的基础部队,所有作战都是在基层部队的基础上发挥功效。基层部队的特性就是量大,无所不至,无处不有。所有温阳药在加上相对最大量的生姜基础上,功效都能发挥到最佳状态。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附子的热性相当于大将军,气势强大,但是必须有兵力配合调用,才可以显示出来,光头司令是作用不大的。将军驾到,前面还需要有小兵开路,走起来就顺畅了。这就是大量生姜搭配附子使用就不会有剧烈排病反应的缘故。火神理论推广最大问题就是排病反应的剧烈。加入一味生姜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这是澄空先生的智慧。
        桂枝作用面在皮下,肌肉之间。麻黄作用面在皮肤。所以,肌肉酸痛多用桂枝【解肌】,皮肤痛用麻黄【解表】。这两味药讲的最多,我就不再多讲了。
        柴胡是由内脏一路通到肌表的,上述的药可以理解为走外围,柴胡可以理解为走内路。更准确的说,是打通上下。柴胡用药的部位是根部为主,连带手指长的细枝。枝上行,根下潜。所以,柴胡的特性,说升或者说降都不太合适,说调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
        川芎主要就是走血液血管内。也应该理解为通行,而不需要定性上或者下。肝主藏血,血管有升有降,走肝的药,大多都可以这样定性。厥阴肝木少阳胆木的特征就是寒热并存,上下通行。
        降右路的药略谈:
        龙骨牡蛎黄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论五味子】、杏仁、川贝、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白芍
        龙骨牡蛎沉重手感冰凉【生用。煅的收敛为主,降性减弱】,决定了性质就是下潜重镇的作用。用于神志上亢不清不明太过的状态。
        黄芩石膏都是从上往下降的,但是黄芩类似于干冷,凉而干燥,石膏类似于湿冷,凉而带润。黄芩小量取用即可,一般20克内,石膏需要大量,一般10克到上百克都有。黄芩的作用迅速,但不持久;石膏的作用较慢,但绵长。知母凉降之性次于石膏,润性强于石膏,用于兼燥的病。
        百合合阳明,汁肉肥厚,可以归属于养阴物质基础方,但因为其聚敛下降的作用也很突出,所以,列入降气类。质感清而不腻,收敛而又不会过于滋腻,可以大量使用。五味子收敛之性强,但是本性温,降性不足,所以不宜列入此列。收敛是由外向里收,下降是由上而下。相类似而不同。五味子收敛而不降,就像网一样把木气金气束缚住,所以不宜多用,一般20克内为宜,组合比例中从属为宜。
        杏仁有甜杏仁苦杏仁之分,甜杏仁因其甘偏于润肺的作用,苦杏仁因其苦偏于降逆下泄肺气。杏仁带有油脂,润降止咳,对比其它止咳药如紫菀百部,功效比较温和。川贝也降逆止咳,但是补益的作用就大于杏仁,降气之性稍逊杏仁。贝母也有类似于杏仁的甘苦之分。浙贝带苦,降逆止咳之效更强,性凉偏寒。川贝甘为主,润肺之效更佳。性凉。
        大家发现没有?这些降气之药,多作用于肺。五脏中心肝脾肾皆升,唯有肺独降【严格来说也还有升,宣发的作用就是升,但主要体现为降为主】,对应六经为阳明燥金,阳明病里提纲证就是白虎汤证,君药石膏。所以,如果一个人肺有问题,气的下降就出现很大问题。肺切除的患者,睡眠就非常难办,因为你连降气的工具手段都没有了,用方中你就只能至始至终多加生脉饮【党参麦冬五味子】帮助下降。
        在前面讲的补津液的药,其实也是下降的药,但它们是以本身体质沉重之性来降,而不是下降之性。所以,归入补充津液的基础方更合适,而不放入下降方。但是通过组合,入生脉饮,下降的功效还是不错的,轻微的气不降,用生脉饮就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严重的气不降,就必须搭配降气的药了。黄芩石膏两味药基本就足够了,在量上作调整就是。止咳的根源是降气,只要降气就可以止咳,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杏仁川贝。
        大黄的下泄之力,大名鼎鼎了。芒硝也是下泄的,不过,相对而言,大黄泄无形之气,芒硝泄有形之实。所以,大黄煮久泄力就不足,要泄利,一般后下。芒硝是非常沉重的矿石,遇水即化,所以一般用药汁搅拌冲服。芒硝味咸性寒,借其重坠之性迅速下达肠腑之间,所以,通腑之效一流,五脏之病就所顾不及。肠腑之间有任何淤血痰浊,芒硝都可以快速清除,是其它药所难以比及的。但是,这个时代,肥脂厚腻吃多了,枯燥硬结之病机,还能有几个?慢性病阴虚之体【污浊易于留滞】,穷困之地多用。其咸能软坚之性,我理解为咸令局部大量吸水聚集渗透之故。体会不多。当年的“神医”胡万林就是靠大剂量芒硝通利治病而起名。现在没有多少阳明腑实【便质坚硬的便秘】的病人了,胡万林来到今天也成就不了当年的风云气势。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的组合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承气汤。
        白芍是和川芎刚好相反相应的一味药。它们都走肝入血,但是川芎走串发散,白芍收敛内聚。川芎的化瘀是辛散之性,白芍的化瘀是酸的软化分解之性。
        别论:陈皮干姜。炙甘草
        陈皮气清芳香【特别是正宗的新化陈皮】,清气上行,头脑精神为之一振。但是服用后放屁多多,就说明下通腑气的作用也很强。所以,我将陈皮定义为调升降之药,不在纯升或者纯降之列。
        左升右降的中间,还有一个轴心,那个轴心也在转,只不过位置不变,定在那里转,相当于自转。外圈的升降相当于公转。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前与后的气交流都要通过这个轴心来转。轴心自己只是一个传力、通道的作用而已。所以不需要发力,只需要保证通道通畅即可。通畅用门户来形容就叫开,开的力量来自于热,寒凉则合。所以,只需要保证够热就可以。干姜就是起这个作用的。生姜嫩,牛气冲天,老了就圆滑了,锐气收藏起来,不走动了。老姜就是守得最好的。用老姜做成的干姜就更加固守了。它的效力一般维持在脾胃中焦这个圈里。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为了让这个力量缓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来搭配。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块,把火的热量藏起来持久保温。生甘草收藏补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凉,降气清火。
        干姜就像热汤,炙甘草就像汤面上的油,陈皮就像放在汤中的那一撮葱花。整个搭配就非常美妙了:有热,又能持久,还不油腻。
        别论:五味子山茱萸砂仁
        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敛肺,用于虚咳多汗】,山茱萸收敛下半部【敛肾,用于尿频多尿】从上往下聚。刚好相对称,上收下引。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敛脾胃,用于腹胀】。这三味药就像三个金钟罩,护住了一气在规定范围内周流不息。收太紧就会影响气的运转,所以一般作为辅助药,用量比例较低。
        特殊药组:附子+石膏  附子+大黄
        寒热不调升降不周的病机,严重时会表现为:上半身如处冰窖,下半身如陷火窑,或者相反。或者表现为左右的区别。这时候就可以加大圆运动的周转力度,用大热大寒之药搭配:附子+石膏。如果是久病,垃圾堆积严重,几天一次大便的,可以改用附子+大黄。加石膏是调气,加大黄是通过泄有形垃圾调无形之气。因为这组药的强力,所以中效即止。寒热调平, 上下左右寒热平均了,排出污秽之便了,就要立即停用这对组药。
        每个人对药物的体会都有不同,大方向都一样,但具体细节都有自己的特色。以上的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仅是大家可以借鉴的一个说法而已,仅供参考。
        气升不及的病,表现为“寒”和“功能不足”,则用升药
        气降不及的病,表现为“热”和“功能太过”,则用降药。
        在判断好疾病的性质之后,再考虑物质基础问题【能量和垃圾】,相应的选择药物,一个处方就出来了。上文所列的药物只是一小部分,不过,就已经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疾病了。再怎么增加药物,只不过是细节的再精确而已,大同小异,大方向脱不了这个圈圈。
        右路就是左路上升的障碍,右路降了,左路上升也通畅了,就像睡一个好觉【右路降】,第二天精神会更好【左路升】。圆运动,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可以想象圆圈为一条绕成环形的水管,左升右降,力量没有区别,升的同时也在降,降的同时也在升。升是动力,降是阻力,没有谁更重要的区别,同等重要。同时用工。所以,有时候不降可以用助升左路的方法,不升可以用助降右路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减阻力和加动力是同样的效果。按一气周流的原理,不管是用以升左路为主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增强动力),还是用以降右路为主的生脉熟地枸杞饮(减轻阻力),本质都一样,都是为了加快一气循环周流的速度。一气周流的原理太妙了,所以对于元气太虚的患者,如果用升左路的方法元气反而经不起消耗,得不尝失,就可以考虑用降右的方法,使其聚集一身元气,降极而升。正治行不通,可以用反治,这就是一气周流的灵活之处。
        所以,中医真的可以很简单!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普通患者完全可以自助式的解决自身的问题。稍有一点不舒服,患者自己最先察觉到,这时用药,因为病轻,会很容易就见效!小病自己解决,大病找医生,这是多么好的意境啊!
        具体用药时间,根据天道即可:春夏气升,秋冬气降;白天气升,下午晚上气降。白天就是春夏,晚上就是秋冬。
        用药法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助阳发散,升发助阳之药白天服用;秋冬助阳收敛,下降敛阳之药晚上服用。养阴的意思,是帮助阳气的收藏。
        影响人的因素有:天、地、人。天道指日升日落,非人力可变;地指生活工作居住环境的改变,非药力范围【属于风水范畴】,但是其中的寒热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夏天不要用空调或者采取防护措施,冬天不要开太高的暖气,10~15度为宜。以及避风。这些是养生问题。所以,真正影响我们自身变化最大最多的是人自己。主动性最大的也是人。
        服药的时机借助“天”的力量,“地”的因素不变,相对“人”就是二比一的优势了。所以,公式化的早扶阳晚养阴,就足以应对绝大部分的疾病。傻瓜式操作。
        人体的变化再多再大,最终要回归到天道来——多重的病,你还是得向着白天醒,晚上睡这个规律靠拢。所以,即使不能精细辨证人体的诸多变化而调整用药【有时候晚上得用升发的药,白天得用收敛的药】,也无妨,你就按照天道的规律来就是。
        中国文化智慧的巅峰代表《周易》有三个基本规律:简易【简单原则】、不易【不变的规律】、变易【表现形式的多变】。中医亦如是。作为普通患者,仅为了解决自己的轻微小毛病,用简易和不易就已经足够。作为专业的人士,变多了,有时候会迷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迷失了,但愿我的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重归简易和不易。
        逮着简易说简单不足以应对临床需要
        逮着变易说变化那么复杂抓不住根本
        于是这些人就成为了永远都是正确的周易“大师”——“不易大师”
        以下用案例来演绎上文的思想——论牛皮癣
        皮肤在人的外围,肺所主,肺居最上,所以,皮肤应于天,牛皮癣,就是天空中垃圾堆积严重,乌云密布。把乌云去除就是牛皮癣的治病之道。那问题就简单了:阳光,热发散;或者寒水雨露下降。阳光是又热又发散的生姜,再加上大将军附子,云层太厚,就要穿透,加上细辛,最擅长于打开皮肤毛孔天幕的就是麻黄。这只是外围的,由里向外向上透发的,是肝的木气,所以要加入柴胡,升发的药,这样就足够了。还要考虑水分足不足,没有水,热气是运行不了的,水就相当于气的舟楫。所以,加入党参、红枣、炙甘草。舟楫需要穿过中间的闸门,开门就加干姜——这个处方其实就是我创立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加味了【多加了麻黄细辛】。所以这个也可以相当于此方的方解。淤滞久了,就要化瘀,皮肤的淤滞相对来说表浅,浓度不大,还是比较容易化开的,然后又是广泛散布的,所以,就应该加红花——早上升发阳气的处方就出来了。
        下午养阴,本质就是涵养阳气,把阳气收回来,第二天就有足够的阳气继续发散用功。收阳气的过程,也就是降雨的过程。降雨需要水,需要寒,所以,选用党参麦冬五味子——这一组是降雨的最佳拍档。这是给肺补水的,补肝水的是枸杞、乌梅,给肾补水的是熟地,水太多太寒了脾胃就吸收不了,所以加入干姜陈皮、炙甘草这组最佳组合——这个处方实际就是我创立的生脉熟地枸杞饮了,这个也可以相当于此方的方解。前面说了,化瘀最好缓慢持续的药效,所以,实际,红花用在下午晚上是最合适的。早上也可以用,但是效果就不如晚上好了。我的文章《什么叫相火归位——兼论论人体的工作流程》里面讲到了,身体清理垃圾最好的时间在三焦主时晚上9~11点。
        如果上述力量还降不下来,就可以加强下降的力量,加石膏或者黄芩。但是宁用甘寒的石膏,不用苦寒的黄芩。甘则润,不伤阴,苦则燥,伤阴。石膏至少降阳不伤阴。石膏还有辛的性,辛可以透,寒凉有闭塞的作用,有时候会把火气郁闭在里,形成冰包火、水火两重天、水火不能互济的局面。而用石膏就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也是为何养阴的药里面要加辛散的干姜或者生姜的意思。
        喝小柴胡加姜附汤相当于身体里放一个太阳,如果身体外面也有一个太阳,效果就会更好,这个太阳就是热生姜水。
        热姜水洗慰法——生姜1斤~2斤,熬水,水开有20分钟即可。洗慰患病局部,全身患病则泡浴。干燥严重,加水:加党参200克。皮肤硬块严重,则用酸软化:加醋80克。或者山楂80克。
        原理:热生姜水发散,开皮肤,拨云散雾,引邪外出。推而广之,只要是皮肤病【烫伤的除外】,各种类型的皮肤瘙痒,都是垃圾淤滞在皮肤的病机,都可以用热姜水洗慰。小儿常见的蚊虫叮咬,则用生姜片涂抹即可。有服用上方的,直接用药渣熬水洗慰就好。
        注意:在白天【阳气发散】的时候使用为宜。实在难受,随时泡洗,但是在晚上使用会升发阳气导致睡眠不好,甚至彻夜不眠。
        朝阳晚雨,牛皮癣要消除,就很快了。
        如果延伸开来,还有多少病能跳出这两个处方的范围呢?所以,如果仅仅是把这个两个处方限制在治疗牛皮癣范围,那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根据气的圆运动原理,我创立一方:小太极
        生姜3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生姜升左路,石膏降右路,生甘草补物质基础养阴,兼调和升降之性不至于太过,使作用缓和持续。3为木数主升发,4为金数主下降,5为土数主调和。此方降右路为主,有生姜便不至于伤正。
        加减:哮喘咳嗽加川贝或者杏仁   阴虚物质基础不足加党参  阳虚动力不足加黄芪【不超过石膏量】
        适用于:
        1  难以接受排病反应的患者;
        2  对中医信心不大者
        3 为避免输液带来更大伤害,至少这个方子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取效后改为扶阳补救调养
        4  提供一种思路,可以作为固定组合搭配,在降右路力量不足时可以选择这个组合。
        5  吃火锅上火,或者熬夜上火,紧急情况【急性哮喘发作或者高烧】深夜不便咨询医生又难以买到药,平时先备用此方,一时应急可用。症状还不缓解,送医院急诊为宜。
        5  此方及其廉价
        所以,此方是为方便之术,不是最好的方。不要苛求疗效。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为宜。是组方的一个思路而已,不是全部。
        庄严:
        山茱萸收敛下半部【敛肾,用于尿频多尿】从上往下聚——个人认为,山茱萸在于敛肝,木之体用双补,既补气,又敛气,还补肝体。适用于厥阴病虚寒证、精虚证、阴虚证、气虚证和气阴两虚或是气血两虚证。可大剂或单味使用,但要去核。关于此点,张锡纯论述最详,其用最广。
        升左路的药略谈:
        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
        ——事实上,山茱萸也是升左路的药,但是先降然后才升。升是其间接作用,降才是其直接作用。
        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敛肺,用于虚咳多汗】——五味子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是在厥阴病阴虚证阶段,用了麦冬百合之后,仍无法控制病情的主药。
        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再不行,可考虑用熟地。
        升左路的药略谈: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个人认为桂枝应该放在首位。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为了让这个力量缓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来搭配。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块,把火的热量藏起来持久保温。生甘草收藏补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凉,降气清火。——言简意赅,直中要害。姜还有生姜炮姜干姜之别。在厥阴病阶段或是精气虚体气者要精益求精,细而又细。
        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敛脾胃,用于腹胀】。——砂仁是一味具辛味却具降功能的药物。所以既可开太阴,又可合厥阴。能左能右,能升能降,这是很难得的药。
        柴胡用药的部位是根部为主,连带手指长的细枝。枝上行,根下潜。所以,柴胡的特性,说升或者说降都不太合适,说调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
        ——柴胡是先开然后才降,开是排废气,降是收一元之气。
        关于庄严先生的解答我回复如下,也是给朋友们的回复:
        1  山茱萸同入肝肾,我讲了少阴肾的应用,庄严先生补充了厥阴肝的内容。山茱萸“可大剂或单味使用”的体会,我还没有。谢谢庄严先生推荐,我会补看张锡纯的论述。
        肝木之气发于肾水,敛肝实际就是减轻了肾水的耗用。反推,耗散肝木之气的,就是耗散肾水之气,不可久用。如附子生姜等等诸助阳升发之药。是耗还是生,取决于量。少火生气,壮伙食气。所以,大剂量的姜附剂,中效即可,大剂量的姜枣汤,我再一次声明:3剂即可。之后必须随个人感受减量服用。生姜减量,红枣可以不减。小量中等量的姜枣汤是可以长期服用的。所生【化气造血】大于所耗,就是有利可图的生意,可以做。越喝越有精神,就是有利可图;越喝越疲劳就是亏本生意。
        “事实上,山茱萸也是升左路的药,但是先降然后才升。升是其间接作用,降才是其直接作用。”——性温则升,味酸则敛。然其酸味更重于温性。可以理解为随温则升,随凉则降。故其升降之性可略,主收束之味为用。
        2  “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再不行,可考虑用熟地”——就是补水之意。再好的洗洁精也需要有水才可以清洗。明明有痰却任用燥湿化痰不解,有时候就是因为水不够,阴虚了。所以,这时候加熟地也可以起化痰之效。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是否庄严先生的本意?
        3  “升左路的药略谈: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个人认为桂枝应该放在首位。”——这个排列是以作用层面深浅度不同为准的。是由深到浅的排列。而不是论药效谁最优最重要。
        4  姜还有生姜炮姜干姜之别。在厥阴病阶段或是精气虚体气【或有误?】者要精益求精,细而又细——厥阴病精气不足就是物质基础不够,没水,就要慎用火。关于干姜,需要特别提一下。我所用干姜是玻璃姜【见下图】,质硬脆,砸之若玻璃样脆裂,故谓之玻璃姜。其气较普通纤维状干姜浓烈芳香醇厚,力量雄浑而绵长深透。用于去除陈寒痼疾疗效非凡,非普通干姜可比。同样剂量,两种干姜的疗效截然不同,不只是量效,在质效上都是不太同的。用于保健,普通干姜可以胜任。或者小儿娇柔之体,用普通干姜也是合适的。小儿用玻璃姜保健,以丸剂为宜。
        如果上述力量还降不下来,就可以加强下降的力量,加石膏或者黄芩。但是宁用甘寒的石膏,不用苦寒的黄芩。甘则润,不伤阴,苦则燥,伤阴。石膏至少降阳不伤阴。石膏还有辛的性,辛可以透,寒凉有闭塞的作用,有时候会把火气郁闭在里,形成冰包火、水火两重天、水火不能互济的局面。而用石膏就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也是为何养阴的药里面要加辛散的干姜或者生姜的意思。
        肝位用药:
        桂枝——当归——肉桂——山茱萸——枸杞——白芍——乌梅对应于
        厥阴病经寒证——厥阴病经寒证或经表血气外郁证——厥阴病虚寒证——厥阴病精虚证、阴虚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厥阴病气虚证——厥阴病阴虚证阴虚火旺证——厥阴病气阴两虚证。
        逐次推进是气渐薄,味渐厚,质渐重,由辛至甘再至酸。
        降右路的药略谈:龙骨牡蛎黄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论五味子】、杏仁、川贝、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白芍。——还有很重要的一味降右路的药:半夏
        试观:小半夏汤——小半夏茯苓汤——越婢加半夏汤——半夏厚朴汤、括蒌薤白半夏汤、二陈汤——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麦门冬汤或竹叶石膏汤——二陈理中汤、砂半理中汤、黄芪建中汤方后补气加半夏——苦酒汤、金水六君煎等。
        喝小柴胡加姜附汤相当于身体里放一个太阳,如果身体外面也有一个太阳,效果就会更好,这个太阳就是热生姜水。
        热姜水洗慰法——生姜1斤~2斤,熬水,水开有20分钟即可。洗慰患病局部,全身患病则泡浴。干燥严重,加水:加党参200克。皮肤硬块严重,则用酸软化:加醋80克。或者山楂80克。
        原理:热生姜水发散,开皮肤,拨云散雾,引邪外出。推而广之,只要是皮肤病【烫伤的除外】,各种类型的皮肤瘙痒,都是垃圾淤滞在皮肤的病机,都可以用热姜水洗慰。小儿常见的蚊虫叮咬,则用生姜片涂抹即可。有服用上方的,直接用药渣熬水洗慰就好。
        阴虚火燥严重之人同样可以使用上方。在方中减少生姜,多加补水之药就是。比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阴虚严重再加一点酸帮助阴的涵养锁水会更好。
        注意:在白天【阳气发散】的时候使用为宜。实在难受,随时泡洗,但是在晚上使用会升发阳气导致睡眠不好,甚至彻夜不眠。
        火克金  实为水不足 体现为干燥  养阴为宜  但是  化阴的还是阳气  养阴也要助阳的基础上  这个包含在加减的变化里  只要加上养阴的药在姜水里  同样可以使用  再者   生姜水是外用   局部皮肤可以直接吸水稀释  无伤阴之忧——这就是外用法较内服法的优势之一     此中变化心法  因为主贴文中已经阐述   在此就不再复述
        所以  生姜水法  同样适用于火克金之证  烫伤引申之意  是皮肤破损不宜  姜水会刺激皮肤
        当然  如果有辨证服用内服方  会有更好效果  此为方便权宜
        鱼儿
        喝姜枣汤会浑身发冷的人也是因为阳郁?
        悠然生
        有三种情况:
        1 姜的力量不够 发不出来 就是阳郁
        2 阴不足 生姜太过 耗损了阴血 水不够 装的阳也就更少了 就会反而手脚更冷 通常出现在服用阳药很久的人 比如火神用药的患者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3 阳气入里 排除体内寒气 通常出现在刚服用阳药不久的人
        鱼儿
        小柴胡加姜附汤和乌梅丸同为攻邪用药,两者的侧重点是什么?
        悠然生
        乌梅丸的作用——降右路更强
        小柴胡加姜附汤——升左路
        鱼儿
        乌梅丸既然降右路更强,那么应该向下排得更多,为何我服用乌梅丸反而手上的湿疹会发得更多呢?
        悠然生
        右路就是左路上升的障碍 右路降了 左路上升也通畅了 就像睡一个好觉【右路降】 第二天精神会更好【左路升】
        鱼儿
        这么说右路的降比左路的升更重要,不降升就无从谈起了
        悠然生
        圆运动,左右边都是一样的。你可以想象圆圈为一条绕成环形的水管,左升右降,力量有区别吗?升的同时是不是也在降?降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升?升是动力,降是阻力,没有谁更重要的区别,同等重要。同时用工。所以,有时候不降可以用助升的方法,不升可以用降右路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减阻力和加动力是同样的效果。
        鱼儿
        按一气周流的原理,不管是用以升左路为主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增强动力),还是用以降右路为主的乌梅丸(减轻阻力),本质都一样,都是为了加快一气循环周流的速度
        卡米
        一气周流的原理太妙了,所以对于元气太虚的患者,如果用升左路的方法元气反而经不起消耗,得不尝失,就可以考虑用降右的方法,使其聚集一身元气,降极而升。正治行不通,可以用反治,这就是一气周流的灵活之处。
        根据气的圆运动原理,我创立一方:小太极
        生姜3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生姜升左路,石膏降右路,生甘草补物质基础养阴,兼调和升降之性不至于太过,使作用缓和持续。3为木数主升发,4为金数主下降,5为土数主调和。此方降右路为主,有生姜便不至于伤正。
        加减:哮喘咳嗽加川贝或者杏仁   阴虚物质基础不足加党参  阳虚动力不足加黄芪【不超过石膏量】
        适用于:
        1  难以接受排病反应的患者;
        2  对中医信心不大者
        3 为避免输液带来更大伤害,至少这个方子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取效后改为扶阳补救调养
        4  提供一种思路,可以作为固定组合搭配,在降右路力量不足时可以选择这个组合。
        5  吃火锅上火,或者熬夜上火,紧急情况【急性哮喘发作或者高烧】深夜不便咨询医生又难以买到药,平时先备用此方,一时应急可用。症状还不缓解,送医院急诊为宜。
        5  此方及其廉价
        所以,此方是为方便之术,不是最好的方。不要苛求疗效。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为宜。是组方的一个思路而已,不是全部。
        一阴一阳谓之道。既有降右方,当有升左方。故再立一方以示规则:
        上方命名为:小太极—降右方
        下方命名为:小太极—升左方
        生姜8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只是一位生姜剂量变化,3、8同为木数,但量级不一,整个处方就变了:由右降变为左升。示以规范,希望大家临证多多变化以应万变。
        此方适应于左路不升之病证。也叫虚寒诸证。以攻邪【寒邪】为主,非补益之方。虚寒可用,纯阳虚不宜。
        小太极两方皆为调升降所设,补能量另有所宜。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